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虽然引起人们很多思考和批评,但在短期内要想根本改变也是不太现实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师对孩子的单向灌输,以考试获取高分作为学习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讲,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的孩子,把学习看做一件苦差事,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不高,难以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现有条件下,怎么尽量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孩子热爱学习、轻松应对考试呢?我想,课外阅读是对治应试教育的一剂良药。
一般来讲,学校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普遍采用阅读范文(例题)、分析范文(例题)、做题这样的方式,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讲解、提问、归纳总结,先入为主地指挥孩子学习,孩子缺乏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容易扼杀孩子学习的乐趣。而且重复性地做题,让孩子陷入题海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为学习就是应付考试,弄不清学习的目的。这样的结果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效果不一定能有多好。
如果我是小学校长,我就让孩子们上午上课,中午睡两个小时的午觉,下午精力充沛地自由阅读、做实验、参加兴趣小组、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一方面孩子们休息的时间有保障了,大脑才能得到充分地休息,可以促进孩子们记忆力、智力的增长;另一方面,孩子们学习的乐趣增加了,学习的形式多样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给孩子增加一些课外阅读吧,每天一个小时总该够了。小学一般4点下学,先在外面锻炼锻炼,或者玩耍玩耍。回到家看一会电视,休息一下,做做作业,然后就是课外阅读的时间。最好在10前上床睡觉,因为孩子一般中午不怎么休息,一定要保证晚上的睡眠质量。
有人说上小学后孩子的时间太紧,再加上各种兴趣培养,很难拿出那么多时间。但我相信,时间就想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会有的。一开始可能会读得慢,在一本书上的时间耗费比较多,但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阅读速度会大幅度增加,每天保证半个小时以上,就会有不菲的成绩。周末和寒暑假,除了玩耍,还可以适当增加阅读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要小看这点阅读时间,久而久之效果就凸显出来了。一月,一年,十年,二十年,想一想,比起那些没什么阅读习惯的孩子,能多读多少书,多增长多少知识,多思考多少问题?
打好基础和培养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龄前时期就让孩子体验阅读的乐趣,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家长的示范作用也很关键,即使家长不爱读书,也应该经常拿着书装装样子,让孩子去模仿家长的行为。
课外阅读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家长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课外阅读要尽可能广泛,眼界一定要开阔。挑选经典的、优秀的作品阅读,人生苦短,好的东西还读不过来,哪有闲暇理会那些普通的甚至是垃圾的东西?阅读应该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低水平重复。阅读过程中,有了问题或者体会,要多和家长及老师、同学交流。
我们有时候会听说某某人在课堂认真听讲,下课都是玩耍,但成绩相当不错。这种人,要么天资非常聪颖,要么人家在家里认真看书下功夫你根本不知道,你光看表面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要想学好功课,还是要注重课外阅读。
“功夫在课外。”课外阅读就是要超越课堂学习,超越单纯的应试教育。如果孩子有了这么雄厚的知识及思维储备,个把考试还在话下?六年的学习,压缩成两年其实就可以轻松完成。由此你就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浪费了孩子多少宝贵的时间。
如果能把课外阅读长期坚持下去,你的孩子必定是优秀的。当然,除了阅读,还应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动手能力。这样,孩子的发展才会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