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昨天晚上看HBO神剧《火线重案组》第1季的最后一集,最后有个对话里的一句话,让人深思
专案组队长对一个背叛了专案组的队员(给警长打小报告)说:“终有一天,你要做出选择,是选择你自己,还是选择工作”
看后,我大发感慨,中国人有多少人在选择自己

接着又想到了家里COCO的英语学习,头绪有点乱,干脆从头想起,我为什么要让她学习英语,希望她通过学习英语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我自己属于典型聋哑英语,高考一过基本上还给老师,吃老本在大一过了四级,阅读资料主要靠查词典。

不同的语言都是工具,不存在好坏高低之分,而语言背后的思维、文化却是千差万别。有一句关于英语的话我记得很深,“母语水平是学习外语的上限”,这句话反过来我就这样想:“通过提高英语水平,可以提高母语水平上限”。

那我假设,一个人通过学习英语,真正去了解西方的思维、行为、文化,同时深刻认识中国的思维、行为、文化,是不是就能更好的认识自已、社会和世界,进一步调整和修炼自身。比如:了解美国高考与中国高考的差异,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差异,就能够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方向,确定自己的努力点。

英语思维绝不仅仅是学学英语、和外国人交谈、过过洋节、参加SAT等,教育也只是社会的一个小侧面。

写得有点凌乱,综上:我觉得儿童英语学习,应该以让他们真正了解西方思维、行为方式、文化,了解他们的社会为目标。

欢迎来砖!!!


教育观点
2356 查看 28 收藏帖子 (5)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cherrymama

    2013-4-22 12:49:17 使用道具

    经常看帖的人飘过。学习了!!!从此以后要更加注意母语培养了。重要的是思想,然后是知识。
  • high5

    2013-4-22 13:18:01 使用道具

    “一个人通过学习英语,真正去了解西方的思维、行为、文化,同时深刻认识中国的思维、行为、文化,是不是就能更好的认识自已、社会和世界,进一步调整和修炼自身。”
    赞同这个说法
  • 皓月妈

    2013-4-24 08:22:44 使用道具

    咱们想一处去了,我们是从学英语变成了学美国思想


    皓月妈于2013-4-24 08:23补充以下内容:
    不过我看闺女很自然地就接受了西方思想,不象我们大人思想会受到激烈碰撞
  • 我就是lalala

    2013-4-24 08:35:04 使用道具

    语言一直都和文化分不开的,我是想让孩子通过学习外语和文化,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 prettyhorse007

    2013-4-24 08:54:02 使用道具

    我最近正有这样的疑惑,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呢?突然 有点迷失了方向。而且我怎么教也无法把孩子教到拿英文当母语的水平,顿生困惑!
  • ponderxdq

    2013-4-24 08:54:03 使用道具

    不学英语是不行的,假如在国内混,觉得还是学国外的科技知识。
  • wuyaneba

    2013-8-5 03:08:40 使用道具

    同是《火线重案组》迷的向楼主致敬。虽然觉得从这个情节跳到孩子学习的目的跨度有点大。

    如果是向孩子解答学习英语的目的,小一点的时候,告诉他英语是把钥匙,可以打开一个宝库,里面有各种好看好玩的东西。
    如果大一点,告诉他,英语是一座桥梁,可以通向他理想的彼岸。

    母语水平是学习外语的上限-----这句话我来理解的话,实际上是思维和感知的水平决定了语言的程度。思维简单,无法掌握复杂、抽象感念的人,或者知觉粗线条,无法体会细微差异的人,也无法应用适应于这些特定场合的语言。多学外语而不提高思维的感知的水平,对母语也不会有帮助。语言的发展背后的推动力肯定是思想的发展,以及对各种情况细微差别体会越来越敏锐。不得不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类似但有区别的形象。比如,英语里表达叫喊的词除了shout外,还有 yell scream squeak yelp howl squeal screech等词,这些词都带有一定的色彩和特征的描述,对这些特点或色彩不敏感,或者无法区分,也就没有办法应用这些词,这些词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僵尸”词汇,听到或看到,自己无法体会到对方表达的确切含义,自己更无法恰当的应用。

    我对于中国的所谓文化比较悲观,所以孩子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认同西方文化。但这个认同绝对不是盲从或敬畏,而是以critical的态度不断的审视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延伸出来的文化、理念和体制。孩子当然不会一开始就触及核心的东西,但是在不断看到的教材、小说、电影、历史中,我会不断的和他探讨这些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其它人是怎么反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行为后面的动机和设想是什么?

