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ivianjino 于 2012-10-22 17:00 编辑
今天看到李田写的《忧伤的父母》
个人感想:具有天赋的孩子,那这种培养简单明了;其他无外乎陶冶情操等等,多多少少包含着父母的期待。如果小朋友是杀鸡杀鸭枯燥无味的训练,那只是一种艺术的扼杀。
晚上8点,家外面传来笛子声;9点,传来钢琴声,10点是手风琴声。这些声音不难听,只让人有点烦躁,非常涩、非常生疏。如果声音像是一个人在游泳的话,那这个处于挣扎状态,并且还能挣扎一会,不会溺死。在极少的时刻,我突然感到了父母的忧伤。
这大概和我自己做了父亲并面临“让小孩学会一门乐器”的选择有关。学乐器学音乐,本该是快乐的事情,但是父母们往往下午两点送孩子出门,三点到,枯坐一个多小时,孩子学完带回家,推开家门已经天黑。一个下午如此奔波,辛苦而焦躁。长此以往,积累着对亲生子女的怨气,以至于动辄大骂孩子“我什么都为了你好……”
因为学习而且是学习艺术而让父母和子女反目成仇,真是怪事。子女不存在错误,错的全部是父母。做父母错在忽视了艺术的土壤。兴趣是学艺术的动力,兴趣来自于环境和熏陶。缺乏这些,本不该往下继续了。例如,你明明是一个勾心斗角的政客老婆是锱铢必较的商人,却奢求孩子成为钢琴家、与世无争地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这还不够荒谬吗?教育界的共识是,被霸王硬上弓的孩子走不远。
但是父母忧伤地说,我就想追求这个,要这样的孩子,不行吗?
可能也行,但是父母们随即犯了第二个错误。学艺术讲究的是言传身教,更讲究名师高徒。父母们总是根据现代商业模式下的广告的吹嘘之词,把孩子送到一些诡异的艺术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正在为了一年几百万的营业额无所不用其极;机构里的教师,正在为了一个月五千八千的收入苦巴巴干活,流露一副极其难看的吃相。这能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净化孩子的灵魂,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艺术的基础?基本都是你给钱我干活的模式。
很多理念,是多年实践后的自然总结。但凭借着语言和策划的发达,很多培训机构往往抛出一个理念,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和其理念毫无关系。
但是父母忧伤地说,我有什么选择吗?或许有,找一个在专业地位和经济实力上都非凡的老师。
我不想今后为了孩子学艺术这样的事情而陷入忧伤,因此早早梳理思路,没有兴趣就不学,小孩学常识比学艺术更重要,常识是人生的基础,艺术不是,而学艺术往后任何时间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