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个人从《三联生活周刊》上搜集的幼教方面的小文章,虽然有点非主流,但也能给我们一点小清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一、家有夜哭郎
         “那种把‘睡得像婴儿一样’挂在嘴边的人,通常都没养过孩子。”
         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哄孩子睡觉”这一现代育儿之巨大挑战的妈妈们,看到《不睡觉的宝宝:拯救指南》(Your Sleepless Baby: The rescue Guide)前言伊始的这句话,或许可以长出一口气。在这本新书中,亲自养大了三个孩子、两个孙子,经历过长达9年的睡眠不足、患过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个社区育儿教育中心工作了15年的护士及助产士罗伊娜本内特(Rowena Bennett)援引大量亲身经历的案例和最新儿科学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睡眠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自然。众多原因可能导致婴儿的睡眠问题,而身体和医学原因通常仅占其中不到5%。更糟糕的是,缺乏经验、手足无措的父母在急于解决眼前危机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间犯下错误,导致孩子长期、更严重的睡眠问题。
    第一眼看去,本内特的书中有很多违反直觉或政治不正确的主张,比如母乳喂养可能导致婴儿消化道问题和睡眠质量低下,抱着哄婴儿入睡反而会让孩子更频繁地醒来更没有安全感,安抚奶嘴、开车兜风这些常常被育儿专家推荐的帮助婴儿入睡的方式从长远看有害无益,小孩子吃手是学会自我安慰的好事,以及听上去最冷酷的“睡眠训练”——即使听到婴儿哭,也不要冲过去加以抚慰,以养成婴儿自己入睡的好习惯。
    如果本内特在摇篮网、宝宝树这些国内最火的育儿论坛上发表这些言论,下场多半是被愤怒的爱心妈妈们打成筛子。事实上,当和陌生人谈起自己的职业时,本内特也经常遭到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人身攻击。所以,在书的一开始,她先划下道来——所谓睡眠问题,只有在你和你的家人觉得是问题的时候才成其为问题。如果你不觉得哄孩子睡觉是件令人头痛的事,如果日复一日面对哇哇大哭而不能入睡的婴儿不会让你产生负面情绪,如果昼夜颠倒的生活不会让你疲惫,不会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那你就没有必要看这本书。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许,你该抑制一下本能的反感,看看为什么一个富有育儿经验的专业人士会给出这些建议。
  比如母乳喂养问题。本内特指出,许多母乳妈妈用喂奶的方式帮助其实并不饿而仅是需要从吮吸中获得安抚的婴儿入睡,但这样会让婴儿大量摄入乳糖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前乳,而很少能吃到脂肪含量高的后乳。乳糖摄入过多会令婴儿产生与乳糖不耐受类似的肠道症状,脂肪摄入不足则会令婴儿更易饥饿,更频繁醒来。如果没有意识到症结所在而就医,许多医生会根据表面现象做出乳糖不耐受的诊断,建议停止母乳喂养、使用特殊配方奶粉,尽管这些办法的确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从长远看却不利于婴儿的健康发育。
  再比如睡眠训练问题。本内特援引大量最新研究指出,出生3个月内的婴儿其实并不需要抱着哄着即可独立入睡,在这期间经常的抱、哄、摇晃、喂奶、唱歌,反而会人为建立起入睡与这些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导致婴儿必须在这些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入睡。但由于婴儿的睡眠周期较短,当他们处于浅睡眠状态时,如果察觉到某些条件缺失,便会醒来,以哭闹的方式请求照顾者重建所有入睡条件。
  本内特举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例子证明她的观点:假如你在卧室的床上睡着了,半夜迷迷糊糊醒来,却发现跑到了客厅的沙发上,你是会行若无事地继续睡呢,还是大吃一惊,困惑不已?婴儿也是一样。本内特警告说,当婴儿开始习惯了在怀抱中睡去,一旦那个熟悉的怀抱离开,反而会比一开始就习惯了独自入睡并逐渐学会自我安慰的婴儿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和精神压力问题。事实上,虽然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被众多育儿专家当成“亲密育儿法”的理论基础,但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指出,数据上最震撼人心的依恋理论研究往往以育婴院、单亲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不适用于正常双亲家庭。而多项最新研究显示,睡眠训练并不会导致婴儿心理障碍或减少对父母的信任——“(睡眠之外,)婴儿有大把时间接受你的爱抚和关注,强化你们之间的情感纽带,甚至这种良性互动会比父母遭受长期睡眠不足折磨时更多。”本内特写道。
        二、政治不正确育儿法
        怎样让晚上从不肯上床睡觉的孩子在3秒之内立刻乖乖躺倒?
       “太简单了——来,爸爸抱抱,然后,运用空手道手法压迫颈动脉,1,2,3,记住,别超过3秒,要不然就该脑死亡了……”
怎样让挑食的小孩老老实实地吃饭?
       “嗯,从前有一架飞机,失事降落在南美的安第斯山上,幸存者等不到救援,于是他们决定开始吃……所以,同样道理,把你的冰箱塞满你想让小孩吃的健康食品,然后耐心等待,我敢保证,到第10天上,你最多发现点绿色汁液……”
听起来匪夷所思的建议,来自新西兰心理学家和畅销书作家纳吉尔拉塔(Nigel Latta)的《政治不正确育儿法秀》(Politically Incorrect Parenting Show)。由拉塔几年前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而来的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节目,最近正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电视台播映,一时间引发不少争论。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拉塔的育儿法当然并不真的如上述那么极端,但也正像他所形容的,“充满政治不正确的观点”。在拉塔看来,所谓的“现代育儿方式”已经并正在让一代身为父母者变成神经兮兮的怪胎,让养孩子这件本来系出自然的事变得无比复杂艰难。虽然现代育儿困境的背后有着诸多时代和社会原因,但父母自身的认知方式也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并最直接地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
        在拉塔看来,一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半吊子追随者让现代父母们过分相信所谓“童年阴影”和“幼时感情纽带”的决定性作用,仿佛做不成一个完美的妈妈或爸爸,孩子的这一辈子就毁在自己手上(我时常就是这样自责自己。楼主注)反之,本身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也都可以归结到当初童年时父母对自己的忽略。然而,这一逻辑的最大漏洞在于忽略了人生是可塑的、有着众多选择和多条道路的。“基本常识是,孩子们需要有机会去冒险、受伤,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孩子们也需要学会逗自己玩儿,让自己开心,不要把成为众人注意力中心视为理所当然。”拉塔指出,“忘记这些久经时间考验的古老育儿智慧,现代父母很可能在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的同时,令孩子走上一条失败的道路。”
        拉塔最“政治不正确”的主张,恐怕就是他对于母乳喂养的态度——“母乳当然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但如果演化为‘母乳恐怖主义’,那就太可怕了。”拉塔在讨论关于育儿的五大谎言和六桩苦差时着重指出,生活在100年前或坦桑尼亚的女性当然不会依赖配方牛奶喂养自己的婴儿,但她们也不会有现代城市职业女性赶朝九晚五、挤地铁公车、争升职加薪的压力。众多研究显示,在现代社会,能否成功母乳喂养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直接相关,越是弱势群体,母乳喂养率越低,越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支持。以英国为例,2006年发表在《英国全科医生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只有不到1/10的母亲能够按预期计划完成母乳喂养,在婴儿出生6周后,57%的母亲放弃了继续母乳喂养。在拉塔看来,那些激进的“母乳恐怖分子”往往忘记了自己实际上拥有许多别人所不具备的社会资源,而这种对他人处境欠缺理解和同情是许多现代育儿法的共同缺陷。

