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jp526 于 2011-5-14 22:16 编辑
Phoenix homeschool吴建平
《道德经》第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是告诫执政者要谨慎,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不能随意搅动、折腾,否则国家就会出乱。
教育,也如烹小鲜,要遵从孩子的个性和需求,不能漠视孩子的自我存在,控制孩子。要把握好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可揠苗助长。
教育如烹小鲜,3岁前,抚养者的言行对孩子来说就是隐性教育,要谨慎。蒙特梭利指出,孩子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就将会形成相应的内在关系模式即性格。
孩子一出生就带有其独特的成长密码和节奏。教养孩子,父母和教育者能为的就是去发现孩子的密码,跟上孩子的成长节奏。不能按自己的需求、口味甚至自己内在小孩的模样去(煎煮)塑造现实中的孩子。否则,孩子就会失去自我感、存在感,甚至分裂。中医称之为“失神”。没有神采的孩子,如同行尸走肉,哪还能有创新、创造能力呢?
教育如烹小鲜,就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控制好你的投资(入)有没有落实,有没有被贪污或挪用。至于其他,不管是教育模式还是教育内容(当然反人道,反普世价值的要干预,不过,这种教育在正常社会是不会有市场的,除非在文革)都不应干预,允许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适合与否?好坏与否由当事人来抉择,让市场无形之手来干预。政府不应用行政、教学大纲等手段去干预、控制教育。因为,不管你政府多么强大,大纲制定者多么聪明,你们永远无法知道“每条小鲜”的特点和它们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个性化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化的人。它能满足社会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细致化的需求。公民个性强,自我感强,就不易被鼓动造成社会动荡。反之,在一个压制自我,鼓吹集体的社会里,除了能多造几个政绩工程,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外,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灾难。教育不该只为特定...、特定的组织、特定的个人服务,如果是那样,就不是教育,是愚弄、是愚民。是反教育的。
哈耶克曾反复证明计划经济在信息方面的不可能问题,同样,“计划教育”在信息方面同样存在不可能问题,是不科学的。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神奇力量。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谈到政府干预经济的负面影响时,他使用了另一个比喻,他指出,掌权的人,常自以为非常聪明,并且对自己所想象计划的那种虚构性完美自恋不已,对可能妨碍这个计划实施的其他因素不作任何考虑。他似乎认为他能够像摆布棋盘中的各个棋子那样非常容易地摆布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他没考虑到:棋盘上的棋子除了棋手摆布时的作用力外,不存在其他作用力;但是,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原则,它可能完全不同于政府选用来指导它的那种行动原则。这就是“棋子理论”
教育如烹小鲜,政府以及掌权的人,也常常对自己所制定的教育规划、教学大纲自恋不已,他们似乎认为他能够像用手摆布一副棋盘中的各个棋子那样非常容易地摆布好教育;他并没有考虑到:棋盘上的棋子除了手摆布时的作用力之外,不存在别的力;但是,在教育这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孩子)都有它自己的成长密码、成长节奏。它完全不同于教育机关可能选用来指导它的那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其后果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当下的教育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抛弃计划经济并实施市场经济。改革已持续了30年,但中国的教育制度却丝毫没有改变。且有更加恶化的趋势。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的哲学基础,它正视事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的自然本性,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多次力挽狂澜,使中华文明至今还能生机勃勃。相比之下,以无视人的自然本性,无视人的自由选择,只是一味强调服从和认同就能获得高分和文凭且忽视教育内容的当下教育应该退场了。
老子讲的一锅“小鲜”,或是一类鱼,或是各式各样的小杂鱼。如何煎煮呢?最好的办法是不挑,不拣,不分类,一锅煎煮。教育也是如此,面对不同的孩子(小鲜),如何教养(煎煮)呢?当然是有教无类,特别是幼儿阶段,最好采取混龄制。其好处是
l 有利于孩子交往、合作,彼此观摩,互相学习。
l 年龄小的向年龄大的学习更自然、更有效,模仿更容易;
l 避免和同龄别人比较带来的心理伤害;
l 年长的儿童能帮助幼学童,不但可以巩固加深自己的知识,还会督促自己要为年幼者做出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
教育如烹小鲜,政府、教育者不能有分别心,不能人为地去贴标签,如重点学校等,更不能为了升学率就区别对待,只要不是人为的折腾。即便小鲜有“食分五等、衣分五色”,那也不是政府、教育者主观为之的结果,那是自然秩序的演化,没有公平正义之区分。这也是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所提倡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教育如烹小鲜,施教者要讲求策略,使教养者和被教养者两相喜乐。不能只管自己快乐,而不顾小鲜们的反应。只有两相兼顾,才能两相喜乐,这样,教养者既达到了目的,又获得了满足,被教养者也心甘情愿,甚至趋之若骛。所以,古人在注释老子这句话时,强调要“文火慢煮”,怕的是煮焦、煮烂。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教育(养)是艺术活,是慢活,是一生的修行。要经长期的浸淫才能出成果。它不是工业、农业,可以按标准(大纲)短时间就能大规模地生产产品。教育产出的应该是与众不同且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而不是单调统一的工业品或农产品。
教育如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烂矣;教育不可烦,烦则伤人,……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