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11-24 20:15 编辑
【妈妈感言】
在群里听非常老师的课,我可能是受益最大的一个。自从学了“六根六尘”之后,我自以为秘籍在手,在暑假就让孩子用“六根六尘”写作文,每天一篇。孩子选择每天写一种水果。第一天写的还凑合,后来写的连凑合都不算了,基本是逮住一个物品从六个方面描写一下就完事。比如:
一、荔枝
荔枝是一个直径约为3cm的球体,全身布满了半径1mm的小包,像散了一层芝麻,有点扎人,不过有的品种的包是光滑的。荔枝顶部有一个长为0.3~0.7cm的梗。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荔枝凉凉的,我嗅了嗅,有一股清香。我剥开一个,“咔嚓”,一些汁液喷了出来,我的衣服脏了10cm。我将荔枝塞进嘴里,非常甜我想起苏轼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现在我终于知道苏轼是怎么死的了,是被荔枝甜死的!
二、哈密瓜
哈密瓜是一个横直径7cm、纵直径10cm的椭圆球体。底色为杏黄色,有绿色的、白色的花纹,摸上去坑坑洼洼的。我拿刀“哐当”一声切开哈密瓜,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剖开的哈密瓜有三层,最外部是白色、宽约0.5cm的环形,中心是橙色、宽约2.5cm的环形;中心是直径1cm的圆,里面分布着哈密瓜的瓜籽,我咬了一口,非常的甜。我真想写句诗“日啖哈密瓜三十个,不辞长做新疆人”
在一次聊天时,我求教于非常老师,老师当时没说什么,后来却专门抽了一个晚上,确认我在听课后,在群里边讲边亲自写了一篇《苹果》,我看了恍然大悟:原来写苹果是要写苹果的故事。儿子看了老师写的《苹果》说,要这样写,我也会。儿子想了一会又说:“可是,我没有老师的这些经历。”我就提醒他,我们家发生的关于苹果的一些小事,儿子也恍然大悟,奋笔疾书起来。
【原文】
《苹果》北京 王舒羽
苹果是一种很普通的水果,物美价廉,家家都买得起,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但是在我心中,苹果代表着我们家的欢乐,有许多幸福的记忆。
关于苹果,记忆中最有趣的事是写苹果。几年前,老师让我写一篇关于苹果的作文,妈妈为了让我写好,特意千挑万选,给我买了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这个苹果像一个小皮球那么大,红得发紫,而且有一股浓浓的香味。为了让我描写动态的苹果,妈妈将苹果在餐桌上滚来滚去,突然“啪嗒”一声,苹果掉在了地上,摔成了好几瓣。我和妈妈吃了一惊,看看地下的碎苹果,又看看对方,不由得开怀大笑。这次写苹果写出了出乎意料的乐趣,事后想起还会不由地暗笑。
有一次削苹果的经历也让我经久难忘。当时,妈妈教我削苹果,妈妈削出来的皮又薄又长,中间不断。我学了半天,可是削出的皮,又厚又总是断,像在苹果上挖沟。最后,我生气地把刀子和苹果使劲一拍,不学了!这时,妈妈说:“儿子,你看,我给你变个魔术。”妈妈将苹果横着放在桌上,从上往下一切,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苹果核是一个漂亮的五角星,褐色的,每个角都是细细的、尖尖的。我来了兴趣,一连将几个苹果都横着切开,发现都是漂亮的五角星。原来苹果核的形状是这么美啊,怪不得西方将苹果称为“智慧之果”呢!苹果的五星之心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原来一直被当作垃圾的苹果核,也有如此内在的美丽。
苹果还代表着一份温馨,苹果时时给我们带来欢笑,即使病中也不例外。有一次,我感冒了,还没好利索,妈妈又病了。晚上,妈妈躺在床上,对我说:“儿子啊,妈妈真难受。”我听了,故意跳起舞来,做出幸灾乐祸的样子。妈妈气得笑,爸爸也笑。爸爸让我给妈妈削苹果,我拿来苹果和水果刀,然后又拿来一个袖珍的垃圾盒。妈妈惊讶地说:“儿子,你是要用垃圾盒来给我盛苹果?”我“扑哧”笑了,笑得咳了起来,边咳边说:“什么呀,我是用它来盛苹果皮。”我削好皮,用牙签一口一口地喂妈妈,还不时地馋爸爸,室内一片欢笑。很长时间,看到苹果,我就会想起那天的欢声笑语。
虽然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珍贵的、奇异的水果,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苹果,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水果,还给我许多启迪,承载着许多欢乐。
【非常点评】
要把作文写得更加深入,写苹果不能只是简单地写苹果的相貌、味道,而是要写与苹果相关的故事。于是孩子下一篇的《苹果》作文,思路突变,就思想性而言,深入了许多。
《苹果》是孩子的原文。原汁原味,未加改动的呈现,目的旨在强调:思路变,作文变;方法变,作文变的道理。
让孩子写苹果,专门拿个苹果让孩子观察。这个思路是短路。一篇作文要有思想性,首先要有故事性。从苹果到苹果的故事,这是本质的提升。写苹果写出苹果的故事,是思想性深入的一个方法。单纯地写苹果,虽然生动,但苹果的故事,却更加感人。没有故事,感人就不存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