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使用道具
qiu

2011-04-30

[家庭辅教] 尺码相同跟我来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1 10:48 编辑

    1《为成长记录》
    这些天,总有一种倾诉的冲动。
    其实我来这里,不光是为了学习先进的育儿理念,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和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的母亲的一种自我成长的需要。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这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时光匆匆,何其速也!
    我的孩子,我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说实话,没有期望是绝对不可能的。确实,我有过很大的希望。因为我自身的性格决定了我绝对不可能没有期望,我自己就是渴望优秀的人。
    和孩子相处已历十年。十年啊,十年中发生了那么多的琐琐碎碎!十年,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十年,孩子从稚嫩走向理性……回顾和孩子相伴的十年,我作为母亲,总是遗憾多多,“还可以做得更好”,是我心头的叹息。
    有时候,我的脑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念头,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会这样对待孩子,如果可以再拥有一个孩子,相信他或她会比现在的他更幸福。然而,生命是不可逆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重来,只能是如果。
    然而,聊以自慰的是,这样的一个我,这样的一个母亲,却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为孩子记录成长日记。
    记录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使我时时观照,时时反思;记录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使回忆不再空白,使童年不再永逝。
    记录,使浮躁的我变为沉静;记录,使功利的我变为淡然。最最重要的是,记录,使我确认,我应该去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我适应孩子,跟着他的节奏,幸福快乐自然流淌,反之,时时处处要孩子来适应我,牵强、别扭、压抑、充斥内心。
    记录中,我的育儿观慢慢清晰,不指望他多少优秀,不指望长大有多少作为,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而又神采飞扬,用龙应台的话说,让他成为像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所以,首先,我深刻地认识到,育儿,首先就是立人。人都做不好,成功、幸福就是空中楼阁。如何立人?不做空洞的说教。因为,价值观、人生观不是靠说教就能形成的。“孩子究竟能学到多少我们希望他们知道的东西,取决于他们内心对我们教导的情感的反应。价值观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爱戴、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他们,孩子们吸收了他们的价值观,并且成为孩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作者吉诺特语。
    所以,我要言传身教。
    其次,我希望他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力的范畴很大,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这方面,不仅仅是言传身教就能达成,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科学的理作为引领。对于孩子,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我坚定地认为,智慧成就智慧。
    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剖析表象后面的孩子的实质,我已经做了将近10年。“十年磨一剑”,“十年辛苦非寻常”!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个人的视野是狭隘的。“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分享育儿的经验,理念在交流中提升,思想在碰撞中明晰。
    于是开始发帖,希望和尺码相同之人共进!
    录诗抒怀:
    身为母亲责无贷,
    时时处处细用心。
    十年辛苦不寻常,
    字字看来皆是真。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3 贝壳 +6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为尺码相近,也为鼓励继续倾诉!
申申MAMA + 20
Jean + 20 呵呵,说出了我的心声:)
5271 查看 45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巍巍

    2011-4-30 03:29:1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4-30 03:30 编辑

    嘿嘿,欢迎!
    在安妮鲜花,看见楼主已经写到3了哦。
    那就,在这,继续倾诉的冲动?
  • zhuer320

    2011-4-30 08:12:36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zhuer320

    2011-4-30 08:15:36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qiu

    楼主 2011-4-30 08:54:4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1 10:49 编辑

        2《笑看小苗成大树》
        我对孩子,常有一比,不是鲜花,而是小苗。孩子长大成人,就是小苗长成大树。
        如果不是遭遇天灾人祸,自然赋予小树生命,小树自会成长。不过就是长得快一点,长得慢一点;长成这样的树,长成那样的树的区别。
        既是成长,必定缓慢。然而,我们这些已经由苗成树的大人们啊,常常急不可耐,常常忘却自己是如何慢慢长大的,我们期盼他们一夜之间长成大树。
        我们还常常忽略自家小树的独特之美,而艳羡别的大树的丰茂。殊不知,小树各种各样,这是垂柳,这是苍松,那是碧梧……树与树之间其实是毫无可比性的。
        拔苗助长、得陇望蜀,对于孩子的成长只能是伤害。世上万物的成长,只有符合自然的规律,才为美。
        阳光雨露,确实是小树的必须。然而,阳光多了,小树会晒死;雨露多了,小树会烂死;施加的肥料太多了,它则会苗而不秀了……
        所以,我们不必操心太多,我们只需静静观看小苗,他渴了,给点水;他萎靡了,给点营养;他有虫了,给捉一捉……适时适度,提供所需。
        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小树,知道它的所需,陪着它成长,看着他按着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Jean + 20 比喻很贴切啊~~
  • woaiaoao

