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10-12 09:30 编辑
《我最喜欢的季节》( 江苏三年级:刘佳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不过,我最喜欢春季。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姑娘拿出“春风剪刀”,对着柳枝挥舞了几下,柳枝马上变得充满绿意。怪不得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呢!
春姑娘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枯黄的草地立刻变得一片翠(碧)绿,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姑娘彩笔一挥,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迎春花、桃花、梨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它们黄的赛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红的似火……
“嗡嗡嗡……”勤劳的小蜜蜂飞来了,它们在花丛中嬉戏,采蜜……春天,不管怎么看都是一幅漂亮的画卷,一首美丽的诗。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回大地,天气渐渐变暖了,人们脱去了沉重的冬服,换上了轻便的春装。
户外的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人们有的放风筝,有的踢足球,有的玩游戏,有的散步……
大家都在感受春天的温暖,舒活舒活筋骨。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田野,在果园,总能看到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耕耘播种的身影,它们播下种子,种下希望。
在学校里,总能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它们在春天理播下知识的种子,让它在生命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春天,充满希望。我最喜欢春季!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引经据典。就如一位妈妈在评论中所讲:多处引用佳作诗句,来给文章造势。本文中多处引用诗文,使文章读起来有一种气势、有一种激情、有一份活力。这是本文最大的看点。
引经据典,可以充分展示小朋友平时的积累与素养。写文章,要想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引经据典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俗话说:无典不成文。关于引经据典的作用、意义和内容,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中有专门的、系统的讲述。简而言之,就是希望大家要重视。怎么重视?平时让小朋友多汲取国学经典的养分。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庸》的最后一段: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我们知道,《中庸》是子思写的,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叫孔伋。在最后一章,全是引经据典,都是这个曰、那个云的。同样,再看《大学》、《论语》,以及《孟子》,也可以体会到处处这个曰、那个云。这些大思想家写文章尚且引经据典,我们在学习作文,更要有这个意识。
再来说本文的第二个特点:结构严谨、叙述清楚、条理分明、思路清晰。先来看“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不过,我最喜欢春季。
开头,开门见山。作文的题目是:我最喜欢的季节,所以开头就有四季,开头就有“最喜欢”,非常好。
最后的“脚”: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春天,充满希望。我最喜欢春季!
通过“身子”的记述,最后的“脚”做到了抬头收腹,把为什么最喜欢春季,很有逻辑地表述了出来。
在“身子”中,分别写了几个对称段:第一个对称段,用诗来作帽子,写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主要描写了春天的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第二个对称段,也是用诗来作帽子,写的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简单来说,重点在“不寒”二字。所谓不寒,正话反说,则是温暖;第三个对称段,也是用诗来作帽子,写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简单来说,重点在“计”。所谓的计,则是准备、规划、积累、储蓄。我们以“字服务于句,句服务于块,块服务于段,段服务于主题”的标准来看,处处都围绕着“春”这个主题来写的。从结构上讲,何乱之有?何散之有?
我们且把本文的讲解放在一边,先来讲一下上周末我在西单图书大厦讲座里的大体内容——《如何建立科学的作文观》:
现在的小朋友学作文,一共面临着三大“招”:一是蠢招,二是高招,三是无招。
所谓的蠢招,就是现在的老师让小学生抄词抄句,抄来抄去的结果是“抄家伙,戴眼镜”。现在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可以说在语、数、英三科中占的份量最大,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但收效最差。所以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小学的语文教育是最糟糕、最头痛、最无趣、最差劲的教育,用抄词抄句的方法来学习语文,是最蠢的办法。
第二是高招。所谓的高招,就是素面朝天,自说自话。表现形式之一:多看书、多积累、多练习、多观察。现实是:小朋友看了很多的书,做了很多的题,天天在写日记,结果不言自明。如果只是简单地多看书、多积累、多练习、多观察就能学好语文,那还上什么语文课?一人抱着一本书看就行了。以此推理,天天写日记就能写好作文了,还上什么语文课?
高招的表现之二:自话自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跟小朋友讲素材、取材、选材;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讲分总结构、总分结构;讲布局、立意;讲提炼、锤炼。请问:这样的高招有几个小朋友能听得懂?真要如此“锤炼”,怕是都变成棒子、锤子了。
高招的第三个表现是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真情实感就能写出好文章”。那么,我们反过来推理:写不出好文章的,都是因为没有真情实感?简直是一派胡言!
由此,我们再来看什么是作文。不少人对作文的看法有误解,比较极端的有两个。一个极端是:作文是文艺青年的事,是作家的事;另一个极端是:作文是考试的事,是应试的事。一个偏左,一个偏右。我们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要认识到作文是一个能力,是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表达与沟通的能力。我们在工作以后,要写通知、写报告、写总结、写方案,这些东西都是能力的体现。甚至,我们晋升职称也要写文字。试想一下,难道写个通知也要真情实感吗?难道工作报告也要写得跟情书一样的声泪俱下吗?难道写个总结,也要抒发一下感情,一唱二咏三和四叹?难道写个方案、搞个计划、写个职称晋升报告,也要感情?所以,不要把孩子当成文艺青年。表达清晰、表达清楚,才是写文章的第一要义。
还有一个叫无招。所谓无招,其表现为:作文不用学,大了自然会;表现为:文无定法、法无定法。这话有假吗?没假。但这是华山论剑、高手过招时说的话。大家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高手比武,确实是不讲有招,而讲无招的。问题是,如果对小朋友学写作文也讲无招,那不是开天大的玩笑吗?换句话来讲,就如开车一样:对不会开车的人、刚学开车的人,就要讲怎么起步,怎么挂档。如果已经会开车了,就要讲专心、小心、用心——无招。如果无招的“招”对小朋友来讲,岂不是废话?
所以,上面讲的“写作文不用招,只要真情实感”这个结论,是有片面性的。反过来推理一下,岂不是现在写不好作文的小朋友都是冷面杀手、无情之物?我们要教小朋友方法,正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表达感情、表达思想,而不是相反。如果说写作文只要真情实感就能写出,那么我们回家天天跟小朋友念叨“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就行了。只怕是念歪了嘴、撞坏了钟,也真不起来,感不起来。要是光说真情实感就能把小朋友的作文搞定,那么小朋友在学校里学的、家长们嘴里讲的,早就被搞定千百回了。因为谁都在跟孩子讲“你要真情实感,你要多看书、多积累、多练习、多抄词抄句”,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此,我们提倡的是:俯下身、弯下腰、蹲下足,说小朋友能听得懂的话,做能做得了的事。跟一个刚开始学系鞋带的小朋友讲:你用力系啊、用心系啊、拼命系啊,他就能系好了吗?跟一个刚刚学吃饭的孩子说:你倒是用力夹菜啊,用力扒饭啊!孩子就能把吃饭的问题搞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