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萧愚 于 2013-3-29 08:07 编辑
熟悉我文章的朋友对“表演性”这个词应该不陌生。
我用这个思路分析过珠心算,分析过七田真的一些东西。
比如,“珠心算:一种表演性的计算能力”。
在儿童教育中,表演性的能力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
比如珠心算的孩子,计算如飞,就像神童一样,
有些练过七田真的孩子也是,翻书如飞,然后还能告诉你书上的内容。
有些孩子靠记忆表演,还频频上电视,比如春晚就有孩子背百家姓。
在我的概念里,表演性的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短期的,难以持续的,表面神奇的能力。
与之相对的是真才实学,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初中孩子的作文。这篇作文幼稚、肤浅,就像小学生写的一样。
跟家长聊,家长说孩子的作文小学的时候非常优秀,经常得奖。
这个孩子的作文能力,就类似上面提到的“表演性”能力。
决定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是思维思想,知识积累,情怀情感,
如果从真才实学的角度,培养孩子的作文水平,首先提高的是这些根本的素质。
但是,有些家长不懂得这些,热衷于让孩子去参加某种作文培训,
这种培训,可以把孩子的作文雕琢的花枝招展,又是排比,又是对仗,又是好词佳句,诸如此类,
这种作文,在小学阶段,由于表现出语言、结构上的成熟,是能够被老师青睐的,
但是到了中学阶段,由于开始强调思想性,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作文就显得拙劣了。
尤其到了成人阶段,写作更忌讳废话连篇。
所以我看到小学生热衷写一些工整精巧,雕琢铺陈的作文就觉得担心,
我更希望孩子写得朴拙一些,没有那么多匠心。更希望看到孩子自己内生的思考与表达愿望。
后者这种能力,是可以延续的,是真才实学。前者这种能力,陷得越深越是负担。
在英语学习方面也有类似的现象。举个例子来说。
假设一个学前的孩子,每日可支配的学习时间是两小时,你用来做什么?
一般来说,幼儿的能力发展有六大领域,语言,社交与情感,世界认知,身体,创造性发展,数学等等。
有个家长,对其他方面基本不闻不问,一心就发展语言中的外语能力,每天两个小时全在这里。
然后孩子在这个方面,比其他孩子发展超前了一些,但这种超前,是值得嘉许的吗?
我看到这种情况,就像看到一个雕琢作文的小学生一样,
不仅不觉得孩子的教育有多成功,反而有一些担忧。
这种孩子,有时候还会被推为神童,家长也以培养了神童自居。
但实际上,这种孩子属于假的神童。
真正的神童不是这样的。
真神童与假神童的区别在于,真神童可以毫不费力达到高水平,
比如我在《当神童走向成年》那本书里介绍的西迪斯,
不到10岁可以毫不费力掌握七八种外语。11岁就在大学讲台讲高等数学了。
这些孩子,往往会推动着家长往前走,而不是家长使劲去拉他们。
假神童的特点是反过来,是家长用尽全部力气去推,去制造。
而且往往牺牲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在某个方面虽然取得了高能力,但牺牲也大。
假神童还有一个特点是能力的“表演性”。
小时候在某方面看起来比同龄人要强,但综合去看,长期去看,可能并非如此。
这其实并不奇怪,读过《当神童走向成年》那本书你会发现。
即便是真神童,距离成才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遑论人造的假神童?
由于许多新手父母具有神童情结,又缺乏足够的教育常识,很容易被一些“表演”所迷惑。
所以,类似话题我谈了七八年,今天仍然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