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几乎是当下人所共知的一句话,也是各种教育机构用以刺激父母热情最具煽动力的一句话,绝大多数父母也在其或激励或压力的作用下成为它的执行者。
然而,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至少,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停过,很多质疑甚至连那些最忠实的执行者都觉得有几分道理,只是它的魔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很多人都已身不由己。容不得你去思考、更容不得去质疑,因为,可能就在你一愣神儿的工夫儿,别人的孩子早已跑出一大截儿了!
所以,比这句话的内涵更重要、作用更直接的,其实是人的心态,一种恐慌的心理状态。正是在这种恐慌中,一切思考都变得不重要了,独立判断更是在从众意识的裹挟下无处藏身。整个时代都处在焦躁的亢奋之中,你让一介小民,如何能做到独立、清醒和自恃?
然而,所有人都这样,就等于这样一定是对的吗?经验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一边,尤其在急速变革的年代里,一切规范都在形成当中,盲目跟风失去独立判断,极有可能成为时代焦躁不安和进退失当的牺牲品。以前风风火火的奥数怎么样?说不保送就不报送了,这让那些已经陪伴孩子寒来暑往十几年的家长们情何以堪?这是看得见的,那些看不见的这个班、那个特长,做父母的何时又觅得过闲暇去思量一下它们对孩子的成长究竟价值几何?有多少人不是起先盲目选择,而后又被动得不忍自拔,到头来却不知何为何用而落得个一地鸡毛的窘迫呢?
起跑线、起跑线、还是起跑线,那么张嘴闭嘴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呢?它究竟有没有一个大致确定的范围和可供操作的标准,达到了它,我们的孩子就能从容地走上人生的竞技赛场?实话实说,这些都是不明确的,人们只知道在跑,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甚至想到要说清楚。至少,从目前各类早教机构的风起云涌和多如牛毛来看,也从父母们选择时的人云亦云、迷花乱眼来看,这到“起跑线”都是不明确的,它既没有特定的科目、也缺乏具体的内容,甚至连一个大致规划和整体思路都没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概念”。与其说它是一道“线”,不如说是一片“区域”,这个区域大到了几乎什么都能装,无不能用其来承载的程度,里面装进的则是人们的不安和恐慌,是千千万万的父母随波沉浮的柔弱身形。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起跑线其实并不存在,它不过是当下浮躁社会、焦虑心理在儿童教育领域的一种反映,是生存竞争无限放大、向前延伸的一种表现——由大学提前到高中,由高中提前到初中,由初中提前到小学,由小学提前到早教,由早教提前到胎教……于是,可怜的孩子几乎在还没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在观念中给他/她设计了这道虚幻的起跑线。
说到底,可能并不是孩子有多需要,而是我们的心理非常需要。重要的不是它是什么,而是我们一直在行动并且始终未甘人后。正是这种抢占先机甚或笨鸟先飞的朴素的简单的意识,让我们放弃了更深入的教育哲理的探索和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细心体察,只求一种当下的心灵抚慰,满足于一种暂时的踏实感和信心感。因此,所谓“起跑线”不过是父母心中的一条线,一个心理的自我平衡点。如果我们的行动偏离这个点,就会产生恐慌感甚至内疚感,就要不问青红皂白地追赶补上。表面上看是一切是为孩子,其实无非是在安慰自己。呵呵……用一句不太合适的话来形容,就是“心到佛知”,自我感觉良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