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3-24 15:41 编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6/00/542446_98512360.shtml


《论语 ·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
( 一 )
孔子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章是孔子评论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孔子说,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是可忍也。」这种事,氏犹可忍心为之。「孰不可忍也。」他还有何事不可忍心为之。忍字,古注又作容忍讲。国君臣看见氏如此僭分,犹可容忍,还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
八佾的佾字,音逸,马融注:「佾,列也。」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邢昺《疏》说,天子所以八佾者,案《春秋》隐公五年氏《传》,公问执羽人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左传》杜预注,《公羊传》何休注,皆说,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士二佾,二二为四人。《疏》又引服虔《左传解谊》说,诸侯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为二八十六人。后儒以为,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八人,当以氏之说为允。
马融注:「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疏》引《礼记祭统》,以及《明堂位》,解释注。国是天子封给周公之国,周公之子伯禽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后,赐之以重祭。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故君祭宗庙有八佾之舞。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于他庙,亦是僭礼。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国的卿大夫,他以为周公庙得用天子礼乐,故亦在其家庙中用之。此是严重的僭礼行为。氏为季桓子氏《正义》等各注,据昭公二十五年氏及《公羊传》所记载,应当是季平子。又《汉书刘向传》,谓季氏八佾舞于庭云云,卒逐昭公。是氏即指平子注所云家庙,当即指桓公庙。以公庙设于私家,故亦称家庙。
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国祸乱之源。所以孔子严斥其非。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者以《雍》彻。」
马融注:「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仲、叔、季三孙,是国的卿大夫。大夫称家,故称三家。他们是桓公的公子庆父叔牙季友之后的子孙,故皆称孙,又称三子孙。庆父为庶子之长,故仲孙后改称孟孙
雍,《诗经》写作雝,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在《周颂臣工之什》里。彻,通作撤。天子祭宗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今三家祭祖,亦以《雍》诗歌之而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雍》篇中的两句诗文。孔子引之,以讥评三家之非。相,是助义。维,是语助辞。包咸注:「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后。穆穆,天子之容貌。」注,辟为诸侯,公为夏殷二王之后。夏王之后是殷王之后是。穆穆,是形容天子温和肃敬之貌。相维辟公,是说来此助祭者,乃各国的君主,以及夏殷二王之后裔。天子穆穆,是说天子在主祭时那样温和而又肃敬。此赞祭祀虽毕,而庄敬如初,所以礼成彻祭。这是天子祭宗庙唱诗以彻。然而三家祭祖,有诸侯及二王之后来陪祭乎,主祭者是天子乎。既然皆不是,则唱此诗于三家之堂,究竟有何取义耶。
三家之堂,毛奇龄刘宝楠,皆说是季孙氏所立的桓公庙。据《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杜预注庆父叔牙,是同母兄弟,为桓公的庶子。桓公嫡长子,与季友是同母兄弟,继承君位,为庄公。故季友的子孙,在三家卿大夫中,为嫡次子的后裔。依代宗法,氏可假别子为宗之义,而立桓公庙于其家,以为大宗,令小宗的孟孙叔孙宗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包咸注:「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礼记儒行篇》说:「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
仁,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人而不仁,则无谦让敬人克谐无夺等美德,虽然行礼奏乐,并无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奈此礼何,人而不仁,奈此乐何。此即不仁之人必不能行礼乐。
皇侃《疏》说:「此章亦为季氏出也。氏僭滥王者礼乐,其既不仁,则奈此礼乐何乎。」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郑康成注:「林放人。」氏《集释》引朱彝尊《经义考》,谓《蜀礼殿图》以林放孔子弟子。
林放请问礼的根本。孔子先以「大哉问」称赞他,然后解答。
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等。孔子略举礼与丧,为林放解答根本之问。
中国一切学问皆重根本。例如酒由水造,水是酒之本。又如百川归海,河为海之本。故祭祀供酒,只供白水,祭海神则先祭河神。
孔子答复林放说。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丧,与其和易,宁愿哀戚。
礼,此礼与丧礼对称,当指丧礼之外的诸礼。兹以祭祀为例。祭祀注重诚心,奢则失其诚,从俭则无此失,可得其本。丧与其易的易字,古注有多种解释,包咸注为和易,可从。和易是和顺而有条理。举行丧礼,如此和易,不合情理,则不如哀戚。哀戚可得其本。
包咸注:「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包咸注:「诸中国也。亡,无也。」。
夷狄,通称外族,不必指定为东、西、南、北。诸中国,通指春秋诸国。中国自古有礼乐伦常之道,但至春秋时代,诸侯不听命于天子,大夫专权,无父无君,弒父弒君皆有之。虽有礼乐而无所用。孔子有感而发此论。此意是说,夷狄是外国,虽无礼乐教化,犹有其君,不同于诸这样目无君主。故云:「诸之亡。」
《疏》:「夷狄虽有君主,而不及中国无君也。」《疏》亦同此说。今不采。
陈天祥《四书辨疑》说:「夷狄尊奉君命,而有上下之分,是为有其君矣。诸蔑弃君命,而无上下之分,是为亡其君矣。此夫子伤时乱而叹之也。」氏《集释》以为此说较皇邢二《疏》之义为长,可从。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14/10/2216153_45927615.shtml

