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前几天在爸妈网同一个琴童的妈妈简单聊了几句,得知她的女儿练琴也有一段时间了,年龄比Max要小,但程度高很多(好像去年就299了),但去参加钢琴比赛的时候,妈妈一听就觉得不行,“因为弹的不想其他人那样有穿透力。"

我发现Max好像也有同样的问题。上次学校在一个小黑屋里办音乐会,Max弹了一首儿童情景-惊吓,由于曲目很多是pp,觉得声音不够透。轮到一个12岁的大男孩儿时,声音一下子就变得亮了很多。这个大男孩正在考英皇8级,要架势有架势,要水平有水平。弹的是一首哈巴涅拉。

我不觉得区别是用不用力弹琴的问题,怀疑是触键的问题。您觉得呢?
1498 查看 7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lindatian

    2013-5-14 22:15:39 使用道具

    好专业的问题,等老师来解答
  • miaowmom

    2013-5-14 22:34:31 使用道具

    我搬好凳子來!等
  • 糊涂爸爸

    2013-5-14 22:49:59 使用道具

    等老师。。。
  • 小虫子

    2013-5-14 22:58:42 使用道具

    等高手解答。
  • 碧云金毛

    楼主 2013-5-14 23:08:16 使用道具

    老师睡觉去了?
  • 黑白分明

    2013-5-15 10:21:2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黑白分明 于 2013-5-15 10:27 编辑

           “言至极尽方为声”,当语言穷尽至已经无法表达之时,那就只有声音了。
            音乐教学中,诸多因素非要用语言来描述声音,其模糊不确定甚至错误就在所难免,也就均经不起推敲和较真。       比如常提到的“穿透力”,“颗粒感”,“感情投入”等等,究其本源其实质很简单,但望文生义和形而上学则常让人不知所云,甚至彻底错误。
            所谓“穿透力”,说到底还是一种“力”而已,这种力所产生的所有音响效果必然取决于两方面:
            一 发力体本身储存的力的能量的大小。
            具体到琴童即为手指所具备的力度能量的多少,演奏者具体如何变化和使用其力度能量就是所谓的声音艺术,即钢琴演奏艺术。
           二 发力体的速度。
          既然速度和力度成正比,很显然就是考验琴童的手指灵活的程度和速度。手指发力后,必须通过三层杠杆传输和消减,最后的力度和速度终究要归为榔头击打琴弦而发出声音。
           终上所述,纵然如此纷繁复杂的触键方法和用力方法,最后都必然归结为“力度”和“速度”问题。
           所以,不要迷信所谓的无“穿透力”是因为触键方法和用力方法不当而造成,实质上就是演奏者如何艺术地变化和利用己身所拥有的手指力度和速度。
           作为琴童当前的最重要的就是增强自己的手指能力,主要是增强手指的力度和速度。只有首先具备了足够的力度和速度,才有可能艺术地使用自己手指的力度和速度。那么,所谓的“穿透力”也好,“颗粒型”也罢均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对于声音的好坏和声音的音质和音色均取决于演奏者所掌握的“速度,力度”的一个“量度”问题,当然也和触键的方式,触键的位置和用力的方法关系密切,此属于另外的课题,本帖不做深入探讨。
           钢琴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本人无意考究那些似乎高深莫测的提法和说法到底源于何时何地和何人,但在音乐领域中,不加思索而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又故弄玄虚却甚是普遍,所谓“内行人用似乎内行的语言忽悠外行而已”。

  • ligasong

    2013-6-26 11:19:57 使用道具

    孩子初学钢琴,弹琴时手臂手腕都很僵硬。
    收藏,认真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