    2011-4-30 08:57:43 使用道具

    楼主的文笔不错呢。
  • qiu

    楼主 2011-4-30 15:45: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1 10:49 编辑

        3《从孩子的学习谈起》
        我的孩子,最最让我忧虑的是他的学习。
        儿子已经十岁,就读三年级。他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孩子,爱玩、好动,天真烂漫、自由无拘。然而,他却常常在学习的领域受挫。
        回顾他的就学之旅,幼儿园,玩耍了三年,因为我基本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小学一年级,他在学习上明显滞后,尤其表现为语文领域的劣势:字不认识、写不出,文章不会读,难以理解……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要我去辅导之后才能解决。那时候我记得对他讲得最多的那句话就是“你上课不会听得牢一点吗?”可是每一天回来,他还是老样子。我当时对他失望透顶,孩子没少受我的指责、训斥。
        然而,这些都于事无补。现在想想,我的这种愚蠢的做法,非但无济于事,还会导致后遗症呀。果然,渐渐的,我发现儿子对学习变得麻木,敷衍了事,甚至完全丧失了兴趣。每次做作业都要催逼,每次上学都要哭泣。哎,好不烦闷人也!
        后来,我终于慢慢悟出,不是我的孩子滞后,是别的孩子超前。现在的中国家长信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一个个都超前教育:字,入学前认识了几百;数学,已经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甚而至于,百以内的口算也不在话下。
        然而,学校的教育却不正视个体的差异,却不奉行因材施教。作业考试一刀切,一切唯分数是从,一切以成绩论英雄,成则英雄败则贼。成绩差的孩子,在学校里似乎就是一无是处了。
        他以一张白纸似的基础进入学校,可想而知,学习对他是多么高深,然而,我非但没有理解他给以帮助,反而当了老师的帮凶,于言谈举止中不自觉地流露了对他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能力的否定。
        当时我看他常常为作业伤神。分析了一下老师布置的作业,难怪孩子爱它不容易。开学没几天,发回来的是一到八单元的为生字扩出来的词语,孩子每天的组词作业,就在那边抄写老师印发的词语。
        还有呢,考试不断。因此,小小年纪,孩子就练就了高超的应试本领。有一次开家长会,一个家长问及一次单元测试他家孩子的分数,老师答:98分。继而,家长问名次,我吓了一跳:98居然排到了20多名!后来很多家长问分数,居然八九不离十,都是这样的高分,天哪!这是需要怎样的磨工才能达成啊。活泼好动的孩子为这个分数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最可悲的是到了期末,那真的是地毯式的复习,地毯式的解题训练。为了考试得高分,老师一处都不放过,处处都加以夯实。孩子每天在学校的事情,就是考试、订正、再考试、再订正……回来时小手乌黑一片。早上刨得长长尖尖的一大把铅笔,到了晚上都是又粗又短,哎!
        我每天都会让孩子带一两本小人书去学校,但是每一天回来呢,孩子都说没时间看。学校倒也安排了阅读时间,但是,这是作业完成的人的专利。学习滞后的呢,也就仍然把时间耗费在作业上了。其实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恶性循环啊。但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是不会意识到这点的。
        我知晓了孩子的学习状况,明察了学校奉行的教育方针,知道这样下去只能葬送了孩子学习的前程。所以,在无数次的剖析反思后,我打算从源头开始抓,那就是少做题,看点书。
        但是,我悲哀地发现,没有老师的提倡和学校共读的推进,只有我一个人在那儿独立支撑,效果真的很不理想。
        作业还是那么的多,还是那么的无聊,孩子还是那么的被动,那么的不景气,最终我下定决心,费尽心机为孩子换了一所学校,找到了尺码相同的人,孩子学习的天空从此改变了颜色。孩子不再讨厌学习,学校也不再是他的黯然神伤之地。我也终于放下了惴惴不安了两年的心,淡定而欣然和他一起成长。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申申MAMA + 10 真好
  • glgmm

