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wjp526 于 2011-5-15 21:16 编辑

  题记:人生的真意在成长。忽视成长,让孩子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它反映的是父母对未来充满恐惧和缺乏安全感。                          
                          Phoenix homeschool 吴建平

最近在网上做了个《什么是适应社会,请谈谈你的看法》。
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96&fromuid=7590的调查网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家长太惯小孩,养成为我独尊的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社会。
二、接触的人有限,思想相对单纯、太善的孩子不易适应社会
三、认同普世价值观念懂得人情世故就是适应社会
四、适应社会就是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周围人能相容,有几个知已,失败了能调整自己,坦然面对一切,能养活自己.......
五、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子,并且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很多网友的观点主要是谈适应社会应具备的人格特点和能力。至于适应,我们首先应该来了解什么是“适应”,所谓适应就是适合客观条件和需求。适应社会就是适合社会规范和需求。社会的规范和需求是十分广泛的。可以说,只要你在这个社会生存着,你就是适应社会的,难道能说你不适应这个社会!所以,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根本就不存在适不适应社会之说,只存在适不适应某种生活方式、某个工作或学习环境之说。至于谁适应的好或谁适应的不好?这个中冷暖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这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内在关系模式。心理承受能力和内在关系模式的获得又取决于个人在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所以,在适应和成长之间,成长是因,适应是果。人生最重要的是成长,而不是适应。

把适应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会让孩子分裂。适应是把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向社会规范和需求靠,并以此作为个人的人生目标。如社会需求金融人才,父母就要孩子报考金融专业,学校就一窝蜂的开设金融专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憎恨自己的职业,学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垃圾专业、垃圾教授的原因。个人为了追求适应,会主动或被动放弃自我,放弃自己的内心感受,放弃自己的内心需求。但问题是我们放弃往往只会停留在意的层面,到不了心的层面(当然社会需求和心合拍那就另当别论)。心是先天赋予你的那个本心,是本能的东西,是不以后天的意志为转移的。意是出生后,经培养和学习而获得的认知,是教育出来的东西。大家应该听过《女人是老虎》的故事,说小和尚长大了,有一天,老和尚带着小和尚第一次进城,小和尚从小就在庙里长大,没见过女人,进城后突然看见许多漂亮的姑娘,他就问,师父、师父,这是什么?师父为了不让小和尚动心,就说,那是老虎,会吃人的。你要躲远点。晚上回到庙里后,师父看小和尚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就问:“你干嘛呢?”小和尚说:“我想老虎了。”这就是心和意的区别,这个小和尚喜欢看或者喜欢和漂亮的姑娘亲近,这是他的本心或者说是本能。师父说女人是老虎,是要吃人的,很危险,不要接近。这是小和尚受教育获得的认知,是意。意让小和尚放弃“老虎”。心让小和尚亲近“老虎”。于是心和意就矛盾了、打架了。

心是先天的,本能的。意是后天形成的,是教育和人生经验使然。心往往以潜意识形式表现。心能指挥意,意却不能指挥心,但却会抑制和干扰心。如小孩不喜欢上幼儿园,父母就逼这他去适应。孩子为了讨父母高兴会将自己的本心压抑,服从“小孩是要去上幼儿园的,你看大家都在上”的认知。结果乖乖的去上幼儿园。孩子虽适应了幼儿园。但孩子的心是反对的,他会下意识的让自己生病,或是说在幼儿园被同学欺负。到达不去幼儿园的目的。人的喜好、能力、使命本是与生俱来的,都会按照自己独有的程序和节奏开花和结果。如果意(适应社会的目标)和心(自我的追求和需求)不一致,程序和节奏就会被打乱。人就会分裂和痛苦。

教育和社会集体意识越强,个人更容易放弃自我,压制本心。形成内心的冲突和分裂。冲突和分裂又导致精神抑郁和精神痛苦甚至分裂。这也是为什么越发达的社会,人们往往越痛苦,自杀的比例也越高。越是强调集体意识的社会,人会觉得越不幸福,如日本就是自杀率很高的国家。

