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JF 于 2011-4-12 23:15 编辑

5岁的儿子人生第一堂英语课就被老师骂哭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很抵触英语(可能有多半是抵触那个老师)然后我仍然坚持让他跟那个老师学了一年,有点点单词的积累,但是兴趣仍然没有,现在已经停了所有的英语辅导班,有多半年的时间了,期间断断续续的亲子阅读,有机灵狗,儿白,还有一些原版书籍,看VCD等等吧,现在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坚持亲子共读,读的内容很杂,精力不集中(我感觉还是没有体会到英语的乐趣,)
除英语外其他,比如数学,他兴趣很浓厚,真的有很大的兴趣,每天自己给自己出题,我自己的感觉,数学方面属于稍微讲一下就明白的那种,不是说有多聪明但是应该是兴趣浓厚,喜欢学那种吧,上周日给他讲分割蛋糕,说切一刀,分成两份,切两刀,分成四份,切三刀分成六份,我就问他你能看出这里的规律吗,他脱口而出能啊,就是两个相同数相加的和。我心里还是小满意了一下下。
跟一些老师沟通关于孩子的情况,老师和我的感觉也像似,儿子属于一点就透的那类孩子,只要他有兴趣,给他讲一些感念、方法什么的很容易就明白了,而且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差,但是对于他没有兴趣的东西他的状态就是绝缘的,一点点都进不去,英语呢,我觉得到不至于一点点都进不去,但是难度很大。孩子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固执,他认定的东西很难改变,如果想改变就必须从理论上。道理上让他彻底接受,举了例子:刚开始学轮滑,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轮滑然后护具给他带反了,后来在学校学习轮滑,老师怎么纠正都纠正不了,后来我就跟他解释老师那种带法的正确性,1、2、3什么的,妈妈带法的错误在哪里,会造成什么后果,然后他自己反复试了几次,比较了一下,自己就改过来了。
孩子的情况乱起八遭的说了一些,因为最近在坚持读英语,几乎每次儿子都要问我,为什么要学英语,我的回答能就是你可以看很多英语电影啊,好看的英语书啊,出国旅游啊,但是这些理由根本无法说服儿子,我觉得他没法接受,我感觉如果我能说服他,让他从心里、思想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学习英语的乐趣,这将对他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谁能给我个能说服儿子的理由————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为什么?
谢谢大家了,我心里很着急。。。。。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笔者也常常扪心自问。是为了赶时髦还是为了装饰门面?都不是!理性地分析,学习英语的必要性源自现实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不断深化,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某种文化的符号的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才有可能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为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对话的平台。当然,也许有人会问,我们需要学习的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俄语、法语或是其它?这是因为,历史发展到这一阶段,英语国家在主导着世界经济,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我们需要尊重现实、顺应时代潮流。诚然,这种状况可能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生流变。
从功能上讲,语言的更大意义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我们也无需过分夸大语言的价值。关键是,在现阶段,掌握了一门语言(英语)就意味着你获得了一把金钥匙或者说一块敲门砖。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他可以直接阅读外文资料,从中获取养分;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他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外界信息,从中捕捉商机;对于一个求职者来说,掌握了一门外语无疑增加了胜算的筹码;对于一个小商贩来说,能用外语同外宾进行交流能为他带来额外的利润,等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掌握了英语这门语言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可观的资源,这一资源能为你带来机遇、增加财富,因为这一资源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反观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反思的问题不是应不应当学习英语,而是如何学好英语!众所周知,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由来已久并培养了大量的“哑巴英语”者。试问,在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四六级英语通过者中,有几个能用英语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许多人苦读英语十几年,背诵英语单词过万条,到头来却连最简单的日常对话都困难!这才是国人学英语的悲哀!语言的功能在于实现交流,如果学习语言偏离了这一基本目标,那么就葬送了语言的价值。与东南亚许多国家相比较,国人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一结论来自笔者的亲身感受,在出差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时,令笔者感到颇为惊讶的是,在街头一个普通店铺的营业员或是一个司机都能用英语同你交流,尽管口音不是很纯正。而在中国,能说英语的仅仅是少数,要使英语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至于那种学习英语会对汉语造成冲击的担心更是杞人忧天,回想林语堂、辜鸿铭、钱钟书等前辈,他们在海外留学数载,通数国语言,可谓学贯中西,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忘掉国语,相反,每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学不好英语,他的国语也不会好到那里去。
(网友:王海鸿)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30/20030311/940720.html
转一下人民网一篇文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