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思维也同样不分高低
看看西方人是怎么在看中国人的思维\行为、社会,不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最后附作者介绍)
以下摘自《象中国人一样思考》
中国洞见一,自由和民主的中国式定义
与一些西方国家不同,当代中国的每一个重大发展都是首先由政府带来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自由和民主”,中国人持有很不一样的看法和理解。关于中国人的人权和自由已经有过很多讨论,我们不想卷入其中,只希望指出像定义幸福一样,这些术语对不同的人来说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拥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中国人认为“人人生而相互关联”,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和谐和平衡是中国人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不是西方的完全个体“自由”。而且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面子的地位比行事正确要重要得多。

中国洞见二,中国人的思想倾向怎样被延展
审视一些来自中国内部和国外的“延展因素”以及它们对中国思维和态度的影响。
内部因素:
1.充分利用尚未结束的“好时光”;
2.人民的意愿;
3.“走出去”的愿望
外部因素:
1.外国投资的不断涌入;
2.来自不同时区的要求
3.“相互关联”最密切的国家之一
中国洞见三,与“流动”的中国时间接轨
各种商务活动只争朝夕,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开会的时间可以定在深更半夜、周末或假日。地点可以在机场、酒吧或任何你方便的场所。似乎没有理由把会议时间推迟到另一天,或下一次。“中国式忙碌”和纽约或伦敦的忙碌不同,它不仅仅只局限于首都的中央商务区。在全国各地几百个城市都是如此,而每个城市的规模都相当于世界上一些最大城市的规模。中国人通过保持流动性和灵活性来应对这种情况。当你预约会议的时候,提前一两个星期安排就足够了。你会发现任何更早的规划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人的日程表每天都会发生变化。
中国洞见四,使用PR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决办法
阴阳之规律意味着快速“中国时间”的另一面也同样成立。由于中国独特的、漫长的历史,中国人知道时间会解决许多问题。人们常常相信只要多给一些时间,事情终归会发生--无论是以一种方式还是另一种方式,这是中国人处事的一个很常见的方法。中国或许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强国,然而它不会完全丢弃这些根基。人们真正从心里欣赏这种自然节奏,虽然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的西方人来说似乎有点儿过于缓慢。如果你期待在这种节奏下能够取得什么成就,请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缩写“PRC”也代表着耐心(Patience)、关系(Relationship)和现金(Cash)。
中国洞见五,门路和关系至关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挑战总会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你也许开始琢磨,中国这种巨大的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以及怎么发生得如此之快。虽然由官僚作风导致的延误可能发生在方方面面,可是也有另一路大军兴旺发达,他们善于钻程序的空子,充分利用关系人情。还有西方人也许觉得甄别和提交表格所用的时间像冰川运动般的缓慢,而中国人仅仅把它们视为手续而已。面子和关系在此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只要各级决策者开绿灯放行,有时候文件运转和手续只是程序而已。很多时候,在公司正式成立之前,交易可能已经做成了。
中国洞见六,你山寨了吗
虽然山寨最早源自手机,可是“山寨现象”不知怎么已激发了数百万中国网民的想象力,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兴趣。正是这些人使得“山寨”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如此有趣的一个层面。比如,这种现象的一个表现就是“山寨事件”。一些最有名的事件包括网上“山寨春晚”和“山寨诺贝尔奖”。请注意,它们模仿的都是最高端的、最流行的、又是最权威的事件--“草根阶层的草根晚会。”还有“山寨名人”。这种现象在国内外正在引发激烈的辩论。很多人(包括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表示了他们的担忧,认为山寨是无耻的剽窃行为或者纯粹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炒作。而支持者则公开赞扬“山寨主义”--山寨精神--即模仿和改进的能力、快速推向市场、亲民价格和可能的创新性,外加恰当的趣味感和幽默的讽刺。不管你喜不喜欢,山寨已成为中国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洞见七,多样化的中国心
“文革”前的一代人--他们生于50年代中期以前,深受与“文革”有关的各种事件的影响。当时不仅教育体系陷于停顿,而且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被送到农村的干校。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变成了农民。返城后许多人已经错过了学习深造的机会,只有极少数人成为专业人士。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中国很多的高级经理和商业领袖是40多岁的下一代人。
“文革”后的一代人--他们生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较少受到当时政治动荡的影响,因为那时他们还是孩子,对当时的饥饿和社会衰败没什么印象。这些人已成为社会的新领袖,是推动中国崛起的变革和复兴的重要驱动力量。   
60年代至70年代后的一代人--他们生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之间,最早接触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自由和西方影响。如今他们已成为社会的新的年轻领袖,比“文革”后的一代人更激进一点,他们同样是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小皇帝和小皇后--年轻的一代人,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80年代只允许父母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这一代人已成为劳动大军的一部分。人们一般都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沉溺于自我,缺乏责任感,丢失了传统价值观,负担过重(要赡养父母和祖父母四人--这一责任传统上是由兄弟姐妹共同分担的),而且曾因父母的全部关注集于一身被宠溺。
鸟巢一代--生于90年代,由于100多万年青人为北京成功举办的奥运会担当志愿者而得名。他们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友善,而且还以某种方式让他们的中国同胞惊艳,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对中国经济的信念和信心以及为政府增光的兴奋。
“70后”、“80后”和“90后”的区别--人们认为“70后”和“80后”相对更信奉唯物主义,而“90后”则更多地为了标新立异的个性和自我表达而奋斗。举例说明,很多“90后”采用了一种被称为“火星语”的上网语言,它的词语是英语字母、中国汉字、网上俚语和符号的混合体。多数老师和父母不懂这种新“语言”,因此它已成为学生们私下沟通的有效方式。除了私密性以外,它还赋予他们一种“身份感”。( 来源:chinaview cn2008年5月)
海归和海带
“文革”期间,大陆人可以到海外旅行或学习。有极少数人被政府派往前苏联,但由于两国关系的变化很快被召回国。中国的国门对所有外国人紧紧关闭着,包括海外的华人。只是在过去的30年中国才逐渐让“最出色和最聪明的人”去国外学习和工作。很多人离开祖国去海外深造,现在已学成回国。
最早回国的人(多数年龄在35~50多岁之间)很受欢迎。他们被称做“海归”--学成归国后帮助祖国快速发展。对这些“海归”人们求之唯恐不得,他们纷纷在各大公司和政府部门找到了好工作,受到高度赞誉。
然而随着归国人数的渐渐增多,交流逐渐密切,中国也开始意识到并非西方的所有东西都是值得接纳的。那些从为了迎合中国留学潮而快速扩张繁荣起来的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的留学生开始不那么受青睐了。对他们的描述也变成了略含贬义的“海带”了。
美籍华人
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华人移民通常被称为“澳洲或美国出生的华人”(ABC)。他们也许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长大,但可能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接触(或从不接触)中国大陆文化,西方人在中国大陆与这些人共事时需要格外注意。和你一样,美籍和澳籍华人或许也有同样多的文化和商业障碍需要克服。
港澳台华人   
1997年香港回归以前,大陆人不经审查一般不可以去香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去香港和澳门旅游,然而文化的交融仍处于初期阶段。而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之间自2009年开始才有定期直航。