    2011-4-30 15:53:41 使用道具

    楼主能介绍下新换的学校吗? 我女儿现在8岁半,也三年级,感觉学校里面好应试啊。无奈。
  • qiu

    楼主 2011-5-1 09:28:2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1 10:50 编辑

        4《再告尺码相同者》
        在此建楼以来,已发表文章三篇。感谢跟上来的尺码相同者,你们的关注就是我更新的动力。我会不断奉献我的所思所感所得,不负你们的期待。
        上面的三篇文字,是我对十年育儿历程的总结和思考,里面包含着我慢慢沉淀形成的育儿观,那就是“立人”与“培养能力”的观点。说得简单一点,其实就是让孩子成长为“德能兼备”的人。
        另外,这三篇文字中,还有我对当今教育的忧思,以及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明晰什么事才是真正为孩子人生带来福泽的事,从而去伪存真,不为外力干扰,不迎合大众口味,一切以孩子为本,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定地走下去。即便孤独,即便落寞,孩子的所需所乐所成,便是我们走下去的理由。
        我认为这三篇文字,我不发不可。借此,你们可以看到我所建此楼的总貌和初衷。
        接下去,我会选择我为儿子记录的“成长日记”中的经典文章,那些为我带来思考、警醒、经验教训的文章发上来。这些文章也许对于你会有借鉴的价值。我把这些归在《回忆太早》的集子里。
        生命生生不息,儿子仍然在长大,所以,我仍然关注,仍然为之记录,继续笑看他的成长。我把这些文章归在《记录当下》的集子里。
        另外我还会记录一些生活的感悟,这些文字纯粹就是自娱自乐,与育儿无关,我把它们收录在《只关风月》的集子里。
        一为过去,一为当下,所以时间上难免会有错杂,内容上也难免会脱节孤立,恳请列位原谅。
  • 霹雳火

    2011-5-1 09:47:17 使用道具

    楼主写得真好,文笔也是相当的不错,很多教育问题也确是令人深思的。
    期待后续!
  • qiu

    楼主 2011-5-1 10:53:5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1 10:56 编辑

        5《记录当下》之一
                     ——《妈妈,我今天真倒霉》
        傍晚,我已经在书桌边坐定看书了,在外面玩耍的儿子上来做作业了。
        “今天真倒霉,要写很多词语。”他边抱怨边从书包里拿作业本。
        我见他拿过一个“笔记本”,打开,递给我。我一看,上面都是一个个红色的圆圈,原来这是一个学校里使用的听写本,画着圈的,都是每次听写时错掉的词语。
        “妈妈。我错掉了超多。明天要期中考试了,老师让我们每个以前错掉过的词语再听写一次,如果还错了呢,就再订正一次。我倒霉了,我错掉的太多了。”一口气说了原委,然后一脸郁闷地看着我。
        我刚想借机训他几句,以此引起他对听写的重视,继而能养成每天在家听写的习惯。但是,转念一想,他此时已经烦闷至极,我再这样说他然后要求他每天听写,岂不是雪上加霜?甚而至于呢,这样还会导致他对听写的更加反感,我还是注意方法,最好能以我的睿智,增加点情趣,让他苦中寻乐,从而能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当前他认为倒霉的作业。
        我想到,茹(儿子的语文老师)是最最理解孩子的老师。今天让孩子把以前所有错掉过的词语巩固一下,也是迫不得已,也是形势所逼。
        我不由得想起她呵护学习滞后孩子的举措:平时错得少的孩子,错掉的词语,茹反而会让他们多写几次,而像我儿子这样错得多的孩子呢,却只要求他们把错掉的那些词语抄写一次最多两次就足够了。为此,儿子回来常常跟我津津乐道:“妈妈,我好呗啊,错得多,抄得少。”茹,真是高明而宽容的老师。今天我正好可以运用茹的这个策略,来调节孩子消极的情绪。
        于是我就顺势答道:“哦,你今天确实倒霉啊!要抄那么多的词语。我想,全班你抄写的词语最多了吧!”
        “哦,妈妈,不是的!”儿子急切地提醒我,“那些错得少的同学,比我抄写次数还要多呢!”
        “哦,是啊,我搞错了,你们茹老师让错得多的人抄得少,错得少的人抄得多呢!”我特意向他强调了这点。儿子似乎高兴了很多。于是,我报词语,他开始听写。
        写啊写,写啊写,已经写了有些时候了,但是错掉的词语实在太多了,遥遥无期之感啊。儿子不时停下来问我:“妈妈,还有多少啊?”看来,他又开始苦闷而彷徨了。
        于是我就又使一招,使用我平时惯用的幽默“伎俩”,我对他说:“接下来的词语,我用土话给你报了。我先报一个,你听着!”于是,我夸张地用土话报了一个“姿势”,儿子一听,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一边写,一边说:“妈妈,你再用土话报,哈哈,太好笑了!”
        于是,我就一个一个用土话报了下去,儿子呢,喜笑颜开地写了下去,一直到他写好为止。
        末了,他收拾本子,我说:“今天写的词语有点多吧?”
        “嗯。”儿子点点头。
        “如果平时能坚持每天听写一点,那么你就不会错这么多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平时懒惰,现在辛苦;平时勤快,现在轻松!”   
        现在想想,我这话可能也是画蛇添足。哈哈,原来我也并不能免俗。
  • Zada