    要想孩子的语言好,先从思想开始。
  • Rexhuang

    2013-8-6 17:27:08 使用道具

    wuyaneba 发表于 2013-8-5 03:08
    同是《火线重案组》迷的向楼主致敬。虽然觉得从这个情节跳到孩子学习的目的跨度有点大。

    如果是向孩子解 ...

    那些表示叫的词汇可以在thesaurus里辨析。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扩大英文的输入量,多阅读,再从阅读中学习新词汇那是最好不过的。
  • wuyaneba

    2013-8-7 06:19:33 使用道具

    Rexhuang 发表于 2013-8-6 17:27
    那些表示叫的词汇可以在thesaurus里辨析。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扩大英文的输入量,多阅读,再从阅读中学习新 ...

    单纯从thesaurus学来的词汇,不过是死字汇,单纯从阅读中得来而自己没有体会的,也不过是僵尸字汇.只有自己体会过, 并且想表达这种体会去学到的,才是活的字汇----你自己想表达的时候,这个字汇会马上跳出来, 听到或看到的时候,你不但知道外在的动作,也可以清楚的领会表达者背后那些感情色彩和内心的活动.

    语言是知觉、感情、思想和思维的工具,  当知觉、感情和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扩展语言的内在要求,我们都经历过想表达而寻找合适词语的时候----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我们都会对找到的恰当的词记忆深刻---那个词将成为我们思想里活词汇的一部分。

    学习语言,一方面是表达,另一方面,体会各种知觉、感情和思想的细微区别,感受各种观念对语言的细微影响。也是丰富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个过程。
  • Rexhuang

    2013-8-7 09:22:00 使用道具

    wuyaneba 发表于 2013-8-7 06:19
    单纯从thesaurus学来的词汇,不过是死字汇,单纯从阅读中得来而自己没有体会的,也不过是僵尸字汇.只有自己体 ...

    口语表达一般都是用非正式用语,动词的使用也不会那么灵活、生动。这个问题解决办法是只能靠自己多写才行。把你作文里所写的一般性动词,通过thesaurus改写成更精确的词汇,那文章会更有吸引力。不过这些也仅仅只是英美中学生的水平,长期徘徊在这个阶段会让人很失落。
    母语水平越高,你就越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当英语的学习程度到达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尤其是你想让外语能力接近母语水平的时候,应该怎么作才能高效提高外语能力。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我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案。兄台的词汇量至少有一万五或者两万以上了吧,不知道兄台有什么见解?
  • wuyaneba

    2013-8-7 11:16:58 使用道具

    Rexhuang 发表于 2013-8-7 09:22
    口语表达一般都是用非正式用语,动词的使用也不会那么灵活、生动。这个问题解决办法是只能靠自己多写才行 ...

    中 日等东亚国家和英美国家在文化上的区别一样影响到语言的表现. 中国长期集权统治下, 为了在君权官家的绝对权威和猜忌面前保护自己, 语言的使用都有模糊的特点, 喜欢用典故\\暗指\\隐喻\\来现行试探,最后再表明自身态度. 这种语言应用上留有余地, 多重解释的倾向, 有意无意的也使得语言语义混沌, 甚至造出能够多重解释的短语或句子被当成智慧的表现, 比如徐文长之类的故事. 明清一些看不出是打胜还是打败了的奏折也说明了这一点.

    而英国300年前就破除了绝对的君权, 交流中对权威的顾忌小得多, 语言表达的效率和精确就显得更重要.  交流双方地位越平等, 用词就越鲜明, 语言也越追求精确. 其实就是英美之间,虽然都使用英语, 由于英国等级制仍得到大量保存, 英式表达方式就明显比美式的更委婉,更间接, 更隐晦.

