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3-3-3 09:52 编辑

我们平时谈论最多的是如何培养中学生、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尊重儿童及其精神世界的发展规律,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分辨好教育和坏教育的关键所在。

孩子生下来头脑并非白纸一张,而是一个具有无限潜能的“精神胚胎”。有人用“印度狼孩”做例子,强调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被塑造成什么样,是人是狼完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诚然,但如果把一只狼放到良好的人类环境中,它能不能成为一个“人”呢?显然不能。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除了环境的影响外,关键还要看“种子”或“基因”。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婴儿拥有一种创造的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他能借助他所处的环境,构建起一个精神世界。”(童年的秘密,P31)婴儿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是因为他具有创造的潜能,能够吸收环境中的一切因素转化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多时候,儿童对外界的吸纳达到了如饥似渴、贪得无厌的程度,这与成人对身边世界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冷漠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贪婪根源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类作为“智慧生命”而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之一。智慧生命的本质就在于能够自我创造,尤其是在萌芽时期,生命的创造能力更加蓬勃而不可遏制。在孩子的成长中,并不是家长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教育他,去培养他,就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可以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人。这其实是孩子按照自然规律不断发展,实现自己的潜能,成长为一个成熟个体的过程。

蒙台梭利说:“儿童与生俱来的特性和倾向会告诉他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和什么时候学习。”(有吸收力的心灵,P73)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儿童身体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就像是一个内在的老师,一直在准确无误地引导着他。我们总以为孩子什么时候会翻身,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说话,都是爸爸妈妈教的,其实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他们在两三岁时就会说的一口流利的母语,不是因为父母的教育,而是孩子自己利用环境中的一切资源习得的缘故。在每个阶段儿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身心特点、内在欲求和对外物的敏感程度,这就是所谓的“敏感期”,虽然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它却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在某一阶段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他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就会较为顺利。而如果无视客观规律,对孩子的教育提早或延迟,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如太早教孩子识字、做算术题、背诵古诗文、读经等等,要么早早逾越了感性认识阶段,要么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对孩子的正常发展造成干扰。经过对儿童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总是想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想拿东西,想自己穿衣服、脱衣服,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独立范围,而这些往往不是家长们要求孩子去做的,家长反而经常会阻止孩子去做或者代替孩子去做。殊不知,“儿童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儿童在遵循自然的法则行事”。(有吸收力的心灵,P70)孩子不愿大人插手,要自己动手做事情,完全是出于内在的“命令”,是自我成长的需要。就像他们走路,大多时候是漫无目的的,虽然经常歪歪斜斜,甚至摔跟头,但他们在不断的锻炼中享受着自由意志支配自己的身体的感受。所以,当看到孩子独自认真做事的时候,家长不要去埋怨孩子蜗牛般的速度,而是要耐心等待,绝不要扼杀了孩子渴求独立的愿望。

英国教育家、夏山学校创办人A.S.尼尔认为:“孩子生来是聪明的、现实的,假如成年人不给他约束,他就会尽可能地发展他的潜能。”(夏山学校,P3)孩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自己成长的,家长就应顺应这些规律帮助孩子成长,但事实却是很多家长总在不合时宜地干预、阻碍孩子的成长。之所以会干涉孩子的自由,一方面是源自家长的自私自利,另一方面则是家长总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孩子。孩子喜欢玩水玩沙子,经常把身上和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大人嫌洗起来麻烦,所以就粗暴地不让孩子去玩耍。让孩子自己吃东西、自己穿衣服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这要比大人直接喂孩子吃东西、给孩子穿衣服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因此大人经常会为孩子代劳。这对于大人是容易的事情,可对孩子却很有害,因为它关闭了孩子自我学习的大门,并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便剥夺了他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和征服困难的快乐。是我们让孩子相信他们不行,必须依赖大人”。(夏山学校,P21)家长认为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孩子也一定是这样,他们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微缩的“成人”,将对成人的要求直接照搬到孩子身上。比如大人认为游戏是浪费时间,看书学习才是正事,所以就尽量压缩孩子游戏的时间。大人认为学英语可以找份好工作,出国留学,所以孩子也应该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不管孩子听得懂听不懂,喜欢学不喜欢学。他们从来也不关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他们不认为孩子的心灵本身就是积极的、充满了灵性的东西,而是把孩子看作是一种被动的、没有任何自理能力的存在物,需要大人进行不断的灌输。“总之,我们也许可以说,成年人把自己看做是儿童的造物主,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儿童行为的正确与否。他们把自己当作标尺来衡量儿童的善与恶,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儿童必须以他们为样板来塑造。儿童的任何举动一旦偏离了成年人的方式,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必须马上予以纠正。”(童年的秘密,P10)在家庭中,孩子最受重视但又是最受忽视的,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无忧无虑,但在内心世界,他们却受到成人的压抑和禁锢,过多的教条、禁令和控制,让他们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变成了顺从的“奴隶”。