    2011-5-1 12:00:4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Zada 于 2011-5-1 12:07 编辑

    我先静静想下自己的尺码,O(∩_∩)O~
    谢谢qiu老师,文笔不错,赞!
  • qiu

    楼主 2011-5-1 13:01:1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1 13:06 编辑

        6《记录当下》之二
                      ——《鸟不是用来射击的》
        2011年4月23日  周三  晴好
        听写的时候,每当儿子一时想不起哪个词语,就会抬头看天,陷入思索。忽然,儿子发现,从远处飞来一只黑色的小鸟,停驻在对面人家的屋顶上。
        “妈妈,一只鸟!”儿子立刻停下手中的作业,迅捷地从身后的床上拿过一支枪,瞄准小鸟作射击状……
        我一把抓住他的枪,温柔而坚定地说:“鸟不是用来打的。要射击,请瞄准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
        于是我轻轻拿掉了他的枪。
        我们继续听写。
  • heiheidd

    2011-5-1 14:23:23 使用道具

    学习是我们最难的事
  • heiheidd

    2011-5-1 14:24:47 使用道具

    题不会做,不是要多做题吗
  • 伊品人

    2011-5-1 14:29:13 使用道具

    楼主文笔真好。刚看标题以为衣服之类。不过发在小学版,就进来一看。真好。继续观注
  • qiu

    楼主 2011-5-1 15:25:1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1 15:26 编辑

        7《只关风月》之一
                    ——《绿荫冉冉,繁花似锦》
        2011年5月1日  周日  多云
        时令已是初夏了吧!窗外透入阵阵清风,风中裹挟着花草的清香。我知道那是桂花的香,那是含笑的香,那更是蔷薇的香……
        家中小院,此时已是生意盎然!
        石榴繁茂至极,简直就是独木成林。柔枝嫩叶上密密匝匝的花蕾啊,虽未绽放,红意尽显。儿子说,它们像樱桃。
        蔷薇爬满高墙,繁花似锦。由于它们,吹入庭院的风儿成了蔷薇香风。那种清香,只有闻到过的人,才能深刻领会“沁人心脾”这个词儿的美好。
        绿荫冉冉、繁花似锦的小院啊……
  • milkrabbit

    2011-5-1 21:15:55 使用道具

    我感觉新学校应该也不是普通的学校吧,应该也算是好学校,只是实行的是快乐教育的方针吧!
  • qiu

    楼主 2011-5-1 21:33:54 使用道具

    回复 milkrabbit 的帖子

    应该说,你说得基本正确。
  • qiu

    楼主 2011-5-1 21:36:3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1 21:39 编辑

