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校教育,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特色”:教师拥有无尚的权威,家长在教师面前战战兢兢,孩子只能是在双重权威下选择“在沉默中爆发或者在沉默中灭亡”;幼教小学化、小教中学化,教育似乎永远都在往前赶,而真正到了大学的时候,却往往大多为高分低能;教师对于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孩子品质的培养,这也就是很多老师都在慨叹“学习好的长大后反而不爱搭理老师”的原因;永远都有“差生”这样一个说法……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我说的太过极端,但是在我们当地,学校教育确实如此。
在昨天孩子告诉我因为他不想做排序题,而导致老师将他的作业本撕掉的时候(我的儿子现在幼儿园大班),我打电话给一个原来的同事——一名特立独行的、而教学成绩又特别好的老师,问他我该怎么做,他只是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见过哪一个哪怕是被人说成笨的孩子,长大后分不清大小的?”
经过和他的长谈,我意识到,我已经远远背离了自己在孩子小时候的教育初衷:让他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善良的孩子。那么我在这样的教育现实下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坚持自己当初的方向?
我给自己制定了这样几个目标:
首先,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使其不被其他所影响甚至改变。
自从孩子上了大班,开始做升入小学的准备后,每每听到老师说他不如其他小朋友的时候,我就无法淡定,更不用说坚持自己当初的想法。尽管孩子玩得很开心,也时时可以给我惊喜,但是因为他“学习不好”,我很多时候都觉得他非常讨厌,恨他“不够争气”。而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下,如何让他心理健康并且感到快乐?
作为家长,必须知道自己想给孩子什么,然后为此努力和坚持。其他的孩子如何,教师如何评价孩子,我们完全没必要太过在意。
第二,必须在孩子面前勇敢起来。
现在的学校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网络上已经曝光了很多。但是,因为担心孩子会被教师故意冷落、挖苦,家长往往在教师做了不够恰当的事情后,仍然要在孩子面前尽量维护教师的权威,更不用提去向教师“理论”,而这样一来,孩子所无法接受的做法被教师继续延续,而孩子因为无法在家长这里得到必要的安全感,要么变得特别怯懦,要么因为失望而自暴自弃。
如果孩子将老师伤害到他的事情(并非指人身伤害,而是指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告诉你,那么作为家长就必须勇敢起来,并非一定要理论,但是一定要“沟通”,将自己的态度明确传达给他的老师,防止孩子再次受到同类伤害。(仔细想想,最坏的结果能是什么?大不了给孩子转学。何况,真诚的沟通教师一般都可以给予理解)
第三,给孩子传达一个信念:教师并非全知全能。
我也做过教师,我也曾在愤怒下对学生说出极不负责的话,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如何化解教师的某些话或者评价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情绪和不良影响?我想,这需要我们平时给孩子灌输一些思想,不迷信教师权威。很多人会担心(我也同样担心)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变得顽劣不堪,我行我素?如果我们平日在家给予孩子一些积极健康的性格、品质方面的培养,那么他应该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我们要教他的不是“反抗”老师,而是要教他在老师对他作出负面评价的时候,如何审视自己,不要让他因为老师一个不负责任的评价而轻易否定自己。
让他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用自己的思想评判问题,用自己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世界。
我没有能力将孩子”送出去“,所以我只能选择在”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下教育我的孩子。而在这样的一个客观现实面前,家长应该多多考虑的是如何让家庭教育最大化,从而消除一些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最近和儿子一起听《窗边的小豆豆》,总不由想,如果我们也能有一个那样的学校,有那样一个真的懂孩子爱孩子的校长,那么无论多贵,我都要把儿子送过去……只是空想,我们仍是要立足现实,好好做我们应该为孩子做的事。
今天早上,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我把写了自己教育思想的信给了他的老师,心里非常忐忑……(不知道她会怎样对待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