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据一项调查显示,广州中小学生喜欢经常看的课外书刊是“童话、寓言、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科幻、惊险历奇故事”,“漫画”,“武侠小说”,“古典文学小说”等几大类型。但老师、家长们却主张他们看一些知识性较强的、与学业有关的书刊;还有77%的家长禁止学生看“爱情小说”。 这反映了时下一些家长在教导孩子阅读方面,出现了认识误区。其实,这种现象并非广州独有。那么,该怎样正视这个问题呢?近日,记者特意拜访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孟宪明先生,他的高见也许能为一些家长指点迷津。     记者问(以下简称记):受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家长们普遍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别重视孩子对数理化的学习,忽视甚至反对儿童们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他们的理由是:那些与学业无关!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孟宪明答(以下简称孟):当前,有一些儿童的确忽视了阅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具有极强视觉冲击的影视作品大量地涌入孩子的生活中,再加上网络游戏的独特魅力,所以一部分孩子觉得阅读索然无味。另外,由于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的制约,老师、家长把孩子的课本之内的阅读视为天经地义,孩子们看看数理化、背背语文课、翻翻教辅资料,家长挺满意;而看看小说、散文、童话,就会被视为“不务正业”。在这些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凡课本以外的东西,都没必要学,因为它不接受考试,所以读与不读当然无关紧要。由此可见,老师、家长不是在支持、引导孩子阅读,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是在限制、甚至是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 阅读,别有一番风景秀。
    据说,吉林省长春市图书馆日前正式对外公布了“青少年免费读书计划”。 这个“读书计划”为长春市的青少年构建了一个吸取知识养分的天堂,他们真得很幸运!
    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影视传媒逐步普及,不少青少年特别热衷于影视、热衷于网络游戏,而对阅读不太感兴趣。您认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孟:文学对儿童时代的影响远远大于人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心理抚慰、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记得我曾从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1984年,河南平舆县“杀人魔王”黄勇连杀了17名青少年。那时的黄勇才10岁。此前,他从一些不健康的录象中看到了许多杀人的场面,奇怪的是,他居然觉得杀人很“酷”,就从心底里崇拜杀人,梦想成为一名“职业杀手”。从此,其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以杀人为乐”的种子。他杀人不杀女孩,因为杀女孩不够“英雄”。这也就是他要杀的最后一个男孩因为示弱求饶得以不死的原因所在。假设黄勇在10岁那个极其敏感的年龄,看到的不是杀人表演,而是一部优秀的、有意思的文学作品,那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个悲剧的发生了呢?
    其实,这种假设是有依据的。科学研究表明,小鸭子一出生就把它看到的第一个东西当作母亲;狼在3个月和6个月中间是产生崇拜的时期,在这个时候,任何一个人养它,都可以成为它的主人。孩子在2岁和5岁之间是产生情感的重要时期。因此,搞教育的学者常常强调13岁,说明13岁左右是危险年龄。其原因就是生理的决定心理的,心理的决定人生的。儿童时期是一个应该高度关注的时期。
    记:绝大多数青少年最喜欢阅读的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您认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于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等起到什么作用?
    孟:就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口味而言,他们更喜欢儿童的东西,而不喜欢成人的东西、有“污染”的东西、带说教性质的东西。儿童文学,首先是儿童的,其次是文学的。一般说来,儿童文学有三个层次:有意义,有意思;有意义,无意思;无意义,有意思。儿童文学宁可无意义,但不能无意思。就象游戏是孩子的全部一样,意思应是儿童文学的全部。意义包含在意思之中。严格地说,孩子们喜欢儿童文学,是喜欢那些适合他们口味的有意思的儿童文学。读这样的作品对于抚慰孩子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一直说西方的儿童文学比我们写得好。他们能把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写得煞有介事,妙趣横生。我们则把一个生动有趣的东西写得毫无情趣。其原因在于西方人的儿童文学观念是:大人曾经是孩子。因此,大人应该为孩子服务。所以他们的儿童文学是文学,有趣。我们的儿童文学观念是:孩子终将成为大人,因此,应该让孩子社会化,少犯错误。所以,我们的儿童文学是教育,没趣。回头看看我们以前写给孩子的作品,有多少是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气息的。
    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不是“缩小了的大人”。不把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看待,不可能创造出“儿童的”文学;特殊群体,不仅仅表现在“儿童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的生理意义上的认识,尤其表现在“儿童是独立的人格”的社会意义上的认识。1960年,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斯出版了震惊世界的《“儿童”的诞生》一书,该书的基本观点就是“中世纪没有儿童”、“中世纪没有儿童时代”。作者列举了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实来证明他的观点。同时他又认为,儿童是一个历史概念。儿童的发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成果。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一个把孩子“当一只小狗搭拉着”的时代绝不会产生儿童文学。为什么我们比不了西方,因为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儿童的解放程度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的是“儿童教育”,我们在潜意识里拒斥儿童文学。教育是务实的,文学是务虚的,教育是整体的,文学是个性的,教育是生活的,文学是生命的……看一看我们的学校,看看我们的家长,就知道中国儿童的童年是多么不快。值得欣慰的是,今天,也只有在今天,在经历了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崭新的今天,真正产生儿童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
