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广州顺便讲了一个讲座。期间有老师充满质疑:陈老师,你是怎么能把课程上得既快又好的?看你的学生读那么多内容,我们六年也不一定能达到你教的一个学期的量啊!
于是,我告诉老师们,我不是一个人在工作,背后有我们的所有家长在支持。我是个工作效率极低的笨老师,如果仅靠我自己,我怎么可能做到这么神效呢?
当然,我的教学任务不太需要家长帮忙,我们的孩子课后几乎从不复习所诵读的内容却依然优秀的孩子也大有其人。但我离不开家长的精神支持,他们对待这个课程的态度决定了这个课程的成败。所幸,每一个班都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支持。即使一开始有个别家长不理解,但慢慢也会跟上来的。
效率是怎么来的?我在此就自己的教学常态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这学期,诵读中要遇到的困难基本处于涣然冰释期啦,内心充满欢娱。
《大学》里涉及到的十二首《诗经》中的诗歌,我们到这周全部学完。语文教材也上到了第四单元,基本跟平行班保持一致的进度。今天学《诗经·小雅·节南山》,这是我们目前所读的《诗经》中最长且最没有情节感的一首诗,我以为至少得花三节课才能读通读熟,没想到仅是一个早读加一节语文课,孩子们基本上都熟了,只是还没有背诵熟练,因为我们同时教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讲解了含义,部分孩子是几遍就能背诵了,连城城也很喜欢这首诗。
这学期孩子们的读书水平有很大进步,我想,这可能是跟诵读《诗经》中的诗歌有极大关系。上两周,我发现孩子们读书时的节奏明显不一样啦,不是那种拖长音有声无气地念,而是能根据字句调整语速变着节奏读。我就试试用上复沓迭声的方式,男女生交替读,结果,《诗经·小雅·蓼萧》很快就能背熟了,而且还喜欢吟诵。
今天学这首《节南山》,我们在小老师们的带读下读通顺后,也采用这种踏歌般的方式来读,效果确实非同一般: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读《南山有台》时,孩子们就更加觉得容易啦,也更喜欢开口念诵了。泽昊却是一定要按吟诵的方式。他刚吟诵完,全班就给予热烈的掌声,有几个孩子也要尝试吟诵一下,当听到别人没有依字行腔时,有孩子就指出来,并说出根据。
我还发现,几乎所有的四字文,一旦用上这种复踏歌诀的方式,就能获得一种奇妙的诵读快乐。孩子们难怪很喜欢。
这学期,我们也尝试跟平行班一样,完成每周的看图写话。几乎没有严格的指导过,就是让孩子先尝试把话写通顺。看起来,能力强点的孩子确实写得好。但对能力弱的孩子,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他们开始爱上朗读啦,这才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我一直觉得只要把诵读抓好,有诵读习惯了,就不用担心高年级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了。低年级写不出好文章是正常的,就算到了高年级写不好每一篇命题作文也是正常的。因为,小学阶段的写不应该是重点,重点是在读书上下足功夫。有了万卷诗书的存货量在胸中,到中学后,孩子的见识广了,思想成熟了,下笔写文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课间,看到思韦独自一个人坐在一边静静地朗读儿童诗,几个孩子被吸引过去听她读,真好。孩子能自己去读诗歌,而不仅仅是翻看那些内容低劣的卡通画面,这就足以说明有品质的文字开始在孩子的心中有不一般的份量啦。
源源现在也是谨记着我的话:“有识别文字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也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我们先让孩子读最好的书,培养他们的正气,在幼小的头脑里储存的都是正能量,以后他们即使偶遇“冷风”也就不至于令人过于担忧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切实感觉到了,越是有能量的文字越是要考究我们的教学能力。孩子们要接受这些文字,首先是在轻松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行。所有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学习,应该是好玩的,是童心能接受的。
没有好的方式,一股脑把《诗经》中的诗歌呈现给孩子,只会把他们吓跑。尤其像“大雅”“小雅”中的那些诗句,孩子要有耐心把它们读一遍都难。就算是成年人,大学生,我们知道现在也极少有捧读《诗经》的时刻。可是,不读《诗》,何能言“诗”呀?
为了让孩子们有诵读的持久力,本学期我做足了家长参与的文章。每周五下午,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举行半小时左右的亲子诵读活动。一周里孩子们学过的内容都让家长也读一遍,这给孩子们极大的鼓励,知道诵读的“重要”含义具体是怎样的啦。当父母亲躬此事时,并不是强迫父母要达到怎样的境界,而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心中对此事有关注。小学阶段,如果能将亲子共读的课程做好了,孩子与学习有关的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啦。
最值得称赞的是我们的周末亲子共读小组。全班有家长自由组合,按照社区互助的形式,成立了6个小组。每个周末,家长拿出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参加小组的亲子活动。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每个小组活动的内容都上传到班级Q群里共享。我们看到,但凡积极支持小组工作的家长都是孩子们的榜样。而有家长积极参与的小组成员进步也极为神速。孩子们的精神面貌确实不一样啦。
我经常说,年轻的父母要多跟那些孩子已经长大的家长交流,你会发现那些孩子不在身边的父母最为后悔的事就是当初在孩子12岁之前没有珍视跟孩子共处的时光,他们总是懊恼自己没有好好抓住那些让孩子依偎自己的美好机缘,总是以为孩子越早独立越好。其实,一个会教孩子的家长,是让孩子在生活能力上早独立,而跟父母的情感依存不应该有被剪断的痕迹。尤其是孩子在性格形成期间,父母是他们最好的参照。我一直很内疚且痛心在女儿两岁到六岁期间的四年里,总在外面奔跑,有无穷尽的会议要参加。这学期,绝然痛下心愿:非万不得已,不外出讲课!将近两个月下来,事实上并没有因我不参加的会议就开不成了。而这两个月里,女儿每个周末都觉得跟妈妈在一起是特别幸福的事,老师们也觉得她没有像之前那么慌乱了。
全中国的小学几乎都在探究诵读的教学模式,但是成功的确实不多。我想,只有每个家庭都把经典诵读当回事,就不会有老师的“开展不下去”的苦叹啦。想想看,旧时的诗书人家,如果父母是读书人,且是重视儿童教育的人,有谁会为孩子的诵读烦恼呀。
所以,每次接一个班时,我总是先不断跟家长沟通,把家长的工作做够。幸运的是,我总是遇到目前中国最好的家长,他们总是尽最大的心力支持我。对此,我十分感恩,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我的家长们的合力让我有了坚持的信念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