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浮花爸妈 于 2012-11-3 21:37 编辑
这个转文我是跟着好友的足迹到网友sunny的日志里看到的. 转文可以到
家长会反思1 去看. 我要吐槽如下.
这个老师简直是扯淡. 一边说"课外阅读读量单薄", "古诗背诵仍不扎实","美文积累严重不足", 总结下来, 核心不就是书读得太少而已? 一边又追究深入阅读, 多多反刍, 甚至要读书留痕迹, 写读书笔记? 这得耗费多少额外的时间? 老师是不是准备不再安排家庭作业了? 另外还有一条, 家长要为孩子"筛选图书". 老师真能推卸责任哈?! 凡是读过书的, 谁不知道推荐书是需要功夫的, 你自己不读它个千本百本, 能给别人推荐? 问问现在腰里别着大把银子老师都爱上赶着的那些家长, 做官, 做生意的, 谁有空读书? 应酬还忙不过来呢! 让这种家长给孩子推荐书?
现在的中国老师, 尤其小学的, 有点事儿就推给家长. 这位家长所转述的老师的要求, 在我看来, 完全是她自己的工作. 她应该给孩子列出阅读书单, 她应该把部分抄抄写写毫无乐趣只有折磨的作业, 用读书笔记来替代. 最后家长感激涕淋地提到的十五本书不是清楚地说明了吗? 孩子们对老师是很崇拜的, 对老师的话是很相信的. 所以, 那十五本书是那么抢手. 这位老师完全不必自己掏钱, 只需要定期列出书单, 最多每个书复制个封面, 做成宣传单一样往教室黑板上一贴, 整成读书园地, 让孩子们自己去选, 然后回家家长给买. 然后各自写自己的读后感 效果还好很多呢!
另外, 关于精读的那番12345分析, 依我看, 价值很少. 这是从我个人经验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有了丰富的读书量, 你再来问他某本喜欢的书里所描述的时代有什么特征, 该书的作者是什么背景, 他一定很有话说. 否则, 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 唯一值得要求孩子的, 就是查查生词这条. 而这条也是有待商榷的. 我认为,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 一篇文里满篇生字的话, 都建议别查词典了, 先问问妈吧. 省得把好容易鼓起的那股读书劲气给泻了.
综合说来, 我的观点是, 读应优先于思. 广泛的读, 会不知不觉中加深一个孩子的思想能力. 课外读书是一种兴趣培养, 重在兴趣, 而非阅读所得. 你可以读一百本书, 只喜欢其中十本. 然后反复读那十本, 从中获得教益, 生发思想. 但不能要求, 每读本书, 就都如对重责一般, 战战兢兢, 思前想后的去读. 这样谁还能读得下去? 家长老师都不应以对待课本的方式来对待课外读物, 总是要求孩子读的同时进行学习. 这是对读书兴趣的扼杀. 要所有上过学的人来回答, 有几个人是真心爱教科书的? 我敢保证一个没有.
这样的观点, 也是出于自己读书的经验, 和最后语文学习的得失. 不瞒大家说, 我很爱读书, 但是从小语文课成绩并不好. 老师总觉得我不用心做她们布置地抄抄写写的作业, 总弄不清某文章有什么中心思想, 含有什么教育启示? 我即使意识到老师对我不满, 也总是找不到把语文成绩弄好点的方法. 虽然我七岁自己也能读岳飞传了. 好在我的父母对我要求不高, 那个时代宽容啊. 做不了科学家咱孩子也可以做工人谋生么. 再说今天晚上还有好些班儿要加呢, 累啊, 忙不过来啊. 所以, 我揣着不怎么样的成绩也就一步步混过小学, 混到中学. 我进了一所非常好的中学. 有人要问了, 你不是语文成绩不好么, 怎么考上好中学. 我解释下, 因为我运气好. 那年小升初, 该重点中学划区改变, 不全市招生了, 改对某区了, 难度降低, 这是主要原因. 另个原因是, 那年的小升初数学考试最后一道大题非常搞怪, 相当多成绩不错的同学一时不慎, 答错了, 只有很少的同学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这个是硬碰硬的, 真是一题决定输赢. 没答对的, 总分立刻不够. 这是为什么我语文不怎么地, 最后却能混进那所全国闻名的中学的原因. 这个中学真不愧是名校啊! 拥有非常好的图书馆, 并天天向学生开放. 真是: 我就在这里, 不大也不小, 爱看不看是你的事. 我不是住校的, 但每个中午都爱去那个图书馆翻杂志看书. 不过, 语文成绩携小学之劣势, 在初中继续保持低分风采. 但那个时候, 我的语文老师是个非常优秀的老教师. 她会用迷人的风度给孩子朗诵优美的课文. 连我这样上课专门走神的学生, 也会不自禁被她吸引. 她从来也不批评我, 总对我焦急的母亲说, 孩子还是小了点, 不太懂自己争取. 等她想努力的时候会好的. 她并且已经发现, 我对课本里的某些课文内容有不同于其它孩子的思考. 对于老师来说, 这没什么神奇的, 这肯定是孩子读过不少书的原因. 我很感谢这位老师, 她等于是鼓励了我少年时期读书的兴趣. 即使当时的课外阅读并没改善我的语文成绩. 而她宽容我. 等到升了高中, 我已经非常爱读书了. 那个时候读的书一水儿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名著, 外加红楼梦. 而且妙的事, 我的语文成绩开始好起来. 这也很简单, 因为我开始喜欢查字典, 对书里的不认识的字有强烈的查证欲. 有整整一年, 我身边永远有一本小新华词典, 一遇到不会的字就忍不住查. 所以, 生字消灭得很快. 这个要靠自觉和兴趣. 是基于阅读自然生发的. 因为喜欢查字典, 所以对古文也不太害怕了, 自己课外也读古文诗词. 恰好从那几年开始, 所有的语文考试开始向所谓综合素质考察转变. 题目越出越活, 需要孩子掌握很多琐碎的信息. 比如作者年代背景啥的. 这个靠死记硬背也是很痛苦的. 只有真正阅读过其人的书, 才可能比较不抗拒这样的背诵. 于是, 我的语文成绩终于得到了课外阅读的奖励, 居然很体面了. 最让我妈高兴的是, 在我高考那年, 我的语文拿到了极高的分数. 她从报纸上看到新闻说, 本年语文考试有相当难度, 从阅卷现场了解到, 考多少多少分的孩子已经是少数. 我妈一看, 哈, 自家姑娘的分数比这个多少多少还高20分! 多牛哈! 真长面子! 我妈那会儿很得意了一阵儿. 很多年都一直觉得自己孩子语文那是没说的.
其实, 没有任何神奇诀窍. 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就算满分, 也完全不能说明我的国文真的就好. 自己的经验只是让我意识到, 语言学习没有诀窍, 完全在于使用. 不读书根本谈不上学语文.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误区恰恰在此. 总是针对课本的那点东西, 反复要求孩子背诵, 抄写. 其实事备功半. 我觉得完全应该把重点转移到阅读上去. 根据孩子的平均水平, 一阶段一阶段读上去, 现代文也好, 古文也好, 都是这样. 而且忌讳随大流, 一窝风. 一说名著就全是名著, 一说读经就全都读经. 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 接受度也不同. 语文学习应该是长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