    口语的用词是贫乏还是丰富, 其实更多的是个人选择, 我经常会遇到说话里只有\"弄\" \"搞\" \"整\"三个动词的人, 这多少是脑筋懒惰的表现, 不愿花点力气找到更准确的词.  

    受过合格教育的英美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低的, 思想水平也不低-------当然,我不是说英美每个有中学文凭的都是这个水平, 我指的是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这些大纲现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 我认为,如果我能够达到大纲水平, 我自己会很满意的.

    母语水平提高的背后,是感知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什么儿童背了很多诗文和经典古文, 但不会使用? 这就是感知和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 头脑中贮备的语言找不到表述的对象和场合.

    写作中用同义词典来换词,是个比较好的办法, 如果印象深的话, 可以把死词或僵尸词激活. 下一步或许可以试试多用英语思考问题,如果能提高用英语思考问题的复杂程度\\细微程度\\精妙程度,那英语的水平就会跟着提高.  
  • Rexhuang

    2013-8-7 13:23:58 使用道具

    wuyaneba 发表于 2013-8-7 11:16
    中 日等东亚国家和英美国家在文化上的区别一样影响到语言的表现. 中国长期集权统治下, 为了在君权官家的绝 ...

    其实我是指英美的中学在校生。我也看过一些针对他们的语法和写作的指导书,大约能了解到他们的实际水准,从书里的一些例子可以得知他们平均水平真不会好多少,当然,达到教学大纲目标的学生那肯定是不错了。英语中的口语和书面语毕竟是不同的,像have to和like这种口语词汇,在书面语中就要写成should和as though/if。但是我感觉中文已经渐渐模糊了两者的界限,写作工具书的匮乏难辞其咎,文字工作者的水平低下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怎么感觉在国内,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提高都很慢?
    爸妈网已经算是国内比较高端点的育儿论坛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有思想性的帖子没几个。首页基本上都是炫耀帖,其中还有一部分给我的感觉仿佛是土著人在向文明社会的公民炫耀他们的玻璃球。我在这里也只是偶尔下下资料,不然就是泼泼冷水,没几个人可以交流也真是苦恼啊。


  • wuyaneba

    2013-8-7 16:35:0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wuyaneba 于 2013-8-7 16:37 编辑
    Rexhuang 发表于 2013-8-7 13:23
    其实我是指英美的中学在校生。我也看过一些针对他们的语法和写作的指导书,大约能了解到他们的实际水准, ...

    英美的写作是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的课程, 可见其重视程度. 这些指导书当然讲得多是技巧, 不过, 开始这些课程的真正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 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意见和见解。 技巧性的东西只是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的表达,怎么也是第二位的.

    我在eduu留学版上看到过一篇文章, 去美国高中留学的孩子, 揣着父亲多年好友, 国内英文系教授精心打造,视为秘籍的作文模板赴美, 第一篇模板作品让老师彻底惊讶,给了绝对珍贵的A+, 第二篇就降到B, 第三篇是C加警告:如果再自我抄袭, 下次直接不及格. 教授仔细审阅了孩子的3篇作文后,觉得孩子都是认真准备, 水平都是一样的高, 打电话向老师兴师问罪, 结果反被老师说得哑口无言, 直觉得自己的模板实际是禁锢了孩子的思想,束缚了孩子的原创性。

    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在思想上是不敢放松,也不会因为有了“完美”的模板而固步自封,总是不断的在尝试新的思想、新的视点、新的表达方式。 经过长期这样的课程,思想会比较成熟全面,对critical thinking会掌握的很好,对各种事物的细微之处也可以比较好的体察。思维的精确性会有很大提高。

    中国不要看建了那么多高楼,思想这一块其实还是很粗糙原始的。很少有人系统掌握critical thinking----先声明,我是属于没掌握的。critical thinking这东西从独尊儒术的时代就属于危险思想,到今天似乎也还是很危险,所以,一群没几个具有正确思想方式的人在一起,交流起来自然是混混沌沌的时候多,这个提高嘛,自然就不快。比如上面提到的孩子,如果在中国学校,思想能有多大提高?------你如果信他老爸的判断,那就是一点提高都不会有。

    思想提高了,其实语言是不用太发愁的,思想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当它想表达的时候,它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表达载体,就是语言。古往今来,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都证明了这一点,我想我也不用特别去证明了。
  • hxmseason

    2013-8-7 18:03:37 使用道具

    终于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学英语有跟风的因素啊。。
  • Rexhuang

    2013-8-7 18:09:30 使用道具

    wuyaneba 发表于 2013-8-7 16:35
    英美的写作是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的课程, 可见其重视程度. 这些指导书当然讲得多是技巧, 不过, 开始这些 ...

