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你靠什么吃国际饭?
过去一直在探讨中国的父母让孩子学英语的困苦,可是近来老是听到移民美国的父母要孩子维持汉语的艰辛,总是很难理解这样的心态。孩子的成长、特别是语言成长有其自身的客观过程,做父母的非要去干预这样的自然过程,图个什么?最近转载了一篇“毁人的起跑线”的博文,从文章和跟到我这里的评论中我似乎悟出了一点道理。原来这些在拼起跑线的父母们是把孩子的一生看成了一场比赛,唯有战胜了别人才能幸福。生命之花要想开得绚烂,靠的是自己的内涵,而不是战胜别人,更不是“多吃多占”的超前、超量学习。且不说一个人并不能绝对地精通两门语言成为“双语人”,就算可以了又能怎么样呢?成为字典?成为翻译?都不过是做工具做工匠的命而已。孩子们还在成长中,不论把他们放到哪个语言环境,他们都会按照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来成长。要命的是这些做父母的,一心想让孩子“多吃多占”,有没有认真想过,您的孩子最后要靠什么去吃国际饭?
我们的地球正在迅速地变小,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也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孩子有大量的机会出国留学,进而留在国外工作。在国内的也将面临更多机会进入外企、跨国公司工作,或是具有更多的国际商贸机会。在这里,我们姑且先不去用“走向世界”这样的豪言壮语,而只是把所有这些国际交流带来的工作和生意机会称为“国际饭”。因为存在着地域和文化的差别,这些国际饭一般具有相对丰厚的收入和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使得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憧憬着能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吃上国际饭。那么,作为一个中国孩子,靠什么优势来竞争到一碗国际饭呢?
靠学好英语,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中国就出现了对英语无限地投入:各种课程、各类学校补习班、教材教辅、学习机复读机、早教胎教,什么都来了。所有的投入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学好英语将来好吃上国际饭。
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思索一下这个“不假思索”的问题,看看如果一个中国孩子的英语学得好极了,他/她就能够成为对国际企业(不论国外的公司还是设在中国的分支)有吸引力的人才吗,他/她就能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占得先机吗?
一个中国孩子,把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之后,其英语水平恐怕都很难达到美国一个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一个平均水平都不到的人,能算上什么人才,能对国际企业有多大的贡献,又怎么能够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占得先机呢?
完全不必沮丧,成功的例子俯拾皆是。成功的利器却不是英语,而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母语文化!
既然是国际饭,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地域、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就是这碗饭的精髓部分。如果跨国公司寻找的只是英语好的人才,他们当然是回到英语国家去找了。作为一个中国孩子,将来能吸引他们的却恰恰是你对中国的了解,以及你通过母语功底建立起来的世界观、知识面、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一切使你具备成为有价值人才的基本因素。英语,不过是确保这些跨国人才能一起共事的一个交际载体,就象许多写字楼里的职员脖子上挂那个工作牌,有自己的名字、照片和打开电子门禁的IC卡,确保你能在公司里通行无阻而已。
我在美国研究生读的专业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应用语言学(TESL/AP),专门研究的是英语教学。因为英语教育在东亚国家的地位很重,我的系里就不乏来自日、韩、台湾的同学。我们这些非英语母语的学生,对于班级讨论和今后科研出版的贡献,难道是在英语上超过美国本土学生吗?当然不是,是我们各自的母语文化的视角,我们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和发表意见,这是我们的价值。如果这些外国学生回到自己国内去教英语,而我们的美国同学也来做外教,那么我们的优势又是在英语上超过那些美国本土同学吗?当然也不可能。我们的优势依然是自己的母语,以及对操着同样母语学生的了解。所以,即使吃这样一碗窄到专吃英语的国际饭,靠得还是母语和母语文化。
我自己选择了下海经商,搭上了中国迅速向世界输出低价工业品的顺风船。在国际商贸的谈判中,吃的还是语言饭。经常有人问我,“那些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的英文是不是比你好”?除去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视野的开阔程度以外(我教过他们),他们的英语是比我好,那是他们的母语。可是,在国际贸易的商场上,他们完全不对我构成竞争。中方老板的一言一语、一个犹豫所传递的“隐性”信息,这些ABC是完全抓不住的,他们的中文能力不够。不错,他们或许更懂得美国、更具有人脉、更能拿到美国的订单,但是在那些层面上他们要竞争的是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而很难争到我的这碗饭。我吃的这碗国际饭,靠的还是我中文的优势。
我们把情况再往极端扩大了来看,一个中国孩子,不会外语,扎实的母语基础依然可以助他/她成才,我们那些走遍天下的浙商们就可以在美国大批收购银行。再说大一些,这个孩子将来成了国家主席,出门就可以带上最优秀的职业翻译,而且可能还是带一个翻译团队。
可是,反过来,外语学成了,能靠它吃饭吗?最专业的外语饭不过是职业翻译和关于外语的研究与教学了。没有扎实的母语背景,这碗外语饭又怎么能吃得好呢?
这个话题,因为太经常地受到下面几条看法的干扰,在这里做一下说明。
第一,我不遗余力地主张加强孩子的母语和母语文化,不是因为汉语和汉文化具有五千年的“美”。人类语言是平等的,都有它们不可替代的美。还记得都德《最后一课》里所描述的普鲁士枪口下法语的“美”吗?中国文化里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还正是中国人学习外语的一个障碍。
第二,我在此没有半点建议孩子不学外语的意思,这不在本文关注的范围之内。我个人的观点明确表达在了我的博文《孩子从小学外语最大的益处是什么?》里面:“从小学习外语的最大益处竟然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孩子智力发展方面。有这样一条结论,就足以支持早学外语了”。第三,我们现在很多来自国外的教材和教学法似乎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但是这里面很多是针对英语母语教学的,是我们的语文启蒙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使得这些东西一下子抓住了父母孩子。但是要记住学习英语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是学习一门第二语言。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者大脑里已经存在的第一语言。如果这个第一语言很扎实,学习者可以有效利用第一语言、以及通过第一语言建立的知识面、世界观、学习方法、甚至年幼孩子在学校和课堂生存的方法来有效地加速第二语言的学习。所以学好外语的一个根本还是回到了扎实的母语功底。
中国孩子,学好母语才是你今后长大成才的基础,是你吃国际饭的优势。英语,只是你脖子上挂的那张开门用的IC卡工作牌。
(注:本文作者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SL)硕士学位、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跟踪三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中国学汉语的过程,并论证其过程与中国人学英语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王博士的话,总是给我当头一棒,让我静下心来想想该如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