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今年北京的高考题。我不得不说,出得实在太烂。首先,材料本身有问题。材料中断言,如果爱迪生来到21世纪,最让他惊奇的是手机。这个只能说是命题人为了达到命题的目的毫无根据的断言。其次,科学家和文学家好像观点是一样的,人云亦云,并没有什么各自的看法。作为一道希望引起学生思辨的题目,材料本身就不是思辨的。这是一个问题。更糟糕的是,学生真正的了解爱迪生吗?有多少学生读过爱迪生的传记?恐怕大多数学生对爱迪生的了解停留在虚假的“爱迪生救妈妈”上。如果学生不了解真正的爱迪生,写这个题目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瞎想,或者说写出来的根本不是爱迪生怎么看手机,而是学生自己怎么看手机。这种虚假的写作命题直接导致了学生虚假的写作。可以推测,学生写出来的基本上是千人一面的东西。
这一个作文命题,暴露出中国教育的虚假和混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