    我所看的写作指导书重点都在于如何写好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这些书都提供了很多可以实践的技巧。对于模板这种东西,那都是国内的垃圾应试教程所写的内容。两者充满矛盾的地方不少,比如说cliche这种东西,国内居然鼓励使用,用这种写作思维写作文,英美人士是不可能会喜欢的。critical thinking这类型的书在我明年的书单里,今年的阅读计划被排满了,想读也没什么时间了。
    这几天看到台湾洪案的报道,一群暴民居然这样挥霍我们向往已久的权利,让我对台湾的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民国专制下的顺民,如今的暴民,这不是欺软怕硬没有正义感的表现吗?我现在对这个族种的出路已经很迷惘了。其实整个黄种族群都是一样,表现最好的日本也没有自己的原创文明,他们是只是个高端的复制者,所以最多只能达到二流的水平。
    我在想,在不得不继承这个文明基因的情况下,如何能培养出不受垃圾思想影响的孩子?什么样的思想能推动这个文明的进步?



  • wuyaneba

    2013-8-7 21:26:07 使用道具

    Rexhuang 发表于 2013-8-7 18:09
    我所看的写作指导书重点都在于如何写好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这些书都提供了很多可以实践的技巧。对于模板 ...

    英美的根本理念就和中国不同,反映到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就大相径庭。英美的理念是人人都是独特不同的个体, 大家在上帝面前平等,教育的目的一是发挥自己的长处,二是和谐与社会相处。所以, 小学第一课(加州教材)  就是 I\'m different,先告诉学生人人都不同,然后告诉学生人人都有价值。发掘自己的价值,欣赏他人的长处。

    中国理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层造就驯服工具,操作准确服从权威,就是最好的学生,而权威缺位的时候呢,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以从小学进了学校就围绕两件事,纪律--说白了就是服从,然后就是成绩----机械操作能力。愿用cliche,正是思想上服从,没有离经叛道危险的标志,所以要鼓励。善用cliche,又是有一定智力的表现。

    同是二、三年级教材,美国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讲述法律的来源和政府的性质,中国宣扬皇恩浩荡,充斥着伟人挖井栽树的传说。看到的,朗读的,老师翻来覆去教的,都是cliche,下笔自然也少不了cliche。

    任何婴儿的诞生都伴随着血和污秽,但终究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价值要大得多,顺民和暴民本来就是同一个人的两面,倒也不必太惊讶。看看伊拉克,死于内斗的人数能比死于占领军的多数十倍,前南可以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上演种族清洗------这些,都是铁腕统治下曾经的顺民干出来的。比比他们,中国人已经算开化的了。

    我还是坚信人性都是相通的,任何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对公平、正义和和谐的追求的种子。任何一个孩子的头脑经过正确的学习,都能具有正确的观念,激发出内心巨大的能量。我是尽量在家里给孩子培养思想上的自信,树立思考一切不盲从任何人的习惯----------包括不盲从我这个父亲。
  • wuyaneba

    2013-8-7 21:34:54 使用道具

    周围有垃圾思想也不必然降低孩子的前景。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来就不少致命的细菌和病毒,人的免疫系统就是每天在对抗中强大起来的。据研究,印第安人的灭亡对烈性传染病抵抗力不足的原因远超过欧洲人原始的火器。

    对孩子来讲,家才是根本。有个温暖的家,就基本决定了性情不会怪,有个理性勤思考的父亲,基本就不必太担心孩子的思想会受扭曲。
  • Rexhuang

    2013-8-8 10:27:05 使用道具

    wuyaneba 发表于 2013-8-7 21:34
    周围有垃圾思想也不必然降低孩子的前景。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来就不少致命的细菌和病毒,人的免疫系统就是每天 ...