       三、当我们谈论早教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迈克·内格尔(Michael C Nagel)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之一,但他显然并不擅长推销自己。他于2012年初出版的新书有个相当平庸的名字:《生命之始:大脑、早期发育和学习》(In TheBeginning The brain early development andlearning)。如果放在腰封派高手那里,呈现在眼前的或许便会是《早教如何毁了你的孩子!》以及《扔掉iPad!》。然而,这种差异正是现代育儿的吊诡之处——真正的专家总是小心谨慎,因为知识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所未知的,而趁机牟利的商人和半瓶子晃荡的二道贩子却不放弃一切吸引人注意力的机会,向大众贩卖他们虚伪的权威,因为这权威可以为他们带来滚滚而来的声名与利益。
  在这本200多页的小书中,内格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过去30年脑科学领域的进展以及这些研究结果给儿童发展学科带来的挑战与新知。但他的学术训练令他不会刻意强调一些更能吸引公众眼球的实例,而将其放在整整3章略显枯燥乏味的基础背景知识介绍之后。但只有在通读全书后,你才会发现他的良苦用心——大脑是一个复杂结构,而学习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如果忽略掉这种复杂性而只取一隅,便会在不自觉间掉入陷阱。
       例如,20世纪60年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小鼠认知能力的实验被认为是当下众多益智玩具、早教项目的理论基础。在这些实验中,一组小鼠被放在摆满各种玩具、转轮和隧道的笼子里,另一组小鼠则在空无一物的笼子里长大。结果显示,前一组小鼠大脑的体积更大、认知能力也显著高于后一组。研究人员因此做出推论,充分外界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和能力。这之后,许多玩具厂商和早教机构从中看到商机,推出一系列所谓的益智产品和服务,引诱那些希望孩子赢在——或者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慷慨解囊。然而,内格尔指出,在信息转播的过程中,这一系列实验的一个关键点却很少为人提及,那就是与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小鼠相比,即便是每日生活在人造老鼠乐园中、不断接受所谓“强化刺激”(enriched stimulus)的实验室小鼠,其大脑体积与认知能力也要远逊。
  事实上,内格尔指出,90年代以来的众多人体试验结果显示,除非是生活在极度与外界隔绝、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日常与家人的互动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已经足以促成儿童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智商、情商、社交能力和运动能力根本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不可分割。在过分强调针对某一特定大脑区域的强化刺激的时候,反而可能导致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彼得·胡滕洛赫尔(Peter Huttenlocher)所定义的“神经挤迫”(neurological crowding)现象,即大部分尚未分化、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创造力意义重大的大脑功能区域在儿童期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在起跑线上超前了几步,却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
  内格尔还警告说,大量益智玩具、教育类软件和游戏容易让孩子们养成静坐不动、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习惯,但事实上,人类的学习极其依赖各种感觉与周围环境。与大自然的丰富多样、瞬息万变相比,看似五彩斑斓的塑料玩具和功能炫目的软件实际上提供的可能相当有限,孩子很快就能穷尽并感到厌倦。而大脑对于不同外界刺激又有其长短不一的窗口期。要求孩子长时间接受某一种刺激,反而会将其与负面情绪相联系,从而导致此后潜意识中对该种“学习方式”的反感。大量研究显示,大脑中负责逻辑思维、数据和事实记忆的区域,其发育时间可一直延续到30岁之后,而且越到成年阶段效率越高,但与情绪和社交能力相关的区域却以儿童期最为关键。事实上,近10年中的众多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儿时有机会多跑多动、多发呆、多做白日梦、多在自然环境中随意玩耍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另一个大脑发育关键期中,如果有机会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反而会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爆发式学习能力。
  当然,内格尔的书不过是一家之言。但至少,他会让你在圣诞新年的购物潮中稍微犹豫那么一下:最新款的iPad或iPad mini,真的像许多杂志上推崇的那样,是送给大孩子和小孩子们的最佳礼物吗?
       希望能够给大家启发, 谢谢大家!
教育观点
1656 查看 5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bg5hmm

