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招办主任在《中国青年报》发文,说中学教育不过是高考的强化培训班。看了以后,心里五味杂陈。
女儿在上高中时,她们那所学校在周边高中里,即使不是排名垫底,也在倒数之列。就是这样,她在高三时,要做的片子也是一摞一摞的。我看着她每天做得很晚,不光是心疼,更是觉得她在做很多无用功,就劝她说,别做那么多,选着做一点就够了,做多了也没有什么用。可是女儿不听,还是要坚持做完。我也无法强制她停下来,只能听之任之。
女儿并不是那种学习优秀的学生,只是在她的那所学校里,她成了名列前茅的学生了,这对她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是很有作用的。而且,她们那所高中还是有些办法的。反正他们学校能读大学的孩子比例不高,所以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会考。而一些重点学校的高中根本不考虑会考的问题。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反而没有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当然不是没有压力,压力总是要有的。再加上有的学生的确比较顽劣,老师再努力认真,他也不配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没有必要给学生太多太大的压力,因为反正没用。
这类学校的学生,反而在心理压力上没有那么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许也没有那么严重。反正学校也不指望什么,家长也不期待什么,学生自己也不打算高攀什么,就这样,大家彼此相安无事,也就过得很是和谐。
那些特别优秀的学校,似乎也不会给学生很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很优秀,学习自主性也强,而且一般说来,至少在北京,这类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不会很差,所以家长要求学生光宗耀祖的期待是没有的,要求改变命运的期待也是没有的。所以在这类高中里,如北京第一牛校,也大讲素质教育,大开选修课程,他们的学生不愁考不上大学,甚至没考上北大清华就算不上他们那儿的好学生。这样的学校,也没有必要给学生做成摞成摞的片子。
位于最牛的学校和垫底的学校位置之间的学校的学生们,才是最苦不堪言的群体。特别是那些处于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县城的本地排名第一的学校,那里的学生就是这种高考强化培训班的成员。老师也好,家长也罢,给学生的任务就是要考高分,考大学。北大招办主任的这篇文章说,他和一个理科状元谈过,问他去过北大吗,他不言声。问他来过北京吗,他还不言声。问他喜欢什么,他继续不言声。再问他喜欢什么专业,他言声了,只说这样的一句话,你问我的老师吧。
看到这样的对话,我都不知道这样的理科状元到底是高智商呢,还是弱智呢。也许正所谓两极相通吧,在某个方面是高智商、高能力的人,在另一个方面就有可能是弱智吧,正如有所谓“白痴天才”,也并不少见。当然,北大招办主任碰到的这位理科状元,也许只是一个特例,其他的状元们也许不会有这样极端的情况。但总体上也乐观不到哪儿去。很多状元都报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的管理学院,可是问起来,他们根本都不知道这管理学院到底是学什么的,只是知道人人都说这是最牛的专业,出来就是挣大钱。所以,北大这位招办主任说,现在的中学教育,都老里巴早地把学生培养成小市侩,所谓精致利己主义是在中学就已经出现了。
中青报的这篇文章里,所提到的这样一点确实是很值得人们关注的。就是这种培训式的教育,把我们的孩子们对学习的乐趣给打磨得干干净净了。学生们已经厌倦这样的学习了,他们学什么课程,就会厌烦什么课程,等到把所有的中学课程学完了,估计得有不少课程或者专业已经进入他们厌倦的名单上了。如中青报另一篇报道中所提到的,语文课上的阅读理解练习,把不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完全消耗光了,他们中有许多人再也不想读其他的书了。而且,这种高强度的培训式教学,所得到的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很多理科生写出的文章来,包括对自己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的介绍,有很多文字不通,表达不清。同时,这还让很多理科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厌烦,甚至反感。有的学生甚至对别人自夸,他用英语表达比汉语还要熟练。这真是连羞耻都已经不懂了。
有人建议说,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再也不能以一考定终身了。这话有理。可是在现在社会大环境里,拼爹还是某些人为子女谋好处的主要手段时,谁能保证,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会让这些人钻空子呢?如果出现了那种情况,那岂不更糟?一方面,公平竞争的机制被弱化了,另一方面,有门路的人更会各显神通了。那我们的高校招生岂不陷入一个更为混乱的状态中了吗?看来,解决问题并不单单凭借高考制度的改革,它需要社会多方面秩序的建立和强化。
的确,现行的高考制度,杜绝不了应试教育,你再怎么大谈素质教育也没用。可是,现行的高考制度要改起来又必须慎重,必须有社会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而且这些配套的措施必须更强硬、更有效。要不然,只会导致更大的混乱,到那时候,再收拾起来,费的劲可就老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