《论语 ·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
( 二 )
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马融注:「旅,祭名也。」《礼记王制》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氏《正义》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谓旅为天子祭山之名,且非常祭,有大故,乃举行,以璧陈列几上,祈而埋之。
大夫季孙氏要去祭泰山泰山是在国与国境内的天下名山,为五岳之长。只有天子能祭,以及君、君在其境内能祭。氏只是国的大夫,他也要去祭泰山,这是严重的僭礼。
孔子弟子冉有,当时为季氏的家宰。孔子便问冉有说:「女弗能救与。」女,即汝。弗,是不。与,即欤。马融注:「救,犹止也。」这句话的意思,你是他的家臣,不能谏他吗。冉有对曰:「不能。」孔子遂叹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作岂字讲。岂可说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乎。意谓,普通人如林放者,犹知问礼之本,泰山之神,岂不知礼。祭祀合乎礼,神始受之,否则不能受。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泰山肯接受吗。孔子感叹之后,不说氏,而说泰山。圣人言语如此温和。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此言君子与人无争,若必曰有所争,其为射箭乎。射为六艺之一,自古战阵所必需,平时则有射艺比赛,讲求射礼。揖让句,注「揖让而升,下而饮」,注「揖让而升下,而饮」,今从皇邢二《疏》本,七字作一句读。解从王肃注:「射于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也。」射礼行于堂上,升堂与下,皆揖让,胜负皆饮,负者先饮,胜者陪之。唯在射时,各显其艺能,求中其正鹄,是谓之争,不同于小人,故曰其争也君子。
雪公讲义】
《集解》曰:言于射而后有争也。
《疏》略录:古者生男,必设桑弧蓬矢于门左,使人负子出门而射;至长以射进仕,择士助祭。若射不合礼乐,则不预祭。
《射义》曰:射,仁道也。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集注》略云:惟于射而后有争;然雍容揖让,则其争君子,而非小人之争矣。
【按】此章重在君子。所谓君子,乃学而能立之士。凡功利名位,有背道违仁者,自不争取;关乎道德仁义等,又当固执力行。经不云乎:「当仁不让于师」,「见义不为无勇也」。其争也君子句,更须细味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巧笑倩兮三句是诗,前二句在《诗经卫风硕人篇》第二章,后一句不见于此篇,马融以为此句为逸诗,朱子《集注》以这三句皆是逸诗。
《硕人》这篇诗,是为卫庄公夫人庄姜而作。据诗序说,庄姜贤美,但庄公惑于嬖妾,而疏庄姜人闵之,故有此诗。
子夏读这三句诗,读到素以为绚兮,便问孔子:「何谓也。」
马融注:「倩,笑貌。盼,动貌。绚,文也。」《诗经毛亨传》:「倩,好口辅。盼,黑白分。」口辅,是指面颊。黑白分,是眼球黑白分明。《诗》《笺》:「此说庄姜容貌之美。」
巧笑倩兮,巧好的一笑,面颊便展露美的笑容。兮,是语助词。美目盼兮,美目一转动,黑白分明,十分灵活。素以为绚兮,素,是指面颊与美目。绚,是指笑倩盼动的情况。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
「子曰,绘事后素。」
孔子以比喻答复子夏。绘事,是绘画之事。素,是缯或绢之类的丝织品,普通是白色,可以用来绘画,如后世画家所用的画纸。全祖望《经史问答》,据杨龟山所引《礼记礼器篇》「白受采」之文,将素解释为素地。素地即是白地。白色可以接受采色。绘画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是为素地,然后始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画。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既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以绘事喻诗,子夏由诗而悟礼,故曰:礼后乎。氏引《礼器》之文:「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之人学不到礼。礼后,就是礼在忠信之后。
「子曰」以下,是孔子称许子夏之辞。包咸注:「予,我也。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已矣。」学诗,要有悟性,以悟言外之意。,是子夏之名。子夏能悟孔子言所未言,所以孔子说:「起予者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礼吾能言之,不足征也;礼吾能言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宋注:「二国名。」国是代之后。国是代之后。征,注:「成也。」朱子《集注》:「证也。」文献,注:「献犹贤也。」氏《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
礼,吾能言之。不足征也。」朝的礼,孔子能说。但须取得证明。然而,为朝后代的国,不足以为证。
礼,吾能言之。不足征也。」朝的礼,孔子能说。然而,为朝后代的国,不足以为证。
「文献不足故也。」此句是说杞宋不足征的原因。夏殷二代早已灭亡。能知代文化的贤人,应在国。能知代文化的贤人,应在国。但杞宋两国已经难觅这样的贤人了。故说:「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足,文献若足。此即,如有那样的贤人。则孔子能将所说的夏殷之礼与他们对证。故说:「吾能征之矣。」
夏殷之礼,孔子能言,必然能知。虽然能知能言,尚须寻求文献,以为征信。足见孔子言必有所据。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禘祭之礼,自举行灌礼已后,吾不欲观之矣。」
禘,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成王特赐以天子礼乐祭周公,所以周公庙得有禘礼。详见先儒所引《礼记大传》、《丧服小记》,以及《祭统》诸篇文。
灌,亦作祼。孔安国注:「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疏》:「灌者,献也。酌郁鬯酒,献尸,灌地,以求神也。」尸,是以人代替受祭之祖。禘祭之初,酌以郁金草汁所和的鬯酒,献尸,尸受酒后,将酒灌地,以求神于太祖庙。详见《疏》所引《礼记郊特牲》,以及《尚书》大传氏注。
鲁国禘礼,自灌已后,孔子为何不欲观之,先儒解释不同,兹列以下三说,略备参考。
一、孔安国说:「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僖公闵公皆是庄公之子。为庶子而年长,嫡而幼。庄公薨,立为君,为臣。薨,立为君。至僖公薨,列神主时,之宗人夏父弗忌,佞僖公之子文公,将僖公神主升在闵公神主之上,是为逆祀。详见皇邢二《疏》。
二、朱子《集注》引赵伯循之说,之君臣,当灌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灌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
