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当幼儿发出一个需求的哭声,是否要立即响应?

  当幼儿发出一个需求的哭声,很多妈妈们会认为这对儿童来说没有什么,这样的不回应使母亲丧失了和孩子的连接。这样的状态也是一个生命在成长过程中出问题的开端。

孙瑞雪
  (摘自《时尚健康》访谈《生命的诞生是地球上最时尚的事》

  婴儿天然依恋母亲
  一位妈妈问:\"我的宝宝现在1岁多,刚生下来我不太会带,孩子哭闹让我休息不好。当时怕影响工作,7个月的时候,我把孩子送到了外婆家。
  1岁时,又把孩子接了回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换了环境,宝宝很认生,胆子也越来越小。我现在很着急,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什么是\"依恋\"?依恋是一种全然的纯粹的热恋。婴儿会身体紧紧贴着你,鼻子会闻到你的体味,皮肤会感觉到你的体温,会把头埋在你的胸前蹭来蹭去,以便体验被爱之后的安全感,心灵上会全然地归属于你,永远都在试探着、确认着、揣摩着、最后确定地知道我是被爱的。灵性上是一种全然地连接,就好像花的香味融进空气中一样,难以分辨。这样的依恋的状态在成人世界也是存在的,但那只不过是童年的投影。是婴儿期未完成的事宜。依恋是一个生命在诞生之时的头6年必须和妈妈完成的一个事宜。如果童年期依恋没有完成,那谈不上有爱的存在。依恋是一个充满爱和创造的过程,他创造出了儿童爱与被爱、安全感、价值感、幸福感所有的背景。
  我需要告诉妈妈们的是,婴儿天然依恋母亲。在没做母亲前,女性的生命就蕴藏着一种高度敏感的沟通能量和本能的心灵之爱,这种沉睡的潜质只有在做母亲时,依靠和婴儿的频繁接触来唤醒。婴儿依靠吮吸、依靠天然的生命能量唤醒母亲,然后依靠和母亲的连接建立同外界连接的桥梁。
  能否在头六年与母亲连接上,是孩子生命质量的关键。这个机会对母与子同等重要,一旦丧失,焦虑将跟随孩子和母亲一生。
  婴儿从出生起就需要强烈的依恋、占有母亲,和母亲一体化,依靠母亲回应其生理的所有需要--饥饿、疼痛、舒适和情绪的需要--恐惧、焦虑、快乐、好奇,体验着对母亲的感受,和母亲产生连接,从而发展着对人的信任和安全感。
  头几个月,婴儿生活的全部内容似乎都集中到了两个地方:口腔和肛门。这样的状态使母亲与婴儿的连接更多地集中在身体的照顾上。当婴儿的身体出现情况,比如:拉了、吐了、尿了或者不舒服了,母亲能否及时对他的身体产生回应,这种回应能否持续、良好、积极地进行下去,将决定儿童与母亲之间是否产生依恋的关系。
  实际上,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依恋关系建构最早期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自我价值感的基础。对身体的照顾派生和发展出儿童与人的关系的基础,派生出人对世界的信任,这是关键的意义所在。当幼儿发出一个需求的哭声,很多妈妈们会认为这对儿童来说没有什么,所以不回应甚至不耐烦。这种不回应最直接的结果是缺乏对儿童身体感官的触摸和刺激,同时导致缺乏这种刺激所发展出来的其他系统。这样的不回应使母亲丧失了和孩子的连接。这样的状态也是一个生命在成长过程中出问题的开端。
  另外一种,是在建立依恋关系的过程中出现母子分离,这样的分离将使儿童焦虑。如果孩子在几个月时离开了妈妈,就必须重新把别人作为\"妈妈\",他就失去了与之天然连接的人。这是孩子无法理解的,事实上这将使孩子经历一次心理上的被抛弃。等孩子在恐惧和焦虑中重新找到\"妈妈\",刚刚建立起安全感就又被带走了,孩子感受到的是再一次被抛弃。这些都为儿童的未来埋下了不幸的种子,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开始,而起步时就混乱了。
  可能这样的观念会使类似的妈妈感到内疚和痛苦,但我们仍需把这样的事实呈现出来,警醒每一位母亲:不要这样抛弃孩子,让你的孩子依恋你,用大量的时间陪伴他、触摸他,在游戏中让他大笑,直到用你的内心可以瞬间感知到他的内心。

