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你会在意孩子的第一次考试(期中)考试吗?
坦率地说,我很在意,确切地说我是“非常看重!”虽然我一向是一个轻松学习的主张者。
因为,我觉得孩子学习生涯中的第一次考试涉及到孩子的“考试观”、“学习观”等重要意识的形成,所以马虎不得,哪怕是以此教会孩子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考试也是极其重要的。
也许,在意考试会与我一向主张轻松学习的论调很不协调,但主张轻松学习不等于说不要好成绩呀,好的成绩也许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它反应了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也就是他在知道一件事情重要的时候能够紧张起来,能够控制自己的身心去认真地投入整个过程。所以,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不是几个分数的问题。
其实,无论采取怎样的态度,我们都是希望孩子能学习好的,既然如此,我们似乎就更应该重视孩子最初的考试。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从来只见小学开始学习好而后来初高中逐渐被甩下去的,但却极少见到小学开始学习不好后来初高中却突飞猛进的例子。谁都见过初三、高三迅速爬高的学生,但是他们只是在初一、初二或高一、高二阶段性地落后,这多半与这个时期自己思想上的放松有关,而我们翻看一下他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在小学阶段都曾是出类拔萃的。也就是说,开始你答个双百、三百的也许并不代表以后就怎样怎样了,但如果你开始成绩就很一般,那你以后几乎就没有可能再名列前茅。别说被甩下去,甚至连被甩下去的资格都没有。因为,甩下去的都是曾经第一、第二的,而赶上来的却绝少是曾经二十、三十的。这几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定律。究其原因,小学阶段被甩在后面其实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问题,而这才是决定一个人初中高中成绩的根本。天才出于勤奋,成绩源于习惯。这话在99.99%的场合是有效的。如果我们不能完全超越考试甄别这种机会分配方式,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考试。
我的孩子期中考试语文99.5;数学96;英语100,我衡量了一下,班级排名第六。知道成绩的晚上,我抑郁的心情得无法言表。这是我在整个大学之前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低名次,加上之前孩子在短短两个月的小学经历中就破掉的其父辈想都没想过的无数耻辱记录,我的心情绝对是低落到了极点。
这是我从来不曾想到过的,孩子的小学表现让我惊得合不上嘴,这怎么可能是我的孩子呢?!如果说,班级第6的成绩还算说得过去的话,毕竟现在的家长几乎是个个盯学习不放松,何况我们还是那几个少数不盯的;问题是班级里居然有一个“三百”(三科满分)的,这是令我最震撼和难以接受的。抛开智力不论,毕竟小一的考试根本谈不上智力,但三满的成绩绝对说明那个孩子的自控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相对于其他连学和玩都还分不清的“小无忧们”绝对超出了不止一个层次。那么,这种能力和习惯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护佑他继续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不错的成绩又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觉得这就应该是我的成绩,我就应该是这样的成绩。于是,一种正向激励的良性循环即告形成,这种循环几乎可以保证他在整个小学阶段垄断前茅,即使将来会有差池,那也是初中或高中的后段比拼智力的时候。但经验告诉我,这样的概率不大,因为一个有着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认同的孩子远远比那些仅靠所谓“脑瓜”来取得成绩的孩子稳定得多!至少决定当前中国考试成绩的非智力因素要占到9成以上,甚至更多。
唉……我多么希望我的孩子也是这样啊,不一定是这样的成绩,而是这样的学习状态。其实我曾经设想的孩子入学之后的情形就应该是这样,一切自律自立,什么都不用我操心,这样我现在就可以从他的世界里“退休”了。家长尽早从孩子的学习的世界当中退出来,是保证孩子学得更好、飞得更高的关键。遗憾的是——“他不是”。
怎么办?只能选择“不抛弃、不放弃”,把这当成一个成长的过程,一点一滴的引导他理解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考试;一颦一笑地去感染他什么是学习的状态、什么是学习的习惯。
还好,他只是第六名,前方的障碍还不是很多。收起沮丧的心情,燃起饱满的热情。相信我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只是不是现在,而是一、两年后的某一天……
那我完了,我岂不要得抑郁症了?{:soso_e109:}
压力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