三、氏《正义》引《礼经》,及参诸儒之论,以为国特受天子之赐,可在周公庙举行禘礼,但后来僭用禘礼于群公之庙,所以孔子不欲观。又因为禘礼自荐血腥开始,而灌又在血腥之前,是知灌时尚非禘礼,所以孔子自既灌而往不欲观。或如述祖《论语别记》所说,禘,其灌所用的酒尊,只用黄彝,是从诸侯礼。自既灌至迎牲以后,朝践再献之时,则如天子兼用四代之礼。其余可以类推。是为僭禘。故孔子曰,吾不欲观之矣。
以上三说,注为逆祀,氏说为僭禘,先儒或兼采,或任取其一。氏懈怠说,诸注指无依据,故多不取。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论语 ·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
( 三 )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或人问孔子,禘祭之礼,其说何如。孔子先答曰不知。然后伸出手掌,告诉或人,谁能知道禘礼之说,谁即对于天下复杂之事,其如示之于此乎。「示诸斯」的诸字,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字。斯字作此字讲。孔子说到「示诸斯」时,即以另一手,指其所伸的手掌。之于二字的「之」字即指天下事而言。「如示诸斯」即是犹如指示天下事于此手掌之中。亦即是对于天下事了如指掌之意。「指其掌」是记者之言。
「子曰,不知也。」孔安国注:「答以不知者,为讳。」氏《正义》说:「孔子讳,即逆祀之事。」皇侃《疏》:「臣为国讳恶,则是礼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氏《集释》引陈善《扪虱新语》,以祭如在二句为古语。孔安国注:「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谓祭百神也。」《疏》:「祭如在,祭人鬼也。人子奉亲,事死如事生,是如在也。」
无论祭鬼祭神,都要如在。祭鬼,一心想象祖先就在眼前。祭神,一心想象所祭的神就在眼前。这样竭诚的祭祀,就能感得鬼神来享。「如在」的「在」字非常重要,一心观想,鬼神即在,观想始有感应。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包咸注:「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不致肃敬于心,与不祭同。」与祭,就是亲祭。摄字作代字讲。孔子因事或因病不能亲祭,而使人代祭。无由亲自竭诚想象,不能感应。故此次祭祀如未祭然。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孔安国注:「王孙贾,卫大夫也。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
《疏》:「时孔子诵此旧语,以感切孔子,欲令孔子求媚于己,如人之媚也。」
奥:据《尔雅释宫》及其注疏说,室中西南隅谓之奥。古时房屋坐北朝南,门向南开,而偏近于东,则西南角为隐深之处。尊者居之。祭五祀中的中溜神,亦在此处祭之。
灶:设在厨房,炊煮食物之器名为灶。五祀中有灶神。
《礼记祭法篇》五祀注:「中溜主堂室居处。灶主饮食之事。」媚奥媚灶两句,是当时的世俗语。中溜地位比灶神高,但灶神主管饮食,有实权。因此,俗语说,与其求媚于奥,宁可求媚于灶。
孔子周游列国,在国时,颇受卫灵公尊敬。灵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但有才能,欲藉孔子之名以壮自己声势,召见孔子孔子见之。王孙贾误会孔子求官,故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何意思。王孙贾以奥比喻南子,以灶比喻自己。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孙贾
周柄中《四书典故辨正》:「奥者室中深隐之处,以比南子。灶是明处。盖谓借援于宫闱之中,不如求合于朝廷之上耳。」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上天,则无处祈祷。
孔子说出「不然」二字,即将王孙贾问意完全否定。再以获罪于天二语令其警惕。《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一个人非分而求,所造之恶,便是得罪于天,必受天谴。
子曰: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孔安国注:「监,视也。言文章备于二代,当从之。」
《疏》:「郁郁,文章貌。言以今代之礼法文章,回视夏商二代,则代郁郁乎有文章哉。之文章备于二代,故从而行之也。」
氏《正义》引《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
由《汉书礼乐志》的解说,则知周公制礼时,是以夏商二代之礼,加以损益,而制为郁郁乎有文章的礼。古注虽依《说文》以「有文章」解释郁郁,但三代礼文既以礼最为完备,则郁郁二字自然包含礼的本质与条文,两者兼备,而相平衡。也就是文质彬彬之意。文与质平衡,无过,亦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所以孔子赞美礼之后,即说:「吾从。」《礼记中庸》亦记孔子的话说:「吾学礼,今用之,吾从。」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我办政治,即从礼,依中道而行。」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周公庙,见庙里的事物,如礼器等,皆问之。
包咸注:「太庙,周公庙也。」周公是鲁国的始封之君,为太祖,故其庙称为太庙。氏以为,孔子此时已在鲁国为仕,因助祭而入太庙。阎若璩《四书释地》认为,当祭祀时,雍雍肃肃,不容许每事问。氏引顾瑞屏说,孔子入庙,当在宿齐时,始可每事问。或是平日往观,如《荀子》所载,孔子观于鲁桓公庙,有欹器,问守庙者曰,此是何器之类。
案,孔子周公庙,不必在助祭时,应当是在太庙演礼时,孔子入庙观礼,故可每事问。
「或曰。孰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是鲁国的邑,在今山东曲阜县。《疏》:「人,鲁鄹邑大夫孔子叔梁纥也。《左传》襄公十年称。」人之子,即是指称孔子
或,是或人,不具姓名者。此人说:「谁说之子知礼乎。他入太庙,每事都要问人。」
孔安国注:「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不当复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是,即指每事问。孔子闻或人之言,便说,此问即是礼。
氏《正义》:「鲁祭太庙,用四代礼乐,多不经见,故夫子每事问之,以示审慎。」
孔安国注:「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
董子《春秋繁露郊事对篇》:「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
案,孔子入太庙,参观演礼。演是演习。既是观礼,则有学习或传习之意,每事皆可以问,此问即是礼,故曰是礼也。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睡莲 + 20 你太能干了。
5992 查看 33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巍巍