        8《记录当下》之三
                   ——《考试的真正意义》
        2011年4月28日  周三  晴好
        晚上回来,我上了楼。看见小床上摊放着儿子语文和数学的期中试卷。我看了一下成绩,语文89.5分,数学89.5+5分。
        数学试卷他已经做了订正,但是有几道题目仍然是错误的。显然他没有搞懂。这一直是他学习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只满足于知其然即可,从不深入思考其所以然,此乃学习的大忌啊!
        我想借此机会再次进行引导。
        儿子终于上来了,见到我就跟我嚷:“妈妈,我期中考试考得非常差。”
        “哦。你觉得很差是吧?可是,妈妈认为分数并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考试,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接下去你看看哪些题目是你还不会做的。”
        “我都订正好了。妈妈,我都会做了。”儿子立马回应。
        “是吗?但是妈妈却看见你有些题目订正了也还是错的呢!我想你肯定还没有真正搞懂。”我认真地说。
        儿子就坐了下来,开始重新审视试卷。
        于是,我指出了一道题目:
          2007年一年有几天(  )?
        儿子原本的答案是367天,订正后的答案是366天。显然还没有搞懂。
        于是我继续追问:“2007年为何是366天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反正就是366天,老师说的。”儿子答。
        “哎,你啊,老师这道题目告诉你了是几天,另外的题目不告诉你,你还是不知道啊。所以,你应该知道方法。”
        儿子不语。
        于是,我继续引导,孩子终于搞懂了平年和闰年的判别方法。
        最后我告诉儿子:“考试,我并不在意你得了几分,更重要的是,你应该通过考试知道自己那些知识还没有掌握,然后加以弥补。这才是考试的意义。”
        儿子若有所悟。
  • qiu

    楼主 2011-5-1 21:41:09 使用道具

    回复 qiu 的帖子

    好啊,那我们一起前行!
  • qiu

    楼主 2011-5-2 17:44:2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2 17:46 编辑

        9《记录当下》之四
                    ——《水晶宝宝》
        2011年5月1日  周日  晴好
        清晨,儿子问着母亲:“外婆,给我一个大一点的脸盆。”
        “你又做什么用啊?”母亲开始唠叨,“每次,你都把一些脏东西养在脸盆里……”
        我连忙止住母亲。我知道,脸盆算得了什么呢?脏了可以洗呀。孩子的兴致那可是转瞬即逝的呢!
        于是,我帮着儿子拿了一个脸盆。
        原来他想把水晶宝宝从矿泉水瓶子里移到大大的脸盆里,大概是希望水晶宝宝长得更大吧。
        拿到了脸盆,儿子兴高采烈地上楼去给水晶宝宝换新房了。
        后来我上楼了,见他蹲在阳台上,兴味盎然地看着已经涨得很大了的水晶宝宝。
        “妈妈,你看,这个水晶宝宝最大。”他从水里捞起来一个苹果状的水晶宝宝,纯黄、透亮、晶莹,还滴着水。我摸了一下,光滑、细腻,像少女光洁的肌肤。
        “妈妈,这个是蜘蛛,这个是螃蟹,这个是蛇一样的……”儿子喋喋不休,一个一个捞起来给我们,阳光照着他的笑脸,异常兴奋。
        后来喻蕾(一个小女孩,比儿子小一岁,他的玩伴之一)在隔壁阳台上出现了,他就跟她介绍这些水晶了。我也就走开了。
        中午,他问我:“妈妈,我日记写什么呢?”
        “你自己安排吧。”儿子一时没有回应,我就点拨了一下,“你不是可以写水晶宝宝吗?”
        “哦。”儿子喜滋滋地开始写了。
        写完了,我拿来一看,不错的文章啊。
        我庆幸,如果我也像母亲一样阻止孩子的举动,那么,这样的文章哪会诞生呢?
        附儿子作文——《水晶宝宝》:
        水晶宝宝
        我有一脸盆水晶宝宝。
        有圆的,有方的,还有像蛇的水晶宝宝。
        今天早上,我一起来,就跑到阳台看我的水晶宝宝。
        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晶宝宝一闪一闪的,真耀眼!
        过了一会儿,喻蕾出现在她的阳台上,她对我说:“你现在水晶宝宝有多大了。”
        我说:“很大了,最大的是这一颗,它还是黄色的呢。”
        喻蕾又说:“我以前还有更大的呢。”
        我又看了看水晶宝宝,其中发现有一颗不平常的,我把它拿了起来,看了看,很像一个香蕉。
        我把它当为了稀有版,放在高级水晶宝宝里。
        过了一会儿,哥哥来了,我和他玩起水晶宝宝来。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巍巍 + 10 大人孩子都写的很好
    Jean + 10 :)
  • LIUCAOHAN

    2011-5-3 09:53:41 使用道具

    楼主的文笔很好呢!差点搞错题目的意思了,还好还好,没有错过!
  • qiu

    楼主 2011-5-3 12:03:3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3 12:04 编辑