  访谈:事业*孩子
  记者:有些妈妈出于自身事业学业继续发展的考虑,选择将孩子寄养在外地亲友家,到孩子上小学或初中甚至更晚,总之自己事业有成了,再把孩子接回来;或2岁前送入托儿所,又或3岁左右交给全托幼儿园,您对此的看法?
  孙瑞雪:婴儿,代表着最新最高级的意识领域。这样一个新生命,当他/她刚来到世界上的时候,要存活下来,需要一个人和他发生\"连接\"与联系,这个人就是他的妈妈。对婴儿来说,妈妈和所有其他人都不同,因为他的生命来自于她,婴儿是从母亲的生命中走出来的。
  而妈妈,也刚完成了孕育一个生命的历程,这种经历,是不可多得的。男人没有这种孕育的经历,没有作过母亲的女人没有这种经历,所以,对于有幸成为母亲的女人,这种经历是独特而珍贵的:她造就了一个生命,这使她更多地关心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
  所有的婴幼儿,都需要与母亲的连接,才能使他们免于精神上的恐怖与生活上的磨难,母爱帮助他们完成生命最早的过渡,奠定一生的基础,这个过程,对父母本身,尤其是母亲,也是一个完善自我和成长进化的过程。
  与母亲建立连接,是自然赋予孩子的使命。如果在孩子0到3岁时,母亲没有成功地与孩子建立连接,孩子就要被迫在其他血缘相关性不大的人身上寻找这种连接,孩子一生都将不断试图从别人身上弥补这种缺失,例如青春期早恋的孩子,问题婚姻中的男女,他们在寻找的,都是爱与关注,他们寻找的过程很苦,付出代价之巨大超过我们的想象。
  从外表上看,在婴幼儿时期是否曾得到母亲悉心照顾的人差别可能不大,但其实二者在内心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幸福感,安全感,价值观,自我认可等方面都会体现出巨大的落差。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母亲不能抚养孩子,请求助于父亲,如果双方都有困难,至少不要将孩子寄养在别人家(祖父母/亲戚)。婴幼儿时寄养会带给孩子\"被父母抛弃\"的感觉,更糟的是,在寄养几年后又将孩子接回来,会导致孩子\"二度(被寄养人)抛弃\"的感觉,所以,尽管孩子可能在祖父母或亲友家也得到爱,但这与亲生父母能够给予的爱具有本质的不同。我甚至认为,如果父母出于事业发展的考虑,要将孩子托给别的家庭带,那么,不如当初不作生育这个孩子的选择。因为是否生育,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决定,一旦你决定了,就要知道,这个生命将仰仗于母亲与父亲存活,除此之外,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合适的家庭。
  (摘自《时尚健康》杂志:《生命的诞生是地球上最时尚的事》)

  母亲,儿童与世界连接的纽带
  一位妈妈问:\"女儿丫丫6个月时,我销假上班。自此,白天外婆来看护她,下班以后我再接手。现在丫丫3岁4个月了,让我头痛的是,她在陌生的环境里总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从不主动与人交往,在家则没有这个问题。比如:其他孩子抢她的东西,她不知躲闪拒绝,更别提去要回来,但是东西被抢走后她会对我发脾气;外人给她东西,无论多么想玩、想要、想吃,也不敢自己拿,必须让我帮着拿回来,至少要拉上我才行;刚上幼儿园时,即使大小便憋得难受,也不敢跟老师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为什么她这么没有安全感?\"
  绝大多数妈妈都是这样的情景,产假结束,开始上班,请老人或保姆照顾孩子。
  儿童安全感的缺失会有许多表现。首先我想探讨什么是儿童成长的理想状态,并以此来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一个生命从母体中出来,降临在这个复杂的物质世界里。这个世界蕴涵着复杂的关系,复杂的心态,复杂的意识形态,而婴儿对此一无所知,他仅仅带着巨大的生命动力来到世界。母亲,是他与世界联系的纽带。在知道母亲不在眼前也依然存在之前,他首先需要时时看到母亲,触摸到她,嗅到她的气味,听到她的声音,得到她的关注;痛苦时需要母亲迅速来到他的身边,帮助他,使他舒服。由此,婴儿经验到这世界是安全的。在次基础上,他会将和母亲的关系、从母亲那里经验到的安全感,延伸到母亲之外、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
  原本,孩子小的时候,母亲不离开孩子,孩子永远在母亲的视线内,孩子的呼唤妈妈永远都能及时地回应;等到孩子长大些了,探索的范围更大,孩子需要的时候,也能在妈妈劳作的地方找到妈妈,不会产生离开妈妈的焦虑,直到他有足够的能力,不再时时依赖母亲的呵护。
  母子的分离,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但现实是,目前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必须去挣钱,要生存;再加上,或许,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自我也没有成长好,在离开原生家庭、重建新家庭、刚刚获得自由的时候,我们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像许多妈妈一样,丫丫妈妈在孩子6个月的时候,白天就要离开她。丫丫一整天见不到妈妈,她需要和接替妈妈的外婆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在新的依恋关系建立之前,与妈妈的漫长分离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儿童是否感到环境、他人对他没有威胁,通常取决于带养孩子的人同孩子之间的关系的质量,这个关系的质量决定了儿童同外人以及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取决于成人的主观愿望。
  首先,我要说的是,儿童是否能得到带养人给予他的安全感的爱,取决于他生活中那个客观存在的关系。理想状态下,带养孩子的是母亲。更根本的是,带养他的人能否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如果母亲本身不能保证孩子处在一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关系氛围中,例如:带养她的成人,即便是亲生父母,如果经常吵架,儿童待在旁边也会感到害怕,感到惶恐,感到被抛弃,感到不明白,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被抛弃,这种被抛弃在一边的同成人之间的关系,容易造就具有不安全心态的儿童。
  再比如:带养孩子的成人在孩子爬高时惊恐地说,\"会摔\";使用一样东西的时候惊恐地说,\"会伤\";走在某个环境中时,惊恐地认为,\"会丢\";端杯子的时候惊恐地说,\"会烫\"等等。这种非常害怕出事,不给孩子空间的担忧的心态,以及这种担忧所派生出来的行为,都能被儿童感受到。成人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感到外界是如此不安全。而这一切并不由成人是否认为自己爱孩子来决定。
  假如父母要把孩子交送到另一个成人的手里,把家庭的环境转换成了幼儿园的环境,至少应该由母亲和孩子一起来熟悉这个人或者环境,熟悉之后,使孩子体验到转入新环境、新关系中是有爱存在的,才能够谈到如何帮助儿童解决其他问题。
  所以我想,要解决安全感的问题,除了尽可能地接近理想的成长环境外,再没有其他方式。高质量的抚养关系衍生出来的爱的感受是帮助儿童的前提。