父母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控制,给孩子一个自由轻松的成长环境。自从出生以后,儿童就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周围环境中的一切,把它变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一个优越的环境,就像有了充足的阳光、水分和肥料,种子才能发芽、生长,直到长成苍天大树。因其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就被赋予了不同的个性,因而也就被塑造为各各不同的人,世界正因为这些不同而变得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在为孩子提供优良环境的同时,除了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还应尊重孩子的主观需要和个人选择,毕竟兴趣和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精神动力。在孩子兴趣范围内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和有效率的,而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脱离了孩子的实际需要和理解能力,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很难和孩子的精神世界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完全是低效学习。比如热衷国学的家长让孩子读“四书五经”,先不要说“空谈”些大道理,孩子不爱听,就是佶屈聱牙的古文,孩子听得懂吗?既然听不懂,又何来兴趣一说?读个一百遍、二百遍,又有何意义?不是耽误孩子的宝贵时间吗?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实在让人怀疑这样的“熏陶”最后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俗物与天才》的作者塞德兹说:“改变世界的天才人物又是怎样的呢?他们各有特色,但有一点相同,他们在幼年时期全是自由的儿童,他们全都不受拘束和压抑,尽情地发展了自己的天性。”(俗物与天才,P20)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强烈的热情。幼儿只要不是傻子和白痴,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实际上,幼儿是具有强烈热情的,一旦入了迷就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从事。其结果,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的规律,发展惊人的能力。实际上,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早期教育和天才,P74)家长们都望子成龙,但不能因为自己的“理想”,越俎代庖地为孩子规定方向,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而是要充分激发和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的探索之路走得更远些,更久些。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candlepeace + 20 非常精彩!
教育观点
1875 查看 14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木瑶

    2013-3-3 07:06:10 使用道具

    楼主分段间用回车空行吧。看的我眼好晕。
  • winesc

    2013-3-3 08:14:55 使用道具

    蒙台梭利的这几本我也看过,就是静不下心来认真体会。理论性太强了,有点理解不上去{:soso_e106:}
  • wangjinghugh

    2013-3-3 08:45:00 使用道具

    随其自然吧!但绝不是放任自流!
  • jlliang

    2013-3-3 09:07:53 使用道具

    学习了!顶!
  • lmjcle

    2013-3-3 09:32:3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lmjcle 于 2013-3-3 09:34 编辑

    呵呵,很有道理,感觉像是在哪本书上克隆过来的,感谢和佩服楼主的码字精神。

    仔细一看,连出处都有,厉害啊……能不能加点自己的经验什么的,理论结合实际,更有说服力。
  • xuanxuanie

    楼主 2013-3-3 10:00:05 使用道具

    lmjcle 发表于 2013-3-3 09:32
    呵呵,很有道理,感觉像是在哪本书上克隆过来的,感谢和佩服楼主的码字精神。

    仔细一看,连出处都有,厉 ...

    我自己写的,你却说我是“克隆”的,很让人伤心。写的不太好,引文比较多,语气不太顺畅。
    其实理论和方法想通了,结合自己的情况,自然会有收获。经验靠的是个人的摸索,很琐碎,也很个性化,谈不谈无妨,不过对于一般的家长可能觉着理论太枯燥,更喜欢看经验的东西吧。
    以前写了一个关于自学的帖子,有人问我应该怎么操作。操作的东西怎么教呢,家长应该去自学,才能让孩子去自学,从这里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
    关键不是经验,而是由经验向上一层的领悟,以及教育孩子的实践。
  • 05zwzw

    2013-3-3 10:07:39 使用道具

    Lz在如何培养孩子上很用心,而不是一眛光知道将”知识"填入孩子大脑中,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 tangli810

    2013-3-3 13:41:26 使用道具

    我同意。适当的闲暇是要的,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实践的时间。
  • candlepeace

    2013-3-3 21:09:55 使用道具

    非常欣赏您对思想的这种认真精神!

    其实,在写完《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回复后,我心中也曾暗自问自己:学龄前儿童就真的不存在“自学”吗?还是说我对“自学”的理解是以学龄阶段特点来定义的?随后我意识到,大概我当初对“自学”二字的第一反应和楼主对“自学”的理解是不同的,我意识到实际上楼主使用的是更加宽泛的、广义的“自学”含义。我一开始仅仅把“自学”当做一种个体“有意识的”、“自觉的”、“受到内在和外在目标共同控制的”一种自觉的学习活动,而并未把学龄前儿童那种“无意识的”学习状态纳入到“自学”的范畴中来。

    所以,现在我认同楼主在第一段中所言,无论学龄前还是学龄后,都存在“自学”现象。只不过“学龄前”主要是“无意识的”自学状态,而且学习对象往往是环境中提供的各种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而“学龄后”则更多是“有意识的”自学状态,且学习对象多是书本上的符号化的间接经验。
  • shaniay

    2013-3-3 23:18:50 使用道具

    学习了,多谢
  • lwwzjjzch

    2013-3-8 11:24:30 使用道具

    我平时干预孩子太多了,看了之后很受启发,谢谢!
  • chosen

    2013-6-25 00:25:20 使用道具

    完全同意,顶下,给其他bbmm看
  • ponderxdq

    2013-6-25 06:36:01 使用道具

    不是很同意,但值得学习。
  • gill1983

    2013-6-25 08:00:24 使用道具

    孩子的"自学"绝对不是无意识的,他们有强大的目的性,那就是他们走向独立的强烈愿望!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适合的环境,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