    楼主 2011-3-24 12:19:3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4-21 12:40 编辑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朝有六艺教育,六艺中有射之一艺。射有军事之射,有平时各种礼射。此说礼射,古注考据甚多。简要言之,行射礼时,张布为射侯,犹今人所言之箭靶,当中以兽皮设鹄为目的。礼射观人品行,注重养德,古时不主张射穿其皮,但能射中目的即可,甚至稍偏,亦无不可。何也。因为各人之力大小不同等也。此为古时所行之道。时至春秋之末,咸主射穿其皮,则尚力不尚德矣,所以孔子叙古之道而叹之。又古注,凡行射礼,皆射三次,第一次射,但取合礼。第二次射,始取主皮。或谓射穿其皮,或谓中而不穿。第三次射,听鼓乐之节制,则合于乐。三射以合礼乐为上,主皮次之。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
    《疏》引《周礼春官太史》:「颁告朔于邦国。」古时天子在季冬时,以来年每月的政事,定成政令书,古注称为朔政,亦称月令书,颁告诸侯。诸侯受之以后,藏于太庙,自新年一月起,每月朔日,也就是每月初一,供一只饩羊,祭告于太庙,然后上朝奉行。诸侯告朔于太庙之礼,如《春秋》文公六年《公羊传》何休注说:「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于天子,藏于太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
    此外,天子自己也在每月朔日举行告朔礼。《疏》说:「礼,天子每月之旦,居于明堂,告其时帝布政,读月令之书毕,又还太庙,告于太祖。诸侯无明堂,但告于太庙。并用牲。天子用牛,诸侯用羊。」
    先儒通校诸经,以为告朔之礼本有两种。一是天子以朔政颁告诸侯。一是天子告朔于明堂,诸侯告朔于庙。而《论语》及《公羊传》所说就是后一种。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史记历书》说,周幽王厉王时,「君不告朔。」
    《春秋》记载,鲁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十六年,文公又因疾病,而有四次不视朔。文公以后,君告朔之礼,逐渐由旷而废。后来君虽不告朔,但每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只饩羊供奉祖庙。
    子贡认为,告朔之礼既不举行,何必仍供一羊。故欲除去告朔之饩羊。
    饩羊,注为生羊。《疏》以为,生是未熟之义,生腥通用。因此,饩羊就是杀而未煮熟的腥羊。如果将生羊解释为活的羊,犹可以生养,则子贡何以爱之。爱,是如孟子所说的「不忍见其死」之义。
    「子曰,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孔子子贡之名说:「,你爱的是一只羊,我爱的则是告朔之礼。」不行告朔礼,只供一饩羊,非为行礼而杀羊,应当去之。这是子贡爱羊之意。孔子则有另一种看法。继续每月供奉饩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时令。后世之人尚可见此饩羊而知有告朔之礼,得以考据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饩羊,其礼尚未全废,饩羊一旦除去,其礼也就完全废弃了,所以孔子说:「我爱其礼。」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论语 ·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
    ( 四 )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安国注:「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也。」国当时君弱臣强,三简傲无礼,更僭天子礼乐。时人习非成是,反以事君尽礼为谄。虽然他人不合礼,但孔子仍然依礼事君。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安国注:「定公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疏》引《史记鲁世家》说,定公襄公之子,昭公之弟。
    鲁定公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应当如何。孔子对以君礼臣忠。君应当以礼使臣,凡事当依国家所定的规矩而行。臣应当以忠事君,要尽其应尽的职责。君臣相遇,各尽其道。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说到乐处,而不至于淫,说到哀处,而不至于伤。」
    《诗经》由《国风周南》开始,《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诗。《诗序》说此诗是「风之始,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诗的内容,是说文王思得淑女,以为后妃。诗一开头,就是「关关雎鸠。」《传》说:「兴也。关关,和声也。睢鸠,王睢也。」诗人以睢鸠所鸣的和声,兴起文王思求后妃之意。后妃必须是贤才,始得采取荇菜,供祭宗庙,故求淑女,以为匹配。求得之后,钟鼓乐之。求之未得,寤寐思服,以至辗转反侧,其情可哀。然而,乐是为得贤内助而乐,哀是为未得贤内助而哀。乐是钟鼓乐之而已,哀亦是辗转反侧而已,皆不过分。所以孔子评论此诗,所抒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其求配偶,如此慎重。所以《诗序》认为,可以风劝天下,端正夫妇之伦。
    《关雎》篇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句诗,古注综研《诗序》及《传》,确定「君子」即指文王,「淑女」则有异解。郑康成谓后妃求此淑女,以共事君子。以淑女为三夫人以下之嫔。但先儒亦举《汉书匡衡传》,谓匡衡上疏,曾引这两句诗,以此淑女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则诗中的淑女即是后妃。胡承珙《毛诗后笺》说:「匡衡之言,实同氏。《传》云,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传》文气紧接而下,是字,即指后妃。」竹添光鸿《毛诗会笺》说:「古曰,此时人咏文王太姒之诗也。第一章言太姒之贤,可配文王。二章以下,遂叙未得之哀,既得之乐。」今儒王礼卿教授《四家诗恉会归》,证以毛鲁齐韩四家诗义例,暨征以《周南召南》事义,谓《关雎》即是为太姒而作,诗中淑女,即指太姒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后氏以松,人以柏,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问社于宰我。」
    鲁哀公以社主的事情问宰我
    社是土神。哀公是鲁君。宰我人,是孔子弟子,姓,名,字子我。善于言语,与子贡并列于言语科。鲁哀公所问的社,是指社主而言,《周礼大司徒》名为田主。当时祭土神,要立一木,以为神的凭依,此木称为主。
    氏《正义》说:「《春秋》哀公四年六月,亳社灾。《群经识小》,以为哀公宰我,即在此时。盖因复立其主,故问之。其说颇近理。」
    宰我对曰,后氏以松,人以柏,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宰我哀公说:「做社主所用的木料,代用松,代用柏,代用栗。」宰我又说:「用栗的意思,在使人民战栗。」栗解释为憟。战憟,即恐惧之意。
    哀公问社,氏《集释》引苏子由《古史》,意为哀公想除去三家权臣,而不敢明说,因此问社,暗示欲诛三之家。宰我即知其意,亦以隐语答复哀公。「使民战栗」一语,即是答以可诛。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听悉哀公宰我此一问答,便说:「成事不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此指哀公失政而言。三家专权的局势,形成已久,再说无用,故不需说。「遂事不谏。」遂事,是指三家已经遂心成事。宰我今对哀公进谏,为时已晚,不如不谏。「既往不咎。」既往,是指宰我哀公之言,虽不适当,然而已经说出,孔子亦不追咎宰我了,故云不咎。
    问,孔子亦曾言于鲁定公,以孟孙氏等三家的都城超过制度,下令堕三家之都,为何不许宰我说使民战栗。答,孔子堕三都,是适时之举,宰我之言,不适时宜。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 巍巍