    我很赞同你的说法。
    不过像我这样的人,也是小学和初中被严重洗脑,高中开始反叛,上了大学才把大脑重新洗回来。所以我想要为孩子建立一个教育体系,用阅读来打开这个局面。目前的问题是,书单难列。网上的那些什么清华附中校长所开的书单我都觉得不靠谱,那基本都是为培养下一代顺民准备的。我的想法是,以英美文化为主,但是也必须加强中文学习。当前有这两个方面的困惑:
    1、我对所谓的国学深恶痛绝,坚决不让孩子看那类书籍。所以我对古汉语的读物很头痛,除了诗词曲,还有《镜花缘》这类的小说(这种小说的危害性算小了),别的还真不知道要看些什么,历代的那些满纸谎言的史书早期也不太敢加,只能等孩子大了让她作批判性阅读。至于现代文,还好找些,这个问题不很大。让我苦恼的是,为保证母语水平,中文类书籍的所占比例的上限应该是多少?
    2、网上能找到的英文书单基本都是文学类的,这对我们中国的孩子来说远远不够。我觉得九岁以后的孩子可以少读一些Literature&Fiction,多读点non-fiction, 特别是提高思维层次和进行公民教育方面的书。面向成人的书我还懂,只是不了解哪些大师写的青少年作品比较好。
    虽然现在孩子还小,但是我想最好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把她大学前要读的备选书都先读完,这样才能给她选择比较好的读本。

  • godivaswii

    2013-8-8 11:16:44 使用道具

    其实每新的一代都会更多的融合中西方文化,这些外来文化就从各种媒体以及周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扎根于孩子的思维习惯了。
  • wuyaneba

    2013-8-8 13:11:1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wuyaneba 于 2013-8-8 13:30 编辑
    Rexhuang 发表于 2013-8-8 10:27
    我很赞同你的说法。
    不过像我这样的人,也是小学和初中被严重洗脑,高中开始反叛,上了大学才把大脑重新 ...

    试着和您探讨一下您提出的2个问题, 这2个问题我有过些不成熟的思考.

    1 中国的古典中也是可以找出一些可以给孩子看的, 声律启蒙对培养语感是不错的读物, 一些不大适合讲的典故从略就是,诗词挑一些适合孩子看的,孩子比较大的时候,四书中《孟子》可以给孩子讲,一来,孟子中的对话都是对比较具体的事情的议论和辨析,前因后果的脉络比《论语》清晰得多,二来我感觉孟子是个性鲜明,性情刚烈,有独立精神的人,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他说的话,话说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还是在天龙八部里面,还以为这句话是金庸的首创,佩服得一塌糊涂,后来读孟子看到这一句,当即惊呆,感觉怎么孟子内心里也是个侠客;

    孟子的理想在今天看来有很大缺陷,但他不出卖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向周围从诸侯到士人宣传自己的理想,不苟且,不合流,辩才也是一流,给孩子讲解讲解应该是有好处的。

    左传 史记这些史学界公认的信史,也可以挑一些给孩子讲。

    至于多少比例合适,这个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我觉得预先定比例,有违以孩子自身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孩子的兴趣对中文高,就多看中文,对英文高,就多看英文,作家长的,提供足够的书,多花时间讲解 设问 交流,适当指导一下就行了,因为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是匀速的,而且以孩子兴趣为中心的学习,效率最高,也容易培养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2 可以使用Scott Foresman Social Studies G1-G6应该都有,里面反复的讲 community  government citizen这些主题。虽然不是大师的作品,但都是一点点的灌输公民责任和观念,很适合孩子理解能力。
  • wuyaneba

    2013-8-8 13:29:38 使用道具

    顺便说一下,我觉得9岁孩子的心智还不能理解抽象的东西,多读fiction,从fiction描述的具体事情中慢慢建立友爱、公正、自由、选择的权利、权利与责任等等抽象概念,孩子的感受会比较深。我看过一些新教育实践的介绍,才发现一些看似浅显的书,其实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得很深。