        10《记录当下》之五
                    ——《妈妈,我叫你,你怎么不应》
        2011年5月2日  周一  晴
        夜色四合之时,从楼下的厨房飘出饭菜的香味。大概开饭了,我想着。
    正在这时,耳边传来儿子的呼喊:
        “qiuweijun,qiuweijun,快点下来吃饭。”
        我不应。
        “qiuweijun!qiuweijun!qiuweijun!”儿子一声重比一声地叫着,大有我不应就不肯罢休之意。
        我还是不予理睬。
        “weijun!”传来母亲的呼唤。
        “哦!”我立马响亮地回应,“我知道了。”
        于是我就下楼了。
        儿子此时已经坐在了餐桌边,见到我就问:“妈妈,刚才我叫你你怎么不应?外婆叫你你怎么应了呢?”
        “你说呢?”我反问他。
        他吐了吐舌头,不语。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Jean + 10 呵呵,这个办法好
  • qiu

    楼主 2011-5-3 18:54:0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3 18:54 编辑

        11《记录当下》之六
                      ——《淡然应对》
        2011年5月2日  周一  阴雨
        儿子最近显然迷上了贴贴纸。
        他将贴纸贴在手上、腿上、背上、肚皮上……昨晚我看见他身上到处都是这样的图案,有的是龙,有的是鸟,有的甚至分辨不清到底是何物。这些东西色彩黯淡,图案拙劣,可是不明白孩子为何如此痴迷,大概是觉得这样很酷吧!
        今晚临睡前,儿子兴味盎然地问我:“妈妈,你看我身上贴的图案,好看吧?”
        “你觉得很好看是吧?”我瞄了这些图案一眼,淡淡地问。
        “你觉得我像黑帮老大吗?妈妈。”
        “哦?”我不置可否,只是莞尔一笑。
        我想起了夏山学校的尼尔,如何处理此类事情。
        孩子绝大部分顽皮不驯的行为,都是因为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当珠绮(尼尔的女儿)一岁多一点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她对我的眼镜非常感兴趣,经常从我的鼻梁上把眼镜抓过去看个究竟。我不出声,也没有在言辞之间表现出不高兴,她很快就对我的眼镜失去了兴趣,而且从那以后就再没碰过它。假如我那时很严厉地说不准动,或者更糟地打了她的小手,毫无疑问,她对我的眼镜的兴趣会继续下去,同时也可能对我产生害怕和反抗的心理。
        除非孩子智力不足,否则他会很快发现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假如没有紧张或愤怒的声音叫他该做这个或不准做那个,他处理一切时都会心中有数。
        所以,对儿子的这个行为,我也打算淡然处之,相信迷恋不久就会过去。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Jean + 20 好妈妈啊,学以致用了:)
  • mini客串

    2011-5-4 12:45:43 使用道具

    向qiu老师学习来了。
  • alinasmama

    2011-5-4 13:01:16 使用道具

    睿智的妈妈,学习真是急不来得,要象大禹治水一样的疏导才行!
  • 曾经

    2011-5-4 16:01:54 使用道具

    关于第十,各家有各家的教法。孩子这样,倒是好玩呢。
  • 千眠

    2011-5-4 17:02:30 使用道具

    嗯,确实是各家有各家的教法,我家女儿也是10岁,4年级,我们家明显要粗线条得多,妈妈神经比较大条,很少很细致的教课内知识,或者根本不教她课内知识。
  • qiu

    楼主 2011-5-4 19:15:1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 于 2011-5-4 19:16 编辑

        12《记录当下》之七
                     ——《飞蛾》
        2011年4月26日  周二  晴好
        临睡前,我们开始听英语。忽然儿子叫了起来:“妈妈,虫子!虫子!”
        看他平时顽劣异常,虫子却是向来害怕的东西。
        我随着他的指点望去,原来是一只飞蛾,枯蝶般憔悴。
        我顺手拿过一本《读者》杂志,轻轻拂拭,希望送它出门。然而它更加惊慌失措了,茫然翻飞,牵引着我和儿子的视线。
        终于,它停在了床上,我放下杂志,拢起双手,慢慢靠近,终于它被我拢在了环形的手心。它竟然非常安静,不扑腾,不挣挫,于是我轻轻把它放到了窗外。
        我正想拉上纱窗,它居然又翻身飞了进来。儿子立马又叫起来,“妈妈。妈妈……”
        我笑着对儿子说:“看来,它想住在我家了。那就随它吧。”
        于是我们继续读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