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3-3-20 13:04 编辑
来到了卧虎藏龙的爸妈网,有了一个跟众多爸妈交流互动的机会,自己的眼界一下子又开拓了不少,思维也活跃起来了,难怪美国的大学里把互动列为最重要的学习手段,要比教授的演讲更重要。
在这里的交流中,“英语”和“外语”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这里本来就是学英语的地方嘛。“双语”出现的不少,“母语”也常有人提起,当然我这个准英语教育学专业出身的的总是在这里提“母语”,甚至于有人都认为我是反对学英语的。昨天看到有位老师点评了我的用词“二语”,因此觉得有必要写个短文,略为澄清一下这个几个基本概念。因为不是严谨的学术论证,按说应该放到日志里才合适。但是日志里回复的文字跟原评论不在一起,不太适合互动,有坛内的资深人士指点,论坛适合互动,所以还是把这篇随笔贴到论坛来,完全就是为了互动的便利。
“母语”本身不用多说,不然要把人烦死了。可是就在这个不用说的背后,我在坛内看到一种很有代表性的错觉,就是汉语不用学、不用管,或者就是教了学了也没困难,不用像英语这样要到论坛上来讨论。千百年来,我们都是伴随着对自己母语的学习长大的,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是一个长大成人的过程,等掌握了母语以后,它本身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里最为依赖的工具。不过,同样是千百年来,我们的汉语教学方法没有形成科学体系,沿袭着私塾式的做法。五四运动呼唤“德先生”,影响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或许是白话文的形成对汉语已经有了很大的冲击,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下来,竟然遗忘了汉语教学这个角落,新式学堂关注的都是其他的以前中国不曾有过的科目。这样,我们的母语教学在不需要说、不需要做的背后,其实还有一层不知道说什么的成分存在。
我们现在借鉴了大量国外的令人大开眼界的英语教材、读物和教学法。不错,这学都学不完、说也说不完。可是,只要看一下这些教材和读物的出处就知道了,是以美国为主的英语国家给孩子学母语用的,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到了那个年龄应该学到什么级别,都很清晰。这是长期科研和教学积出的成果。从逻辑上说,如果要对应到中国就应该对应我们的语文教学,什么时候开始学、先拼音还是拼音汉字同时开始、什么年纪该识多少字、怎么分级阅读、怎么完成有效的评判性阅读、何时开始学习写作等等,要有一套科学的体系。
“第二语言”,我二十年前出国时没有这个术语,显然是从北美英语里流入汉语的。第二语言的严格定义是一个人除了母语以外的所有语言。我有时候听到第三语言、第四语言这些说法,其实这个“第二”有点像二手车二手烟里的用法,反正不是第一手的了,至于具体转了多少手,并不相干。可是在英语的实际使用中,这个第二语言一般跟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联系到一起,我的硕士专业就是TESL,前面的T代表教学(Teaching)。ESL对应生活在美国的新移民的情况,他们有自己的母语,但是在学校在社会需要用英语。这时候的英语就是一个英语不是母语的人在英语环境里使用的英语,ESL指这种情况。
那么英语到了中国呢,就是“外语”。也就是非英语母语的人,在非英语的环境中学习和使用的语言,称为EFL,中间的F是Foreign(外国的)。有的时候也把两种情况都写出来,成为ESL/EFL。这样,我的这个硕士专业,有的学校又作TEFL, 或是一些其他的变异,如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Languages)。所以在美国英语的使用层面,“第二语言”原本的抽象概念被弱化了,分成了ESL和EFL。而实际上在遣词用句极其政治化的美国,这两个说法都在淡出,被ELL(English Language Learner英语学习者)这样似乎更中性的表达替代。
分成这两个概念来说,主要就是要区分“外语”的层面,它在生活里没有目标语言的实际语境可以利用。我们有人认为可以创造人工的小语境,比如认为外教课或家里全英语就是ESL,这实际上是忽视了语言社会性的特征,可以说是不成立的。不过实际上这样的区分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领域里意义不大,习得的过程和结果都差不多,(注意,这句话不是说因此拼命给孩子加码学英语就可以学到美国华人子弟的水平,而恰恰是说课堂教学不起主要作用。)所以在理论性强一点的场合都直接说第二语言。但是在教学和教学法的层面,意义就重大了。比如我有一篇博文写到第一次在美国点早餐的窘境,如果是同样学习点餐的这样一课,放到ESL的环境里去教就大不一样了。以低水平成人课为例,班上可以分组,比如四人一个组,先通过(网络)阅读查好感兴趣的饭店和菜单,做好点餐的模拟练习,然后周末分头去实地应用。下周回来,小组内可以交流,谁点了什么碰到什么事,然后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交流,每个组选的哪家餐厅点了什么菜好吃不好吃为什么。这样,别的人别的组在等着听有效信息呢,如此一个以实际交际为背景的教学环节完成下来,学生的收获跟EFL环境里的教学对比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
到了中国,EFL,外语,所有的目的语的语境都不存在了。怎么办?再回头再看美国的研究,除了美国自身ESL的情况以外,其他一概没有(少量有的,多半也只是被注意到对比功能)。美国有20%左右的中小学生是英语学习者,怎么帮助他们,这才是课题,而且是从政府的经费、理论的研究直到教学的尝试、跟踪统计等各个环节一路配套下来的。美国大量的新移民给了这个国家足够的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他们从没有需要向外看到了现在习惯性地不往外看了。这一点很像地大物博的中国,地域和文化上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向外看的需求,等到了大清帝国时代,已经不会向外看了。所以跟美国直接学,并没有多少针对外语环境的研究可以借鉴。这样,我们一些积极介绍和推广国外英语教学方法的老师就变得非常难能可贵了,不但要对国外的成果有较深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遴选和介绍,又要了解中国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最难的是还要在这个科研和教学法的空白之处搭上一座桥,有效地完成在EFL环境里的移植。不要光以为中国的孩子或父母面对的学习资源匮乏,这些老师要是跟美国的同行比起来,能够调动的资源要可怜得多了。
(请下篇关注:《双语和双语教育》)
相关阅读(我的博客):
《第一次在美国点早餐我上演大片》
《美式早餐里的英语学问》
《西学东渐唯一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