    楼主 2011-3-24 12:21:00 使用道具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M:你知道古代哪些箭术很好的人?
    W:有个百步穿杨的?
    M:嗯,养由基。还有没?
    W:那个孙权,会射老虎。
    M:还有三国里的吕布,水浒里的花容。还有个飞将军李广,有首诗写他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M:在古代的历法里,朔就是每月的第一天,初一。告朔饩羊,是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於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於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告朔,听政叫视朔,或者听朔。到了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罢了。所以子贡认为不必要留此形式,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残存这一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的好。
    W :孔子为什么不惜羊呢?
    M:说明孔子心中还存在着希望,虽然当时礼崩乐坏,告朔之礼,早已名存实亡,但孔子仍不愿留着活羊,持有形式,希望有朝一日周礼复活。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
    W:社神我知道。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灶神,奥神。
    M:不是,这个是土地神。
    3.2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W:您的论语不是过去买的吗?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
    M:那就不要读了,今天中午就读到这里,晚上继续。
    W:再读一节嘛。
    M:呃,下面这一节很长耶,你来读吧。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睡莲 + 20 很有意思的对话。
  • 巍巍

    楼主 2011-3-24 12:21:39 使用道具

    《论语 ·里仁第四》讲要选录
    ( 一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居于仁者所居之里,是为美。不择处仁者之里,随意而居,安得为有智者。古语,千金置宅,万金买邻,又如母三迁,皆是择仁之意。广义而言,交友,求配偶,皆须择仁。
    《疏》:「中人易染,遇善则善,遇恶则恶。若求居而不择仁里而处之,则是无智之人。故云焉得智也。居士曰,言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疏》:「约,犹贫困也。乐,富贵也。」
    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骄奢淫佚。仁者安仁,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其心不安。是为安仁。知者利仁,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李二曲《四书反身录》曰:「吾人处困而学,安仁未可蹴几,须先学智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公冶长篇》,孔子答复子张说:「未知,焉得仁。」《颜渊篇》,孔子答复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者有智,能克己复礼,不妄为好恶,故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无恶的恶字,《释文》有两种读音。一读入声,作善恶之义讲。一读去声,作好恶之义讲。氏《正义》,氏《集释》,皆说:「案前后章皆言好恶,此亦当读去声。」
    孔安国注:「苟,诚也。言诚能志于仁,则其余终无恶。」
    朱子《集注》:「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今以恶字作好恶之义讲,则此章是说,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之改恶向善。所以,一个人果然志于仁,即无所恶之人。
    俞曲园《群经平议》说:「上章云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此章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两章文义相承。此恶字即上章能恶人之恶。贾子《道术篇》曰,心兼爱人谓之仁。然则仁主于爱,古之通论。使其中有恶人之一念,即不得谓之志于仁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
    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安国注:「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也。」
    何晏注:「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
    《疏》:「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乏财曰贫。无位曰贱。」
    富贵是人之所欲,但如不以其道得之,仁者不处。不处,即是不居,亦可说是不取之意。富贵可得,但因不合道理,而不取。这不是普通人,而是仁人。注甚得经义。
    贫贱是人之所恶,氏以为,君子行道,应当得富贵,而反得贫贱,这就是不以其道得之。例如《尚书伊训篇》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是得富贵之道,如果作善,而得贫贱,即是贫贱不以其道得之。君子深知,时代有否有泰。在否闭之时,虽然履道,而反得贫贱,亦可违而去之。假使去之,则必去其所行之道。故君子宁守其道,而不去贫贱。氏之注可从。
    孙奇逢《四书近指》说:「人初生时,祇有此身。原来贫贱,非有所失也。至富贵则有所得矣。无失无所得,有得有所失,故均一非道。富贵不可处,以其外来。贫贱不可去,以其所从来。孔子乐在中,颜子不改其乐,全是于此看得分明,故不为欲恶所乘。」氏此说大有道理。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安国注:「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君子去仁的去字,作舍弃讲。恶乎的恶字,读平声,作何字讲。乎,是语助词。君子舍弃仁,何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希望成贤成圣,必须行仁。但是,何谓仁,如何行仁,皆非人人所能了解。君子行仁,未能完全至于仁,首须能近乎仁。例如恕道,刚毅木讷,皆是近仁。又《礼记中庸》:「子曰,力行近乎仁。」孔颖达疏:「以其勉力行善,故近乎仁也。」孔子教人孝弟忠信,即是重要的善行,故能力行孝弟忠信,亦即是近乎仁。近仁即能至于仁。不近仁,则远仁,远则去仁,不能成其为人所称的君子。
    如何不去仁,下文云: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终食之间,就是吃一顿饭之间。违仁,即是去仁。造次,马融说是急遽,郑玄说是仓卒。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转音。《疏》说,急遽、仓卒,皆是迫促不暇之意。颠沛,马融注为偃仆。
    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造次必于是,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颠沛必于是,在偃仆之际,即是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此为君子须臾不可离仁之义。
    自「君子去仁」至「颠沛必于是」。古注与前合为一章。陈天祥《四书辨疑》说:「前段论富贵贫贱去就之道,自此以下,至颠沛必于是止,是言君子不可须臾去仁。彼专论义,此专说仁,前后两段,各不相关。」氏主张,前后两段,各为一章。树德《论语集释》从氏之说。
  • 巍巍

    楼主 2011-3-24 12:22:0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4-21 12:45 编辑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我未见好仁者……加乎其身。」
    孔子说:「我未见过好仁者,亦未见过恶不仁者。」好仁者,此人以行仁为所好。恶不仁者,此人遇见不仁之人则厌恶之。好仁者,恶不仁者,注就两人解说,先儒亦有作一人解说,以为一人心中有好有恶。两说可以并存。
    好仁者,无以尚之。孔安国注:「难复加也。」尚亦通上。好仁的人,凡事皆依于仁,此是实行仁德的上等者,无人更上于他,所以难再加乎其上。《疏》说:「故李充曰,所好惟仁,无物以尚之也。」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厌恶不仁者的人,其为仁矣,他的为仁,即在「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依《疏》说,此人既厌恶不仁者,便不与其亲狎,不仁者便不得以非理不仁之事加陵于此人之身。所以孔安国说:「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恶不仁者,虽然比不上好仁者,但能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而不为恶,亦得为仁。《疏》又一解释:「其,其于仁者也。言恶不仁之人,虽不好仁,而能恶于不仁者,不欲使不仁之人以非理加陵仁者之身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孔安国注:「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此意是说,有谁能在一日之间用力行仁呢。如果有人能够一日力行其仁,孔子未见其人之力不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力行近乎仁。」例如力行孝弟忠信,就是近仁。孝弟忠信,有浅有深,人人可行,人人都有可行之力。所以孔子未见力不足。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安国注:「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疏》:「世中盖亦当有一日行仁者,特是自未尝闻见耳。」
    朱子《集注》:「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
    注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虽异注,其说亦可取。
    陆陇其《松阳讲义》,引庆源辅氏说:「此章三言未见,而意实相承。初言成德之未见,次言用力之未见,末言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无非欲学者因是自警而用力于仁耳。」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 巍巍

