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跳舞草 于 2013-4-23 10:40 编辑
儿子这周期中考,正在复习,忽然问我“疑神疑鬼”的同义词,我第一反应是半信半疑,又觉得不够准确,于是找度娘,度娘告诉我“疑邻盗斧”。我觉得这个故事有意思。
原文是这样的:
人有亡鈇者,意者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 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时候发现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典出《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摘自百度词条)
我要说:
大家更倾向于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合的信息,心理学上称为选择性注意。
这个观点很赞同。宏观的讲,当一个群体里,你怀疑一个人做了某事,而其他人并没有站出来说我没做时,慢慢的你会怀疑这整个群体所有人都做过这件事。话说我强烈要求admin开个心理学或哲学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