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雷锋“四不可学”      女儿曾经对我说,她所在的学校要搞“学雷锋”作文比赛,问我怎么写这类作文。
      我说,雷锋有四不可学。
      第一,雷锋不分场合做好事,不可学!他坐火车,帮列车员打扫车内卫生;路过一个建筑工地上,便带病参加义务劳动……这纯属狗拿耗子!打扫车内卫生是列车员的份内工作,你替人家干了,不是在培养懒汉吗?如果我们见个建筑工地便去义务劳动,这不是在夺民工兄弟的饭碗吗?如果你进饭店吃饭却替厨师炒菜、到银行存款却替人家点钞……这社会岂不乱套了吗?
      第二,雷锋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好事,不可学!做好事,并不是每个人的法定义务,但是一个良性社会对每个公民的道德要求。做好事应该是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最好不要带有功利目的。但雷锋做好事,明显带有功利目的,前面讲过,他积极表现,是为了评先进,为了入党,为了提干……我曾经困惑不解的是,雷锋出差的机会相当多,经常坐火车。作为一个小小的班长,怎么有那么多出差的机会呢?仔细看雷锋的事迹才知道,原来雷锋成了典型之后,经常到外地宣讲自己的先进事迹,兄弟部队请,他去;工厂请,他去;学校请,他也去……老讲过去的那点事,未免成了老生长谈,所以他得增加新内容啊,所以才每时每刻都在寻找做好事的机会。这也难怪“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开篇中有句很有名的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雷锋是在故意做好事,做好事是为了积累更多的政治资本,这样的“好人”,“虽善不赏”!
      第三,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不可学!雷锋“把自己当作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那里闪光”,这与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格格不入。将人物化、工具化,是对人的个性的扼杀。如果人人都成了一个螺丝钉,那还谈什么创造力?只能造就千千万万的庸才和蠢材!
      第四,雷锋玩忽职守,不可学。有人总结雷锋精神,其中竟有一条是本职工作做得好,要求大家立足本职学雷锋。这个意图固然不错,但是,雷锋的本职工作做得怎么样呢?
      我们且看看他是如何死的:1962年8月15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林杆子砸在头部,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以上引自雷锋网站)
      指挥倒车,居然将车指挥到了水沟里,而且撞到了凉衣杆,凉衣杆倒下来,竟砸到了他的头上——他怎么这么笨啊!他指挥倒车之时在想什么?是不是在背诵毛主席语录?这分明是一起责任事故,怎么成了因公牺牲了呢?乔安山是他的助手,按说如果车不好倒,应该让助手下车指挥,由他亲自倒车。乔安山倒车出事,雷锋也是有责任的。如果他不是已经树起的典型,起码要追究他一个不负责任甚至玩忽职守的罪名。“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嘛!“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嘛!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50 理由 收起
blacktea7695 + 30 很给力!
candlepeace + 20 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谢谢转帖!
教育观点
1032 查看 12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zhwhyx2002

    2013-3-7 08:55:22 使用道具

    全颠覆了。
    只要别老是要拿雷锋写作文就行了。
  • 巧笑嫣嫣

    2013-3-7 09:00:27 使用道具

    哈哈,质疑精神挺好的,上一代没有,我们这代有,下一代会有什么呢?
  • lormyone

    2013-3-7 09:02:55 使用道具

    写得很有意思,转贴了,呵
  • luning

    2013-3-7 09:05:44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Martina

    2013-3-7 09:16:5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Martina 于 2013-3-7 09:18 编辑

    虽然反对让小学生写学雷锋的作文,但是其精神还是好的。做好事没有错,内容有变,精神不变,要与时俱进。为反对而反对没必要,雷锋从小是个孤儿,谁能切身感受他?人无完人,就算是真的大公无私不求回报,这一生中难免有玩忽职守的时候,用这个去评判一个人的是与非有点过了。

    我记得我们小学时,村里有个孤寡老婆婆,学校都组织定期去打扫卫生,帮她捡柴禾,我想婆婆心里多少还是很开心的,虽然我们可能做的不是那么到位,但是给她带去的欢声笑语会让她久久回味的。
  • wjjzw1111

    2013-3-7 09:20:00 使用道具

    现在都会有人质疑了,以前说说什么都相信的。我也奇怪,怎么雷锋会有那么多的照片,很那啥的
  • hexingying

    2013-3-7 09:22:01 使用道具

    质疑归质疑,三月的应景文章,要写出新意不容易呀。
  • Orz

    2013-3-7 09:25:48 使用道具

    哈哈哈哈小时候一天到晚想捡个钱包这样就可以交给老师受表扬了{:soso_e106:}
  • 荸荠泡泡

    2013-3-7 09:44:24 使用道具

    对“虽善不赏”不同意,我觉得做好事总比在一旁说别人“虽善不赏”好得多
  • lmjcle

    2013-3-7 09:44:39 使用道具

    没有认真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但不赞同本帖,因为就算没有研究也知道,当时的年代特点,当时的人是多么的淳朴,为颠覆而颠覆,误导现在的孩子就更不好了。

    关于照片,在报上看过,雷锋在当时算是高收入人群,比较喜欢拍照的,呵呵
  • spoon1982

    2013-3-7 09:46:07 使用道具

    雷锋不是那个年代虚假宣传的典型么?质疑雷的帖子越来越多了
  • candlepeace

    2013-3-7 14:18:29 使用道具

    我会对自己的孩子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不仅需要相互尊重,而且需要相互帮助与支持。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就要尽自己所能热心助人,但却根本无须去学什么雷锋。

    深究“学雷锋”的历史和内幕,便可知那是特定时代的畸形产物,当时“学雷锋”运动不是来自民间自发,而是一种由高层“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而迅速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除去热心助人的阳光表象之外,本质上捆绑了领袖崇拜、甘当驯化工具的愚民动机。

    话说回来,“学雷锋”和人们做好事有什么必然联系?人们不去“学雷锋”,难道就没人做好事了?难道西方人不知道雷锋,就从来不知道去做好事?去帮助失火的邻居?不知道救助落水人?实际上,西方社会不说是对人,就连流浪狗,政府或民间动物保护组织都会实施救助,在这样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不会是“小悦悦事件”中那种“冷漠的陌生人”。

    在论坛老王提供的宝贵资源中,我注意到BBC儿童广播中有一档节目叫《Together》,专注于儿童社会情感的培养,“together”传达了什么意思?“在一起”,“我们在一起”,“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作为成年人,应该懂得“道德情感”的培养才是一切“道德行为”的真正源泉。“学雷锋”对于培养真正道德情感来说,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更像一场全民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