    另外,fiction里面也有很多与权利直接相关的主题。 比如 兰德里校园报 就说的是小学生因为办报而引发了言论自由权利和界限的讨论,也有很多既坚持权利,又遵守规则的情节,结合这些情节和孩子讨论,对孩子也会是很大的启发。
  • Rexhuang

    2013-8-8 14:35:0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Rexhuang 于 2013-8-9 09:20 编辑
    wuyaneba 发表于 2013-8-8 13:29
    顺便说一下,我觉得9岁孩子的心智还不能理解抽象的东西,多读fiction,从fiction描述的具体事情中慢慢建立友 ...

    感谢兄台的回复,我会好好参考这些资料的。本来我对四书是很反感的,但看到孟子居然说了“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这么有气势的话,看来无论如何都要看看这本书了。话说几乎是表达相同的意思,为什么孟子这句话的知名度反而没有但丁的\"Follow your own course, and let people talk.\"这句话高?怎么说孟子的话还更有气魄。
    说到这里,我突然有一个想法,能否从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角度来了解我们的文化,他们的说不定比我们更了解中华文化。除了左传史记以外,如果在没有更好的读物的情况下,我决定要把中国历史的教学任务交给费正清了。
    九岁看抽象的东西是有点小,我也是十一岁的时候才开始读文学史之类的东西,不过科普书是可以从九岁开始的,比如A Really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这本书。
    还一点比较关键的东西,哲学和宗教,高层次的思维绕不开的一道坎。这两者的重要性国内没有多少人有认识,更不要说教育了。哲学启蒙还好找,关于宗教,我倒不想让孩子皈依哪个教派,只是说若对此毫无认识的话,如何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兄台对此有何看法?


  • wuyaneba

    2013-8-8 17:42:26 使用道具

    孟子是儒家里的一个异类,因为他很有些反对绝对君权,所以明初朱元璋说孟子如果是当时的人,肯定会狠狠责罚,并下令将孟子逐出考试范围。但当时有气节的士子无不尊孟子为楷模,所以后面还很有一段故事。这些逸事先不说它。四书里,大学和中庸我是完全读不懂,论语里虽然也很有一些今天我们常用的典故的来源,但读完后总体上的印象是模模糊糊,惟有孟子是有些共鸣,自以为读得比较清晰,所以也敢给孩子讲。

    关于历史,我的看法是如果能比较透彻的了解一段历史,比半通不通的了解全部历史要有用得多。所谓比较透彻,指的是对这段时间这个国家或朝代的演变、人的思想、经济环境和重大事件对历史的推动、技术程度等等。因为学史是为了洞悉人性,知道人性会在什么情况下作什么样的选择,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而不是记了一肚皮的时间、人名、制度、战争......而对推动这些事件的力量却说不上了。不一定非要中国史,有翔实资料的,外国史也可以。总之,历史也只是思辨的材料之一。启蒙的话,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上下五千年,希利尔讲历史这些书,9岁也可以看,前提是看得进去。然后孩子喜欢哪一段就再去找哪一段更细一点的材料。

    现在写给孩子的哲学书也有不少,我给孩子买过 “我,是什么”系列的几本书,漫画风格,也没有具体答案,主要是促使孩子思考,我觉得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于宗教,我觉得让孩子体会到宗教是人们寻找内心力量的一个途径,就可以了,具体的选择肯定是孩子自己去做的。作家长的,可以多给孩子讲讲自己对这些宗教的看法,这些宗教对自己的影响,自己对宗教的体验,等等。宗教最重要是心灵的体验,所以其实书什么的都不重要。
  • 炊烟袅袅

    2015-2-14 16:18:27 使用道具

    回帖很值得一读!
  • 斗斗不逗

    2015-2-14 16:42:19 使用道具

    非常好,赞同。感谢分享感受。
  • suki_kwok

    2015-2-15 12:15:37 使用道具

    两位讨论的真心高级
  • szn_918

    2015-2-15 13:28:28 使用道具

    看完觉得楼主讲得很有道理!
  • onthewing

    2015-2-16 08:57:05 使用道具

    我想,目的不过是最终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