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有网友推荐浙大教授郑强关于儿童教育的访谈文章《郑强: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却被“搞死”在起跑线上》。名校教授,一言千钧,所以专门上网搜到这篇文章。
一看之下,才发现,难怪郑教授有“愤青教授”大名,张口就来,不过脑子,而且语不惊人始不休!
文中,郑教授以“中国人拿不到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说事,提出的论点,是中国人小时“没玩够”。论据一是“在国外,男孩从小自由尽情地玩”,二是“多去看看《动物世界》” 。郑教授大概不仅这样标榜,而且也这样践行,所以儿子被三所小学劝退,郑教授也没觉得是什么问题。呜呼,不仅头脑如此简单,竟也如此敢言!
且不说郑教授笼而统之的“在国外,男孩从小自由尽情地玩”是否事实,就算如此,这与“拿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不需任何论证,就是因果关系?至少,最近犯事的李公子,那可以说是真正“从小自由尽情地玩”,但似乎完全看不到自动地就导致“拿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的前景,甚而有点相反。因此,如果全国父母就此放手让孩子们尽情玩,怎么确保必然导致“拿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的方向而不是李公子的方向呢?
其次,郑教授所说动物世界,那倒确实是“男孩从小自由尽情地玩”,但它们的一跑一跳,一扑一腾,无不在增加他们的生存技能,也就是,它们尽情的玩,必然导致它们的竞争优势,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玩”也导致这个获得这能力、这优势?
研究自然科学很优秀的郑教授,以其自然科学直来直去的思维来理解今天国情下的儿童教育,理解“国外”与“动物世界”,难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还认为自己的观察与其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优秀,祸己害人也就难免。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是否应该对孩子早教呢?
问题,大概没人会否认,中国教育下成长的青年,相对缺乏创造性。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的教育设计,贯穿的,就是不需要创造性。从根本上说,规范全国人民思想行为的根本大法宪法,其宗旨、准则,世界上90%的国家,是“人民福祉”,而我们是“主义”。在“人民福祉”这个前提下,谁都可以任意发挥,但“主义”却只有几个真传弟子能注解诠释,其它人的任务则是“与***保持高度一致”。贯穿下来,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事业接班人”——沿着前辈的足迹走就行,红领巾戴在脖子上听话就是好学生,能容你胡思乱想创新?包括语文、政治在内,凡事都有标准答案,学生的任务只是背。学生在社会的耳濡目染,舆论不是监督政府维持社会公正,而是变成捍卫主义的“阵地”,因此舆论工具不是“机关报”就是“喉舌”,一切以新闻联播为准,绝无“杂音”。所以,以这样的目的所作的教育设计,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本就是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容你创新,这样的背景下成长的人,创新?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社会科学范围的事,无涉自然科学,试问,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听话”、“背”就乖,就受表扬鼓励并在同学竞争中获得优势,这样形成的思维定式,一到自然科学领域,立刻应懂得怀疑、批判、否定、创新?
至于是否应该对孩子早教,前面我们谈及动物世界,其实已涉及事情的本质:“玩能否增进生存技能获得竞争优势”,早教当然是为“增进生存技能获得竞争优势”,“玩”符合孩子天性,能很好结合吗?能结合好,为什么不早教?我想郑教授所说“国外”,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成功吧。在我们今天的条件下能结合好吗?当然能。特别是外语,早教不仅应该而且必须。这是另一个话题,有兴趣的话下次再聊。
最后建议各位爸妈,不要一看名校教授,就放弃自己的思考,这样教育你们的孩子,很难想象将来怎样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