    2013-3-5 23:29: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llyahoo

    2013-3-6 00:30:44

    1. 1. 我是第一个收藏的,呵呵。
    2. 2. 很简单,喜欢这种类型的分析,以后还会经常翻过来看,尤其是在对教育孩子进了死胡同或者是不知所措时拿来看看更会让自己平静下来冷静面对问题,思考解决办法。这种分析理智而不自夸,触动心理较底层面,但并不会很惊讶,反而让人觉得很朴实,也许用真实更恰当。
    3. 3. 这里的分析和爸妈网萧愚老师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喜欢这篇文章的爸妈们不妨也看看他的文章,或许会让自己更理智(文章在这里磨耳朵为什么是错的之一和二)
    复制代码
  • llyahoo

    2013-3-6 00:31:38

    磨耳朵为什么是错的之一和二:http://www.ebama.net/thread-135932-1-1.html
  • gv_1981_gv

    楼主 2013-3-6 16:47:57

    我经常反思自己,我觉得有了孩子并不等于一夜之间就能够长成大人,成为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的人,更何况我们父母那代人的教育方式也有商榷之处。所以学无止境,古今中外,边学边教育,主流不见得完全对或符合实际,非主流也未必就毫无道理,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 lamb20

    2013-3-6 19:45:24

    很长,可以细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