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2-26 08:27 编辑
自古以来,背诵似乎成了传统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头戏。无可否认,在中国古代背诵自有其用武之地,可在今天背诵式的教育方式值得商榷,我们完全可以用熟读来代替背诵。
为什么背诵在中国古代成为一个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教育方式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古代文字凝练。古代书写载体十分匮乏,形成了“敬惜字纸”的传统,由此对文字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古文的特点是凝练,一篇很短的文章翻译为白话,篇幅增加到几倍甚至十几倍。比如中国的诗词、小品文等等,寥寥数百字,却经常峰回路转,妙趣横生。背诵这些朗朗上口、短小精悍的诗文,既享受了文字之美,又费不了多少功夫。
其二,古代典籍数量少。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交往不频繁,人们的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的积累和传播非常有限,所以需要学习的经典相对说来还是很少的。正统的学校教育也就是诗词古文以及四书五经之类,很多典籍去掉注疏也就几千、几万字,经过长期的研习完全可以背诵下来。
其三,博闻强记是写作的基础。古人没有电脑,藏书又很有限,在写作时如需要引经据典,只能在自己的大脑里快速检索。所以博览群书、记忆超群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
其四,经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不是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将儒家思想灌注到人心中,所以经典就是最高的信条,背诵经典就是服膺这些思想,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按照经书的指示去做。
对照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我们不需要如此强调背诵的作用,更不能过分推崇背诵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第一,白话文的要求不像古文那么严格。古文比较凝练,但白话文接近口语,表达方式比较灵活,无需仔细推敲炼字,不像古文那样不能增删一字。所以对一些优秀的现代文熟读即可,不用关心再现时多几个字少几个字的问题。
第二,背诵浪费大量的时间。要做到背诵得一字不差,那需要花费很多很多时间,有这工夫,可以多看很多有价值的文章。背诵时一般很机械,还不如在熟读中不断加深理解和印象。等你理解了文章的思想,这篇文章就真正属于你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你写作过程中需要引用它时,也无需“信手拈来”,只需到网上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或者打开WORD文档查找就可以了,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
第三,今天已不是经典引领社会的时代,而是技术和思想不断创新的时代。古代社会发展缓慢,一切都靠传统维系,因此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显得尤其重要。不懂经书,不了解传统,你就无法生活在古代世界。而今天,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老的、旧的东西不断逝去,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不能仅靠着传统过日子,因为它们根本应付不来现在的生活,相反,今天的人们不读、不懂经典,并不妨碍过自己的日子。好的、有价值的文字和思想自然会在我们的生活里继续存活下去,落后的、陈腐的东西必将走向消亡,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背诵那些过时的“经典”真的对我们的思想和写作有那么多用处吗?即使挖掘出来又能如何呢?相比之下,新词汇、新知识、新思想是更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学习的。
第四,人们更关心如何选择信息、传递思想。在古代,思想本身的是非曲直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即使文学上提倡“文以载道”,那也是一个如何“载”的问题,而不是“道”本身的问题。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思想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语言自身的价值和地位倒凸显出来了。而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更多地被当作一种交流的工具,人人都能掌握这一工具,所以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写文章文从字顺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事情。语言不再是士大夫手里把玩的艺术品,其美学魅力和神圣光环正在消退。人们正在超越语言这一外在形式,更多地去关注它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古代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儒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背诵式教育正是实施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单纯地字雕句琢、玩味文字,能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孩子吗?思想奴隶式的教育,能激发出孩子的自由意识和批判精神吗?所以,背诵式的传统教育见“器”而不见“道”,终归还是落于“形而下”的层面上。
这次又来个不用背的。
不过,从自己的上学历程看,一般背得快的人忘得也快,背得慢的人基本都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