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3-4-5 18:15 编辑
最近给儿子读了绘本《公主的月亮》,感触良多。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但作为成年人,我们很少去考虑孩子心中的那个月亮。我们总认为孩子是幼小的、脆弱的,孩子的大脑就是一块白板,需要我们去把成人世界的东西统统塞到里面去,让他们变得“成熟”。而孩子的心灵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自己所独有的情感、观念和逻辑,我们是不屑于去关心的。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往往会被认为是“任性”、“自私”、“贪婪”、“幼稚”,这些都源自天性中恶的部分,是需要人为加以改造的东西,而这些想法背后的真实动机,却被父母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们总把“成长”看作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在孩子们的前面,高悬着一个所谓的“终极目标”,整个童年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在做准备。“不成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就需要灌输,每个孩子都在按照父母的意志被塑造着。升学、就业、出国等等“理想”,甚至在孩子刚刚降生时,就已经被提前“规划”好了。孩子还在牙牙学语之时,就被迫在父母的带领下,开发各种兴趣和技能,每天过得比大人们还要累。孩子们的“早熟”,已经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精神上的。如今的孩子,说着大人的话,做着大人的事,越来越像一个个的“小大人”。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而我们又把这些压力传导给了孩子。孩子们从小开始,就要学会为“竞争”而努力奋斗。哪些有利于保持竞争优势,哪些就成为学习的热门,哪些就成为父母和孩子首选的才艺。学英语、学钢琴、学奥数……我们的孩子,有着相同的理想,有着相同的才能,有着相同的趣味。儿童教育,也像工业社会中的现代化流水线一样,正塑造着一个个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孩子,他们像一颗颗螺丝钉一样,被一批批装配到不停运转的巨大而冰冷的社会机器之上。每一个被复制出来的孩子,最后又都成为流水线上的一部分。他们那些看似“高远”的理想,其实只是谋生,而不是生活。
孩子永远是自己的主人,我们永远是孩子的仆人。我们不应把孩子的心灵单纯看作一张白纸,当作消极的、被动的、匮乏的存在物,我们应该相信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天赋和潜能,是一个不断绽放自己的“精神胚胎”,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我们要尽可能让它“自然”地生长,不要越俎代庖去粗暴地干涉孩子,避免用成人的权威去压制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把每一项实践活动都看作孩子的“自我需要”和“自我完善”,就能让孩子真正享受童年的快乐和自由,这对于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动态”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规律和目标,而每一个阶段都有无可代替的价值,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就把学习和孩子的身心需要结合起来,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去丰富和提高自己,童年就不会沦为单纯的手段、工具,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目的,孩子就不会被超越自身能力的“拔苗助长”式的学习方式所苦恼,而是真正陶醉于其中,享受到无穷的快乐和满足。我们必须把童年还给孩子。孩子的今天不是为了服务于将来才有意义,现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不要用某些外在的、抽象的、固定的标准去了解孩子,不能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生硬地比较,不要人为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以千篇一律的模式去教育孩子。我们应该用内在的、具体的、变化的视角去了解孩子,从孩子的兴趣、特点和条件出发去培养孩子,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物以稀为贵,人因为独特而有价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孩子是一个积极创造的生命体。不要以为培养孩子仅仅是让孩子去“适应”环境,其实适应很多时候并不是消极的。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主动去“控制”环境与外部条件,就是一种主动的适应。人不仅创造着自己,也在创造着环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告诉我们,孩子的创新力是最旺盛的。毛泽东也说,孩子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终归是他们的。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我们过去尊老,现在我们更应该重幼。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月亮,不是父母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