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jt008947 于 2012-11-5 13:25 编辑

【和儿子一起学论语】给儿子讲中国历史【和儿子一起读笠翁对韵】之后,


【听儿子讲弟子规】、【和儿子一起上大学】的风帆再次拉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和儿子一起学习,快乐我和他{:soso_e139:}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1597 查看 8 收藏帖子 (4)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jt008947

    楼主 2012-10-31 13:11:2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t008947 于 2012-10-31 13:29 编辑

    昨天自己诵读了〈弟子规〉1-10句   两遍。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专门讨论了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做到“父母叫我,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我做,决不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接受“父母的教诲,虚心接受。




  • jt008947

    楼主 2012-10-31 13:12:0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t008947 于 2012-10-31 13:23 编辑

    接下来平平给我逐句讲解(照本宣读),重点讲了两个故事。

    [小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小故事]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我再补充几个小故事,前两个在读笠翁对韵是都做过讲解。
    [小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小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小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qinbaoba + 20 我很喜欢!
  • jt008947

    楼主 2012-11-5 13:23:20 使用道具

    巧事:
    上周刚读了弟子规中的“三余”故事,隔了两天语文测验卷中就有这篇阅读理解,面对部分扣分,孩子的总结是:还是没认真地理解故事的内涵,下次读书要更认真,要多给自己提几个为什么?
  • jt008947

    楼主 2012-11-13 11:40:48 使用道具

    第二周弟子规诵读内容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 jt008947

    楼主 2012-11-13 11:43:2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t008947 于 2012-11-13 11:47 编辑

    本周期中考试,平平还是抽空读了5遍{:soso_e179:}

    讲解了《世民劝父》的小故事
    李世民智劝李渊
    隋朝末年,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各路义军高举反隋朝暴政的大旗,争夺天下,而李渊父子的军队就是其中的一支。
    在李家军中,李世民头脑冷静、思维缜(zhen)密,是父亲李渊身边的得力战将。虽然他年纪轻、资历浅,李渊对他却很器重,常让他到军帐中和老将领们一起商议进攻退敌之策。
    李世民并没有因为自己人微言轻而一味地对老将领唯唯诺诺,他经常勇敢地发表自己对战局的见解。
    正是因为他的直言敢谏,李渊起兵的第一仗才顺利地消灭了劲敌,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渊当时在太原为官,他碰到的第一个劲敌就是一个叫宋老生的人。李渊原本打算拔营攻打宋老生,但在先头部队出发之后,天空飘起了连绵阴雨。一时间,道路泥泞,粮草短缺,李渊对于是否出兵十分犹豫。夜里,又传来了一个雪上加霜的消息,死对头刘武周和突厥联手,准备抄他的后路。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李渊决定退回太原,放弃这次讲攻的机会。众将领没有反对,李世民心中却有些疑惑,他劝说父亲:“刘武周要抄我军后路的消息很可能是讹传,是宋老生为了阻止我方出兵故意放出的假消息。如果我们这次不把握机会一鼓作气歼灭宋老生的军队,就会后患无穷呀!”
    李渊觉得世民年少轻狂,断然拒绝了他的劝谏。李世民又进谏了好几次,李渊都没有采纳。
    撤军令马上就要下达了,李世民忧心忡忡,整夜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决定再次劝说父亲。天快亮的时候,李世民跑到父亲的帐篷门口,守卫的亲兵不让他进去情急之下,他跪在门口嚎啕大哭起来。
    李渊被帐外传来的伤心的哭声吵醒了。他披上衣服走了出去,发现世民跪在地上哭泣。他将儿子扶起来,问他如此伤心的原因。
    李世民含泪说:“孩儿无法说服父亲不要放弃此次大好机会,心中十分难过。"随后,他再次将这一仗的形势以及利弊向父亲详细、恳切地分析了一遍,希望父亲能收回撤军令。
    李渊比之前冷静了很多,在儿子的劝说下,他最终决定继续进攻宋老生。最终,打出了漂亮的第一仗。在后来的战斗中,父子并肩作战,终于平定了各地的反王,开创了唐朝盛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是如此。面对父母的过错,子女若能及时劝谏,便是父母的幸运。

  • jt008947

    楼主 2012-11-13 11:44:02 使用道具

    第三周诵读内容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 简单爱

    2012-11-14 09:20:29 使用道具

    坐等楼主更新,同样在学弟子规,小故事非常贴切呢{:soso_e163:}
  • blueapple

    2013-3-9 12:55:42 使用道具

    继续讲啊,这些小故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