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早些时候看过一篇文章中引用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的话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这个观点让当时正在哺乳不满一岁宝宝的我,非常震动,因为当时的我满心爱着孩子,想把自己能够得到最好的给孩子,甚至还想过不工作了当个全职妈妈,就可以整天和孩子在一起了。不过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做个职场妈妈,白天上班,下班之后带孩子,其中的辛苦可能过来人能够体会。

如今看到这本《和儿子一起成长》,感触多多,我立马想起了曾经看过武志红的心理书籍中的观点: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这本《和儿子一起成长》就是用作者的家庭做为实际例子佐证了“分离和爱,让人成长”这个观点。

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成长,并不是一味地牺牲自我,而是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做负责任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无论多么艰难也要亲自养育孩子;

以爱为基础,想出种种方法,却不露痕迹地施教于孩子,培养孩子成为学习型的人;

夫妻双方,是橡树和木棉的相爱,家庭是个开放的系统,并许给孩子木棉效应的爱;

“一个女人温馨而幸福的生活,需要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平衡。幸福的婚姻、健康的孩子、一项能够自我实现的事业,”担好两种角色,这是作者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些职场妈妈的努力目标。

这本书很适合职场母亲认真地读,去学习作者如何智慧地处理工作和家庭、自我发展和育儿等多方面的关系。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愿所有的父母,都能领悟到书中的精髓,努力实践,在育儿道路上得到成长,取得果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会员加入

4179 查看 10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云在彼岸

    楼主 2011-4-15 00:13:28 使用道具

    这本育儿书也颇有争议,因为书中杨文描述了自己的事业的成功。不少人认为她在自夸和炫耀。
    其实我对她事业这部分并不怎么在意,毕竟出书了肯定要把好的地方都展示出来。
    我觉得她能够把事业、育儿、家庭都平衡了,并且取得成功了,说明她有她的过人之处。
    但是我觉得她没有把育儿的部分讲得真正透彻。
    或许,只有我们自己去做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吧。
  • 小宝妈妈

    2011-4-15 15:40:1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宝妈妈 于 2011-4-15 15:41 编辑

    这本书我也买了,很多畅销的育儿书都是女孩,这本是男孩子,所以买来参考一下,毕竟孩子性别不同要不同对待呢。不过我是全职妈妈,看到书中说妈妈应该有事业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好。
  • 大宝MM

    2011-4-15 16:05:45 使用道具

    男孩的妈妈准备也去买本来看看。谢谢分享
  • 洪太阳好书地

    2011-4-15 21:43:04 使用道具

    看过很多书后以及自己的体验,真是觉得“婆说婆有理”这句俗语太对了,所以教育孩子,决不能盲听盲从,还是看自己,主要在妈妈,但是父亲也责无旁贷
    另外一些基本观点还是要遵守的,比如幼儿期的教育很关键,比如要抓住孩子的关键期,比如性格、习惯的养成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
  • 洪太阳好书地

    2011-4-15 21:44:29 使用道具

    作为新妈妈,看一些成功妈妈的书籍不错,但是了解一点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还是有必要的,然后再参考教育成功的实例图书,相信会有自己的结论的
  • 晨晨妈妈

    2011-4-15 21:51:14 使用道具

    经验,这类书籍看看即可,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可能完全相同。有可用的地方再拿来用。对于自己以前因为盲信盲从而造成的一些错误选择,现在仍在后悔。
  • 轩轩妈妈

    2011-4-19 13:33:11 使用道具

    学习了,跟孩子们一起成长是件快乐的事。
  • jymm

    2011-4-19 15:55:03 使用道具

    这种书肯定都是个人经验介绍,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抱着学习的态度,借鉴可以借鉴的经验,不盲从。。。
  • 我行我法

    2011-7-15 20:47:31 使用道具

    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更不要把自己对孩子的依赖反施于孩子。旁观多些,多留心,让孩子不要觉得太被关注,这样才独立。
  • 豆豆64

    2011-7-18 15:08:45 使用道具

    确实,能出书总有其过人之处,参考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