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wenjun2 于 2013-6-14 18:22 编辑
如果我在2个月之前看到这篇文章,我想我应该会和大部分的妈妈一样,和萧老师持不同的观念。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认真地读了三遍,觉得真的是金玉良言。
1、“幼儿的外语学习,一开始就要建立在可理解输入、精听模仿的基础上。
在这个基础上可适当进行泛听,进行无意识注意基础上的听。”
这点豆妈我是非常赞成的。我认真仔细地读了后面跟帖的爸妈的回复。我个人认为,许多爸妈和萧老师持不同意见,应该是对磨耳朵的定义有些混淆。萧老师所不赞成的磨耳朵应该指的是没有建立在可理解输入的基础上的磨耳朵。而后面持反对意见的,应该是在谈论有效的磨耳朵。
有妈妈回复说,婴儿学语言没有所谓的理解的,但都学会自己的母语了。这个,我个人认为,还是建立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举个例子,如果,有个家庭里,每次家长对孩子说吃饭了,他都要去解手了才出来吃饭。那孩子很可能理解为:吃饭就是先要上厕所,然后才能吃。曾经就见过新闻上说,有位奇特的爸爸,经常教自己的儿子,说水杯就是盆,碗就是水杯之类的,后来他的儿子就没有办法和其他宝宝交流了。
无理解输入,俺在豆豆身上有两个例子:
1)曾经和豆豆听 \"head,should,knees and toes” 的儿歌。最初,听音频,妈妈没有带着豆豆做动作,豆豆听无数遍都听不懂。后来,妈妈带着豆豆做动作,豆豆才知道哪里是head,哪里是should。妈妈要是交换了这几个单词,豆豆也知道去touch不同的身体部位;
2)豆豆不喜欢看《米奇妙妙屋》。上个月,妈妈问豆豆还看不看,不然就删掉了,实在是硬盘容量不够。豆豆说她不看动画片,把它转成音频,让她听。听了将近半个月,豆豆是一句都没怎么听懂,妈妈也是只能听懂60%。这个就应该是无效的磨耳朵吧。真的是浪费时间和电了。
2、“学习一定要兼顾两个层面,一个是效果,一个是效率。”
这点非常赞成。坛子里,有很多牛娃,话说当初豆妈我也是很不淡定的,急功近利,中间也是走了不少弯路,如今才慢慢想明白了。我家豆娃以前米有系统地学习,当然比人家落后了。一时的超前,也不一定是好事。过多的投入,回报是有,但是孩子还有后劲吗?
昨天去朋友家做客,朋友两个月不见,头发白了不少,说是为她家姑娘操心。她家姑娘如今初二,一直爱学习,是那种非常非常爱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学期,她家姑娘还是年级前5,这学期稍有滑坡,但是还是年级前10。可是,孩子不干了,开始更加拼命。结果是,近两个月,小娃一直晚上睡不着了,每天能睡上2个小时就了不得了。就这样,还整天嚷着要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还是保持年级前5。小姑娘瘦得像纸片似地。我告诉朋友,她首要的是养好孩子的身体,不然,都很难坚持到中考,更不用说什么高考了。
3、“记住一点,孩子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这点,俺超级赞成。孩子能无忧无虑地玩耍的时间就那么几年,如果父母过多地让他(她)学习,那该是多无趣啊。他(她)长大了有什么美好的回忆呢?他(她)还有良好的心态去幸福的生活吗?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有效的磨耳朵,俺们也应该做做,但是前提是:孩子是快乐的,时间也不要太长的。
个人愚见,请尽量拍砖,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