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妈网,我就是一个“异类”,因为我的真实身份是“姥爷”。在淘宝选购儿童用品时,淘宝老板的自动回复是:“欢迎爸爸妈妈们。”我问:“不欢迎爷爷奶奶?”老板说:“爷爷奶奶能淘宝的太少。”如果从这句话中还能感到一点恭维,在爸妈网注册,则实在感到有点迥:身份选项就三个:“爸爸、妈妈、孩子”。人家“挂羊头卖羊肉”原本无话可说,但深层一想,不就培养孩子吗?爷爷奶奶就不容置喙了?
这正是我与女儿女婿的问题。对我孙女的培养,我女儿的说法,美其名曰“顺其自然”,但在我看来则是放弃父母的责任。问题在于,他们有一大堆扯不清的理由:“他们(我孙女)的时代将不再是一个高竞争的时代,将更加符合人性”,“只要她快乐成长就好”,甚至衍生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搞得我要对我孙女做英语启蒙教育就象是在侵犯我孙女的“人权”!不要误会我们是在国外,或我女儿女婿有一方是“海归”,我们祖孙8代迄今还没那荣幸与那种身份有一点瓜葛,我们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内地。这正是我不能接受我女儿说道的原因。但这能扯得清么?于是我为孙女选购英语启蒙教材、点读笔等都象是在搞地下活动,她姥姥说“你还是跟女儿商量一下!”我告诉她:“打住!你一说就完蛋。”我得搞成“既成事实”。
更深一层的郁闷还在于,我搞不清的是,究竟真是我的观念落伍,还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女儿降生时,国家也恢复了高考,女儿最可爱的童稚时代,我却在“为四化建设努力学习”,于是与女儿的情感联系,缺了四年。话说回来,就没缺这一环,又能怎样?以今天的眼光,富士康曾被称为“血汗工厂”,我们那时全国的工厂,哪家不比富士康要血汗多少倍?我接受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进入工厂,工资数额这阿拉伯数字小于我的年龄数字:“15”元,加1.5元的“粮贴”,共16.5元,领了三个月,因为国营企业的工人比我们多一元,改为17.5元。之后每年加2元至“出师”。到结婚时,工资数字终于追平了年龄的数字:28.5。大学毕业,工资也不过4、5拾元。那时的大米0.14元/斤,上海手表120元一只。回头看,这是人过的日子吗?既然不是人过的日子,对女儿的教育能人性化?所以,我那时是,首先反复讲明道理,讲了不听,就“黄荆条子出好人”,“家法伺候”,完全没有情感诱导。我知道,对这苦难的一页,理性上,女儿因为“社会就如此”“爸爸也是为我好”,对爸爸难有太多责难,但心灵深处,却有深深的阴影。她今天对我孙女在我看来过度的呵护,是出于世道正急剧变革,福利时代将开始,世界将更文明,因而我们所熟知的关于“竞争”的观念已过时,还是出于儿时经历所留下的阴影?如果是后者,岂不是这时代的悲剧将以另外一种形式祸延隔代?
我们都爱我孙女,但什么才是我孙女的最大利益?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