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3-1-11 08:59 编辑
人的思想总在变化。写过几个有关英语学习理念的帖子后,我一直没有停止思考,这次又整体上理了理,感觉逻辑上严密点儿了。
一个人学习母语的过程,一般都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在游戏中习得。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希特勒的同学,曾经拜于罗素门下,其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后期他提出了“语言游戏说”。他认为语言和实在并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意义,语言是在游戏中习得的,所谓游戏是和语言相伴随的一套动作。语言的原始形式是和人类其他活动编织在一起的,我们在场景中学会说话,在场景中理解语句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语句逐步脱离特定的场景,话语套着话语,一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词或一串词来解释。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一种语言的习得是生活实践的结果,语言首先是一种活动,是和其他行为举止编织在一起的一种活动。
第二,由简单到复杂。一个孩子出生,最先理解的是母亲发出的声音和动作,然后是一个个的语词,接下来是简单的句子,最后才是复杂的句子。语言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同时是孩子思维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实,无论学习任何语言,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毫无例外地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年龄大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过渡时间会短一点儿。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将英语作为母语学习,无疑也要符合上面的两个特征。但是,对于第一个条件,很多家庭是难以企及的。因为一是没有大的英语环境,二是家长英语水平有限,难以提供家庭小环境。可以说在中国本土,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都不会将英语作为母语来学习。因此,拿那剩下的百分之一来谈英语学习,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般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无外乎听、读、说。这个“说”,不是语言游戏,更多的是自己自言自语,背诵书上的内容。听和读也不是语言游戏,因为这中间缺乏互动,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场景,其实质是运用习得的母语进行思维。从这个角度说,英语的学习并不是母语学习。
英语尽管不是母语,但单词的学习是个必备条件,不管你是死记硬背还是多读多看,只有懂得单词才能理解句子。先是简单句子,然后是复杂句子,读的同时再练习听力,听力也才会提高。学习英语应该从哪里开始?最好先读《体验英语》之类的分级读物,从基础一步一步做起,完全弄懂之后再进行下一级的训练。持之以恒,英语水平自然可以迅速提高。
而如果不这样做,从一开始就大量灌输动画片、mp3,读原版绘本,可以说很难奏效。因为一上来就这么复杂,孩子连单词的意思都不知道,整个句子就更不懂了。即使在这些上面耗费大量时间,也很难有成效,即使有些成绩,和投入比起来也微不足道。
但是,这又面临一个问题,从最简单的一步步做起,又使得英语学习大大落后于孩子的思维发展。既然英语非母语,孩子在英语方面的发展自然落后于汉语的发展,也就是落后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在汉语方面,孩子都可以读非常复杂的绘本了,可是在英语方面,还要读每页只有一句话的分级读物。这种落差对于孩子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英语学习很难激发起孩子的兴趣,二是英语学习无益于孩子的思维发展。
孩子不像大人有那么强的自制力、注意力,孩子的学习是由兴趣和好奇心引导的,而孩子对小于自己认知范围的事物缺乏新奇感,也就很难产生认识的冲动。尤其是不断重复地认识单词和句子,更让他们产生厌烦感。这样就很容易把学习变成一项苦差事。尽管有孩子对英语有兴趣,可能表明他在英语学习方面确实有天赋,也或者是习惯成自然,“存在即合理”。
英语句子总是比汉语句子容易,英语文章总是比汉语文章简单,这样英语学习总是落后于孩子的思维,让学习变成一种低水平的劳作,或者说成了体力活,成为一项纯粹的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给大脑带来多少新鲜的养分。比起语文、数学、音体美各门,很难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智力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真的就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它给我们提供不了多少额外的价值。如果想着孩子将来能借着英语混碗饭吃,自可以早启蒙、下大功夫。但如果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交流、开阔眼界,自可以把英语延后到小学阶段再学也不迟。学龄前似乎没有多大必要费功夫在英语上,因为这是人一生中最最珍贵的时期,有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在等我们开发呢。而到了小学阶段才真正学起,一是因为过了黄金六年,二是学习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三是专注力和意志力都有了很大增强,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条件。
一般的家长不要把英语当成母语,指望双语培养了,还是实事求是地把英语当成一个普通科目来学习。
说实话,在感情上我也愿意给孩子在英语学习上多多助力,但在理智上我又觉得英语学习的确价值不是太大,现在仍处于矛盾的交织之中。理智与情感,到底孰是孰非?
我不得不说,楼主不但在中医中药问题上和我有着近似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和我的观点如出一辙。
我也很早很早就有这种看法,但是组织不出来这么逻辑严密的文字,所以我每次想表达这层意思,就跟挤牙膏一样,弄半天,自己糊了,意思还是没说清楚。
另外,我对一些家庭里孩子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有我的理解。
从婴儿期,特别是几个月大开始灌输英语或者双语者,孩子确实有在这方面的很多成绩,有些成绩甚至让很多人惊讶和感叹,被动冠以“牛蛙”的色彩。其实,我个人始终认为,(这种认识来源于我自己的经验引申,非科学依据),这是家长实际上用了一个框框束缚了孩子。孩子需要很多营养素,你如果给他只有某方面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可以让他带来快乐体验的,孩子是会慢慢形成顺服家长的意图,就是表现出在英语方面的“好学不厌倦”。首先,家长给了有限的选择或者比较单一的选择,其次,家长给了孩子在这方面的正面赞扬肯定和积极的体验。
这无可厚非,问题是我看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像本文楼主所虑,如果这种选择不是必须或者不是最佳的呢?那么,家长这么框定的选择,就有点欲速则不达,并且可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阻滞,比如正如楼主所虑,思维和接受程度上的不合拍。
换个方式说,肯花那些精力的家长,其实教育能力是极大的,如果这种极大,不论把心思花在什么方面,都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出现英文的效果并不奇怪。既然不奇怪,那么,花在哪方面更加好或者说值得呢?
这就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婴儿期介入双语者,在小学阶段乃至初高中阶段,后势如何?全方面的后势。
这其实最好是做一个回顾性分析,就能得出答案。
可惜,从我关注英文板块这么多年来,真的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回顾,而我曾经发帖或者在回复中,是很希望看到这种回顾的总结帖,以供我们这些刚启蒙者进行前瞻。别人的回顾=我们的前瞻。
希望借此帖,也再次表达我在这方面的思考。我们带孩子和走棋如出一辙,走一步要看到下几步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