作者:
   张海花(Helen Zhang
    天津出生,1990年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赴澳大利亚学习工作。在悉尼理工大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和金融管理硕士学位,并获得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投资咨询师资格。先后在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界任职。2002年迁回北京前在花旗银行任职。现为写作人和ChinaTime Inc咨询公司执行董事,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欧洲顾问委员会委员。
    杰夫·贝克(Geoff Baker)
    澳大利亚资深律师,投资人和上市公司董事。具有澳大利亚和香港律师资格。曾在日本、东南亚和中国等地工作。2002年正式移居北京,历任某大英国律师事务所中国代表,上市及私立公司集团董事和澳中商会董事。现任澳大利亚上市公司澳中财富集团董事,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欧洲顾问委员会委员。
《象中国人一样思考》内容简介
本书献给正在与西方人打交道和将要与西方人打交道的人们;希望反思自身,不断更新和超越自己的人们;那些宁愿在创新中失败也不愿在守旧中成功的人们。
    这是一本反映现实,透过表象深入探讨东西方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书。两位作者通过中西合璧的视角向读者展示和澄清了许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相信每一位中国读者都会从中受益,不单可以对自己的文化和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影响有所了解,也可以换位思考,从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使自己更能有效地与外国人沟通。
    在中国再次腾飞的今天,双向的交流和因文化不同而引起的各种冲突、误会也随之愈演愈烈。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有更多的领悟和信心,以开阔的视野、成熟的心态,了解自己,洞悉他人。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怎么说,才能让西方人理解得更透彻?
    怎么做,才能与西方人相处得更融洽?
    愿本书成为你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助你全球沟通无障碍!
(注:《象西方人一样行动》,是这本书的后一本书)
教育观点
840 查看 5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sd0443

    2013-4-22 18:00:30 使用道具

    此贴将来必火
  • 周鱼

    2013-4-22 18:31:30 使用道具

    将来是什么时候?
  • sd0443

    2013-4-22 19:31:01 使用道具

    将来就是未来的某个时候,可能明天,也可能明年
  • 周鱼

    2013-4-23 08:41:28 使用道具

    。。。看来不像啊,就咱俩回了贴
  • yanzi.wang

    2013-4-23 09:30:16 使用道具

    我觉得有两个电影特别推荐:
    《玛丽与马克思》。动画片。里面的语言,真是太睿智了。比如:世上只有两件东西是无限的,一个是宇宙,一个是人类的愚昧。
    《遗愿清单》。对白也非常精彩。在死亡面前,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95%的人的观点都是错的,96%的人都难以面对自己的死期

    好书多了去了。这种书,顶多算是快餐啦。。呵呵呵。个人观点。
    中国文化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其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