    楼主 2011-3-24 12:31:47 使用道具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子小匡篇》记载:「施伯谓鲁侯曰,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惠栋《九经古义》乃说:「盖当时有以管仲为大器者,故夫子辨之。」孔子谓管仲之器量小。或人闻之,误以为俭。孔子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安得谓之俭。三归者,包注谓娶三姓女,朱子据说苑以为三台,韩非子外储说谓管子家有三处,晏子春秋谓管仲身老,桓公赐之以三归。据清儒考,管仲筑三台之事不见他书。又在身老始受三归之赐,则非娶三姓女。惟依韩非子谓其所归之家有三处,庶几近之。然不若从三归为三库藏之说为愈。武亿《群经义证》谓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布,甚符桓公之赐。故可从。官事不摄者,管氏家臣各有专职,不兼余事也。此皆奢侈。三归是国君所赐。依礼,长者所赐,不能不受。或人又以为管仲知礼。孔子遂辨其不知礼。国君为别于内外,树屏于门以蔽之,谓之塞门。两君宴会,在两楹之间设坫,皇《疏》:「坫者,筑土为之,形如土堆。」献酢更酌,酌毕,各将其空酒杯反置于坫上,谓之反坫。塞门,反坫,皆是人君享有者,而管仲皆僭为之,是不知礼也。故云,管氏如知礼,则谁是不知礼者耶。虽然,孔子亦曾赞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谓其器小哉。乃责其奢侈越礼。如刘氏《正义》引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以及扬雄《法言先知篇》,皆以管仲骄矜失礼为器小。


    孔子之论管仲,此处谓其器小,他处又有称许之辞,皆是就事而论。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大师,乐官名。《释文》,大音泰。「乐其可知也。」此句为总纲,以下二段,分述其要义。「始作翕如也。」始作谓始为此乐。《集注》引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如,似也,合者具备之义。从,《集解》读曰纵,纵者放开也。纯如者,宫商角徵羽和谐如一也。皦如者,钟鼓笙瑟等无相夺伦也。绎如者,余音袅袅,相续不绝也。成者奏乐完成。吴季札闻各国之乐,而知各国之兴亡。

    何晏注:「大师,乐官名也。始作,言五音始奏。翕如,盛也。从,读曰纵也。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纯纯,和谐也。皦如,言其音节分明也。纵之以纯如皦如绎如,言乐始于翕如,而成于三者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郑康成注:「仪,盖卫邑。封人,官名。」皇《疏》:「封人,守卫邑之界吏。周人谓守封疆之人为封人。」刘氏《正义》:「夫子五至卫。此至仪邑,不知在何时。」

    仪封人,是仪地之官。此人或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人,故未记载其姓名。请见的见字,读现音。他来求见孔子,怕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故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我仪地,我未尝不得与之相见。
    「从者见之。」从音纵。见音现。从者,是指随从孔子的弟子。从者听封人如此求见后,便引封人见了孔子。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二三子,是封人称呼孔子的诸弟子。封人见过孔子,辞出时,对孔子的弟子们说:「诸位何患于丧乎。」丧字有两种读音。一读去声,丧失之义。一读平声,丧亡之义。孔安国注:「言何患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耶。」孔注之义,就是「天之将丧斯文」之丧。孔子在鲁国辞了官位,周游列国,宣传圣人之道,无人能用,好像天之将丧斯文。封人认为,圣人之道不会丧亡,故说「何必忧患。」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安国注:「天下之无道已久矣。极衰必盛。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书经胤征篇》说:「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孔《传》:「遒人,宣令之官。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铎,是金属制的大铃子,铃子里面可以摇动的铃舌,用木料制的,叫做木铎。封人之意,天下不能永远无道,既然无道已久,上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由孔子以先王之道来施教于天下。

    孔子所说的先王之道,记载在五经之中,为中华文化的根本,亦当为全世界人文的根本。封人所说的天以夫子为木铎,可谓为至理名言。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帝之乐。《武》,是周武王之乐。孔子评论,《韶》乐尽美,而又尽善。《武》乐也是尽美,但未尽善。

    尽,是完全之意。武王的乐亦善,但未到完善之境而已。

    《礼记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汉书礼乐志》也说:「《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作乐崇德,是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与事实相符。舜的天下,受禅于尧,其乐和平,所以尽美尽善。武王之有天下,由于伐纣而得,其乐演奏起来,犹有杀伐之声。因此,他的音乐不如舜的音乐那样调和,故云未尽善。

    古注,「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然而,武王伐纣,深受孔子、孟子称赞。孔子在《周易革卦彖传》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梁惠王篇》,齐宣王以武王伐纣问孟子:「臣弒其君可乎。」孟子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足证孔子所说的「未尽善」之意,是指武王之乐,非指武王之德。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宽者,郑注谓度量宽宏。居上位者,不宽则不得众。《曲礼》云:毋不敬。又云:临丧则必有哀色。不敬,不哀,皆失其本,其人何如,可知也。故曰:「吾何以观之哉。」谓不足观也。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 巍巍

    楼主 2011-3-26 23:19:30 使用道具

    百步穿杨

    春秋战国,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就在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关尹子教射

    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子,去请教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子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还不行。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是怎样射中靶子的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牢记住,千万别忘记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
    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道家著作。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关尹子教射选自《列子•说符》,原文结尾处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三国》吕奉先辕门射戟
    水浒里小李广花荣.:宋江三打祝家庄,花荣射落祝家庄的指挥灯,使祝家庄兵马自乱。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 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 细一看,镞已入石。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当时李广也不自信,又 回到原处上马重射,比前更加用力,可是连射数箭,都没入石。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李广任太守时,关心士兵,将士同心,爱护百姓,水乳交融,深受军民爱戴。
      由此故事还产生了一个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出塞》中也提到过他。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Jean + 20 辛苦了,巍妈,不只要备课,还要码这么多字.
  • ykuaiji

    2011-4-9 10:15:05 使用道具

    宝宝正在摆棋,听到了巍版讲解,告诉我:"妈妈你千万别把这个网页关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5 理由 收起
    巍巍 + 5 乐呵呵真可爱啊。
  • Alicemami