    现代化就是解放人。现代化就是使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儿童得到做人的幸福和尊严。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没有了眼泪和悲伤、没有了摧残和伤害,我们的社会也就真的文明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繁荣也就会自然到来。
    记:我读过您的一些作品,觉得您的作品有独特的儿童文学的风格,非常适合儿童的口味。我在一些学校采访时,发现有不少中小学生都读过您的《世界十大科学家传》、《双筒望远镜》。有些同学还想请教您怎么欣赏儿童文学?
    孟:我认为,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以儿童为主体,是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审美,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文学,是为儿童辩护的文学,是尊重儿童、给儿童以尊严和快乐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快乐文学。从生理上讲,儿童时期是生长最快的时期,生命在这个时期从不落叶,再悲苦的事情让孩子看起来都有快乐在里边。
    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儿童文学要有好的故事,哪怕是讲的小猫小狗,也都要有故事。故事曲曲折折,一眼看不到底。你看看豹子进城弄出多少事情,最后走的时候还是被枪打伤了。
    儿童文学是真善美的文学。是纯洁的,纯粹的,是美丽的,美好的。这种美包括两方面的美,一是故事美,一是语言美。
    请记住,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记:有人说,文学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经过合理地升华就成了创造力。不知大人如何引导、培养,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孟:孩子都充满了天生的探索意识,这一点,当妈妈的都有体会。除了生病以外,孩子一刻也不会闲着。所谓好孩儿不闲,病孩儿不玩。玩,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每一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利用儿童文学里的故事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探索和创造,是天生的基本素质。从孩子变成大人,如果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泯灭了,他就成了一个庸人;如果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没有泯灭,他就成了一个科学家。我老讲爱迪生妈妈的故事,她就不打小孩子。小时候,爱迪生有很多好奇,比方他在课堂上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孩子们哄堂大笑,他被老师说成笨蛋。他看看造纸厂的大草垛,再看看手里的那一根小小的火柴,提出一个问题,这么小的一根火柴,真的能让这么大的一堆草燃烧完吗?他就实验了……他妈妈并没有打他。这其实就是一个引导的过程,这种素质的保持才是最重要的。
    记:在您的《爱因斯坦传》里,您写到13岁的小爱因斯坦坐在教室里,他一边听课一边走神儿。他在想:如果用光的速度追着一束光看,那光是什么样的呢?这时候,老师看见的是一个走神儿的孩子,而这个上课走神儿的孩子却一直兴味盎然地追逐着那束光,那束光照亮了他的生命。 您认为,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走神儿”?
    孟:的确如此,爱因斯坦在他25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狭义相对论的论文,奠定了一个相对论的基础。相对论的提出,导致了二十世纪两大学科的出现,那就是宇宙学和量子力学。因此,美国科学家对二十世纪的科学家进行评比,只选一名最伟大的科学家,两千名科学家投票,一千八百多票投的就是爱因斯坦。足以可见,他在科学家心中的位置是何等之高。
    因为这些科学家传是写给孩子看的,所以要适应孩子的特点。让孩子被吸引,受感染。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的好奇心未泯灭他长大后就可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我们的教育往往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中国的儿童观是:孩子终将成大人。而西方的儿童观则是:大人曾经是孩子。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应该借鉴西方人的观点。
    专家简介:孟宪明,河南杞县人。1955年生,1982年1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为河南文学院一级作家、民俗学家,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特约剧作家,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河南民俗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影视剧本创作、儿童文学及民俗文化研究。著有长篇小说、童话等3部6本、影视剧本20多部(100余集),专著2部。主编丛书3种35本,作品十一次获国家奖。其中,电视剧《小槐树》、《红小豆、绿小豆》、《红剪花》、《双筒望远镜》分别获得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其他作品十多次获省级以上奖。长篇小说《双筒望远镜》(第一部、第二部),荣获中国第三届“蒲公英奖”少儿读物银奖。他还主编有《中原民俗丛书》和《世界十大科学家传》、《民间礼俗》、《 民间服饰》、《爱因斯坦传》等。 其中《民间礼俗》、《民间服饰》获得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2611 查看 4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taotaogouzyh

    2011-5-7 16:18:48 使用道具

    学习了。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也是社会的缩影,太具急功近利了。
  • 爱安妮

    2011-5-7 17:36:29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收藏了
  • 招财进宝

    2011-9-14 13:34:17 使用道具

    认同,功利性太强,唉,都这样,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 fashiongirl

    2011-9-15 03:59:17 使用道具

    我觉得孩子高兴的学最重要,千万不要逼着她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