  访谈:母亲*第二代养育人*孩子
  记者:如果职业母亲不能在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亲自带孩子,而必须求助于另一人作为孩子的第二养育人,怎样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
  孙瑞雪:这是中国绝大多数职业妇女所面临的现状,是极大困扰在职妈妈的问题。带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最大的辛苦在于,你需要放弃自我--你没有了自己的时间,要牺牲自己的爱好,延误事业发展的机会,这会让大多数人感到焦虑。排除这种焦虑唯一的方法就是:爱,全身心地爱这个孩子。因为孩子是纯然的充满灵气的精神体,他会唤醒我们内心最美好的部分,当我们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喜乐与天然的爱,带孩子的艰苦就会被喜悦代替。
  选择第二养育人,有几个需要考虑的条件:一是,她的内在是否拥有爱,是否有爱的能力。二是,她在你的家庭中,在心理上是否能受到尊重。有太多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不尊重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而是无意识的姿态,这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经历: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自己有过的不快乐的经历,错误的经验,负面的情绪……都可能成为困扰第二养育人的因素,使她不能够投入全部精力照顾这个孩子。三是,必须要保证对方的休息时间,让他/她在带孩子之外有独自面对自己的时间,这样他/她才能得到彻底的休整,才不会因疲劳和厌倦产生影响孩子的情绪。
  另外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妈妈要帮助带孩子的人接受正规的科学的培训,让对方掌握教养孩子的正确方法。
  作到这四点,妈妈下班后,还要始终陪伴孩子。婴儿及成长期的幼儿,会凭借与生俱来的直觉,选择与生命状态最高的人在一起,这是自然法则的选择,是保证不出问题的选择,所以孩子会自然选择跟父母在一起,除非第二养育人的生命状态更好更完善。
  记者:在有些幸运的家庭,第二养育人非常尽心尽职,她们对孩子付出了力所能及的爱/关注/精力,一方面解放了妈妈,但另一方面,孩子可能跟妈妈不亲,第二养育人在心理上也可能存在越界,充当了妈妈的角色,您觉得从妈妈的角度,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孙瑞雪:妈妈要切实地付出。形成这种角色错位有两个原因,一是妈妈因为有帮手,而忽略了亲手照顾孩子的责任。所以妈妈一下班回家,就应该把照顾孩子的工作都拿过来,弥补白天的缺席。除非你没有这个需要,自动将母亲的角色与权利交给另一位养育人。
  另外,由于带孩子非常辛苦同时也非常快乐,另一位养育人,可能会不知不觉中占有这个孩子,作为个人的寄托。这的确不好,但是人都难以逃脱自己的局限性。还有一些养育人,希望通过争取孩子的爱与支持,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有点象问题夫妻,在成年人发生矛盾时,拉孩子的\"选票\"。妈妈需要用心理顺这些关系。尽量多陪孩子,陪孩子睡觉,帮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作息。
  最后,我想说,子成长为什么样,取决于母亲。所有的妈妈,请长大吧!不要花时间、精力在寻求支持上,如果你是一个成熟的母亲的状态,你就可以坚定地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如果你还在心理上处于儿童状态,你就会常常陷入迷茫与无助。
  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给予孩子爱与自由,陪伴他认识真理与美,帮助他建立规则,在孩子0到6岁时与他建立成功的连接,那么,无论孩子自身条件如何,身体状况如何,你都可以确信,他有不可限量的前途与光明的未来。

教育观点
691 查看 3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瑞希妈

    2013-7-3 19:30:49 使用道具

    真长啊,到底要说什么
  • 祁爸

    2013-7-3 19:35:33 使用道具

    我以为是要讨论什么话题,原来是转帖文章。

    试试外国人的做法:孩子哭时,别理他。等他不哭了,再抱他。
    前提:排除是孩子生病、不舒服。
  • 我就是lalala

    2013-7-3 19:56:45 使用道具

    我们家的宝宝都是哭的时候不理他这么带的,只要不是生病,或者换尿片之类的,绝对不会理的。即使理他,会稍微哄一下,但绝对不会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