    2011-4-12 08:25:27 使用道具

    谢谢巍版辛苦码这么多字!
  • piaopiao

    2011-4-12 21:00:57 使用道具

    羡慕中。看着这个想到以前背古文我觉得是件痛苦的事情。我的好好在学习学习。巍巍老师,辛苦了。我可不想以后女儿和我一样。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
  • 韦祎宝贝

    2011-4-14 21:39:02 使用道具

    用手机上网想给孩子读来着,结果发现很多不认识的字,今天全部打印下来,给孩子查好字典,然后再读。
  • 申申MAMA

    2011-4-16 15:08:37 使用道具

    论语的为政第二申申今天读完了,通读12遍,另外每小节读了五遍,总共17遍,比学而第一少了2遍。申申问:为什么有的字下面要画横线?我回答道:人名、国名下面画横线,起提示作用。
    昨天听了巍巍版主的一堂课,第一次知道原来论语包含这么丰富的知识,才女呀。那些小朋友们,一个个都很棒,读得声情并茂,什么时候申申也能读出感情呢?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巍巍 + 10
  • jt008947

    2011-4-16 21:11:03 使用道具

    【学而第一】平平今天读完了,重点解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过则勿惮改”这几句,并在书上用彩笔划出,做重点掌握部分。
    咏读情况:
    早上复习昨晚上课的内容【学而第一】1-8小节  朗读3遍背诵2遍
    晚上预习下节课要上的内容【学而第一】9-16小节 朗读5遍 全篇朗读一遍。
    睡前论语动画片第一集【学而第一】,妈妈讲论语故事负米养亲、弃官寻母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巍巍 + 10 很好啊
  • jt008947

    2011-4-16 22:12:0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t008947 于 2011-4-16 22:16 编辑

    我们书上正好有篇巍巍讲的子路故事,一起分享一下。
    动画故事--子路负米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巍巍 + 10
  • 风筝

    2011-4-17 15:46:37 使用道具

    请教巍版古文中的吾和我有什么区别吗?我看到大多的地方孔子都是用“吾”
  • 巍巍

    楼主 2011-4-17 19:21:4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4-17 19:23 编辑

    回复 风筝 的帖子

       我和吾,在古汉语中均为第一人称代词。《说文》:我,施身自谓也。吾,我,自称也。

        但在上古时代(先秦),“吾”和“我”在语法上是有分别的。“我”既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宾语,还可以做定语;而“吾”不用于动词后面作宾语。即只能用作施动者“吾……”而不是“……吾”的格式。

       可以看一下其字面意义和秦汉散文中的事例,

        如:我,施身自谓也。——《说文》

    观我生。——《易·观卦》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

    又如:我见犹怜(形容女子容貌姿态美丽动人);我家(自己。我们家);我侬(方言。我)

    ——按:三代以前,“吾”和“我”在语法上有明显的分界。

    “吾”不用于动词后面作为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

    又指自己一方如:敌我友;我曹(我们);我辈(我等,我们) 等。

    所以,“吾”是古文中对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词,常和“余”能互换且用法较单一,变化较少;而我则具备上文所说的多种用法,并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如与人交谈中明确的自称“我”,会被人当作“下里巴人”看待,正如现代人对“俺”的看法一样。
    这里单指的是,明确的自称“我”,即指本人,或向他人介绍自己时自称的唯一一种情况。

       而将“我”作为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的是“鲁迅”先生。自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得到推广,“我”也在口语和书面中逐渐代替了“吾”而被更广范地使用。
  • dudumama

    2011-4-19 22:24:01 使用道具

    讲解的真是详细,一直不知道八佾是什么具体的意思,终于在这篇看到了解释,楼主辛苦了。
  • 草莓

    2011-4-20 10:22:5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草莓 于 2011-4-20 10:24 编辑

    请问下大家都是给孩子买的哪个版本的书来读的。

    我家里现在的情况是:
    1、给孩子买的绍南文化的那套,字大,全部有注音,方便孩子每天朗读。
    2、另有万卷出版公司的《图解论语》,内容丰富,可惜就是字太小,而且不是全部注音,不适合孩子每天读。我只是让她在需要了解原文意思和拓展故事的时候看看。
    3、还有套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我自己看的。

    可是孩子在读的过程中,发现绍南文化的那套和《图解论语》中的有些内容不一致,标点、注音都发现有不一致的地方。
    比如前几天,她又发现为政第二的18条,“多闻阙疑”que字,一本书上标的一声,另一个是四声。

    请问巍版和其它各位大侠,这两个版本该如何判别。能不能认为《图解论语》更权威点。
    有什么其它的权威可靠点的好版本推荐下。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2:18:48 使用道具

    回复 草莓 的帖子

    万卷出版公司的《图解论语》,内容丰富,可惜就是字太小,而且不是全部注音,不适合孩子每天读。

    ---------------------- 我也有一本这个,字不小啊,这么大了还小?注音够了,这个孩子能读,巍巍就是读这本。但是这本确实注音有错的地方,你花个时间,对照音频改一下。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2:31:04 使用道具

    “阙”字的基本信息:

    quē ㄑㄩㄝ
     1.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疑。
     2. 过错:~失。
     3. 姓。

    què ㄑㄩㄝˋ
     1.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
     2.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3. 京城,宫殿:“城~辅三秦”。
     4.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
  • 草莓

    2011-4-21 17:57:2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草莓 于 2011-4-21 17:58 编辑

    谢谢巍版的答复。
    看来各版本都不完全靠得住,再遇到有出入的,只能查一下了,偷懒是不行的。

    《图解论语》正文字体的大小还行,注释和译文等部分的字体非常小,大概是小五号字体。难道巍版版和我买的不一样吗?
    孩子眼睛已经近视了,所以我对这方面特别在意。又想孩子多看书,又要保护眼睛,纠结啊!
  • 巍巍

    楼主 2011-4-27 18:11:3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4-27 18:12 编辑

    我先交作业:

    巍巍童鞋,已经给他讲解到子罕第九第20句,这个星期会讲完第九。讲过的地方,都读了一遍,哈哈,因为没要求他读,学而第一多读了几遍,应该会背吧。

    语录,我写在书上了。懒得打字了,以后在YY语音课中,陆续向大家报告~

    想想真是不容易,快读半本啦。

    人家可说了:“半部《论语》治天下。”
  • Jean

    2011-4-28 11:09:12 使用道具

    这个月欣拖拖拉拉总算把《公冶长第五》读熟有些片段应该是会背诵了。现在开始每天读《雍也第六》,由欣自己在校自由时间完成,在当当新买的《丧家狗》上周日到家了,于是抽空又配合《教女儿学论语》给欣开始讲《雍也第六》,呵呵,欣说《丧家狗》写得有点意思,语气快赶上萧寒阿姨了!(呵呵,丫头最近是巍妈的fans了)。我们的进度是慢之又慢。
    前面几篇的内容,幸好巍妈重新开讲,我们打算跟巍妈一起复习了,再次谢谢巍妈:)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欣欣加油
  • 巍巍

    楼主 2011-4-28 12:25:3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4-28 13:18 编辑

    回复 Jean 的帖子

    《丧家狗》,我也蛮喜欢看的。

    不过要注意下,李零,有些地方,讲的有些偏激。

    比较喜欢他写的《放虎归山》。

    ================华丽的分割线========================

    昔年红坛有一小友,写的一篇读后感:

    李零的尾巴,我读《丧家狗》
    尾巴长在屁股上,屁股在躯干的最后,叫腚。李零《丧家狗》写得很犀利,看的人很温情,犀利是李零身上没有了传统的遗渍,感觉无所畏,有恃无恐,颇有点当年红卫兵闯南北的勇劲。说温情,李零毕竟中年,谈起挫折人生,就和孔子一个情怀,看的人也觉得感动。
    李零的犀利比较单薄,主要就是无所畏(不是无所谓,看清楚),所以他批同行批李学勤,李学勤还活着,所以他也要装模作样写个先生在后面。遇上死人,他的嘴脸就出来了,比如借新儒家宣言嘲讽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给人感觉有点不自量力了,毕竟李零搞的是小学,这三位先生是义理,说到底,李零不是会很懂三位先生的造诣,据此就批,未免口拙。所以李零很欣赏李敖,都姓李,而且李敖也有倔强争强藐视他人斗讼的习气。所以李零喜欢鲁迅,鲁迅不就是喜欢骂人,把亲朋好友无辜路人全都要骂一骂的人么?估计李零还欣赏王朔。
    李零的温情就比较醇厚,加上对古文字的造诣,李零讲道理的文字,比发议论的文字好看多了。估计百千年后要传就传这部分。其余的大约没人记得,李零不笨,好货烂货放在一起卖给你,不然好货卖完了,烂货就没人要了。不过烂货往往是噱头,做生意要吆喝,就看这些。
    今天说李零的尾巴。李零批这批那,却总不说自己主张什么。我把书翻了几遍,前几天翻到最后一页,躯干的最后,发现了李零藏起来的尾巴。
    《丧家狗》最后一页390页,最后一段。
    前面几段还有个词,人定胜天。
    看到这个词,我马上明白了,李零这痞气,来自毛泽东。经过那一代的人,不懂宗教的瑰丽,不懂传统的温情。知晓得喊天喊地,喊杀喊抢,竖眉瞪眼,鼻孔里还发着点不服气的嗤嗤声,这太正常了。
    他们把痞气理解成不羁洒脱,所以很自豪。痞气还发展出了戾气,于是还觉得自己挺能耐,这是通例。于是自然也就不懂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言,还会反嘲别人奴性。
    豪气不羁洒脱是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那种状态,绝不是站在半山腰的藐视众山小的大话。
    李零的尾巴,从最后把它揪出来!
    2008-2-13


  • 睡莲

    2011-4-28 16:39:03 使用道具

    来交作业了,我们家的论语是按巍巍讲解的进度来进行的,先是每周进行通读,由我讲解一次,然后元元读。
    平时睡觉前,在路上都会和孩子讨论一下论语里学过的内容,配套买了本论语的故事书,让小家伙自己看。
    目前的状况:幸好有巍巍妈的讲解和网上那么多孩子作榜样,我家的很喜欢参加到活动中来。
    因为孩子原来没学过多少古文,所以基本全靠听飞仙的讲解,再加上我平时有空时就跟他再一起复习,这个蛮考验老妈的记性。。。

    本周因为要期中考试了,作业成山,孩子作业都要写到10点多,睡觉都不够,没空读论语,五一放假补上。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元元加油
  • doudou1123

    2011-4-29 12:22:07 使用道具

    交作业:
    本月读到了泰伯第八,雍也第六和泰伯第八还算比较孰,述而第七不太熟,讲解的不多,就是诵读而已
    上周5第一次听课,孩子很喜欢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豆豆加油
  • 富娃

    2011-4-29 20:04:33 使用道具

    四月总结:
          本月一边诵读八佾第三、里仁第四,一边跟着魏版复习学而第一。
          一般是每天母子共读3壶,玩的时候听音频。对于每星期五上课所需做的功课每天必须读一遍,并把译文抄下来,他读原文,我读译文或者对换角色,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不过,检讨一下,这星期为了应付期中考试,论语读的不多,也错过了昨天的听课时间,不过好在魏版录了音,五一期间赶紧补上。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共读3壶?喝读边小酌?
  • jt008947

    2011-4-29 20:29:10 使用道具

    四月总结
    我们是按巍巍讲解的进度来进行的,读了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的10句。几本保持每天涌读2-3遍下节课的内容,有时睡前还会看上一集动画版论语。课后的周末会重点进行解释,并穿插几个论语小故事。目前来看还是有兴趣学习,上课抢麦涌读也很积极。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很好~
  • 霹雳火

    2011-4-29 20:41:56 使用道具

    交作业了:

    本月读完八佾第三及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读了一半。我们平时也只是诵读,没讲过,一般是睡前读几则每则读三遍(跟读、共读、自读各一遍),然后第二天晨读时读头晚学习的内容。
    跟着巍版在YY上共读论语后,让皓对学而第一及为政第二熟悉了很多,读起来也比先顺畅了。谢谢巍版了哈!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咱就不客套了
  • milkrabbit

    2011-4-30 22:52:27 使用道具

    四月小结:
    《论语》跟读到阳货第十七
    《老子》背诵到第十四章
    《笠翁对韵》和《大学》循环复习朗读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