学校把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目标。会失去自身的特色和强项。往往容易把自己弄得四不像。根本就培养不了人。改革开放30年,社会需求一直在变,我们的大学纷纷放弃自我,也一直跟着变,结果培养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水平越来越差。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是江河日下。

当下中国的特点就是个鼓吹适应社会,放弃自我的畸形社会,个人放弃自我,结果就是不加思考、行尸走肉般地随大流。别人抢盐我也抢,别人“姜军”我也“姜军”;学校放弃自我,导致没有一所学校有特色,没有一个专业能在国际上独占鳌头。政府机关放弃自我,导致教育机构变成了招商机构。公安局变成了某些人的保护伞。政府变成了…..如此长期下去,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都将是灾难。

本人提倡成长,反对适应还有一个原因,那些被称为适应良好的人,通常已处于一种自足、停止的状态,不再想挑战,不再有兴奋,不再有生命力。而成长是一生的修行,是一个过程而非目标和终点。成长会面对不同的危机和挑战。同时,也会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与觉察。老子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就是告诫我们不要目标,要过程。

在生命的不同成长阶段,会面临许多的危机和挑战。这需要我们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内在关系模式。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关键期就在童年。之后的成就和幸福都是童年结的果。

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能力呢?

许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原生家庭对个性的塑造,人格的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等有着深远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决定个人的一生的成就和幸福。孩子6岁前的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形象,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小孩”。所谓人格,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个关系模式,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社交模式,也决定了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因为,我们会将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我们和其他人、我们与社会乃至世界的关系上。希特勒就是将其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他和犹太人、他和世界的关系上而已。在他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暴打他是习以为常的事,最终,他内化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内在施虐的父母”和“内在受虐的小孩”。希特勒以“内在施虐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受虐的小孩”投射到犹太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身上。“药家鑫杀人案”同样是内在关系模式的投射和运用。原来,在他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对他是冷漠的,案发时,药家鑫为什么那么冷漠,那么没有人性?原因就是药家鑫当时是以“内在冷漠父母”自居的,而将“内在受冷漠小孩”投射到了死者身上。因此,6岁前,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吸收,而是良好内在关系模式的建立和身体的锻炼。至于知识和道德教育等到7岁换牙后都一点不迟。良好内在关系模式的建立取决于原生家庭的爱和自由。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同遗传密码一般,刻进我们的人格模式、行为模式中。在充满温情、自由和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人格比较健全。在缺少爱与温情,在冷漠和忽视,在压抑和控制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人格会有缺陷。其成就和幸福永远不如前者。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qinbaoba + 20
2234 查看 16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ccmbrr

    2011-5-15 19:08:36 使用道具

    要适应性的成长。
  • 最爱丁宝

    2011-5-15 19:16:31 使用道具

    适应也是成长中的一项学习内容
  • lyggym

    2011-5-15 19:23:19 使用道具

    6岁前,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吸收,而是良好内在关系模式的建立和身体的锻炼。
    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 dancingsnowliu

    2011-5-15 19:34:42 使用道具

    赞成这一观点,我就有过失误
  • wjp526

    楼主 2011-5-15 19:51:47 使用道具

    回复 dancingsnowliu 的帖子

    能详细谈谈不
  • peterloh

    2011-5-15 19:52:29 使用道具

    没有必要对立,可以共存,互相促进.
  • 天天垂恩

    2011-5-16 12:12:14 使用道具

    我认为是应在适应中成长,适者生存是不变的法则,只有生存下来了才能谈得上成长。
  • 娃爱的墨墨

    2011-5-16 12:46:36 使用道具

    应当在适应中成长啊
  • glgmm

    2011-5-16 20:31:23 使用道具

    观点是不是:6岁前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身体健康最重要。
  • wjp526

    楼主 2011-5-16 20:38:21 使用道具

    回复 glgmm 的帖子

    这点很重要,还有就是要成长,不要管适应,适应是成长自然的结果。
  • 封疆大吏041010

    2011-5-17 12:31:34 使用道具

    爸妈网的同学的孩子,不缺少爱与温情嘛~

    很奇怪,你为什么不再来个话题“什么是成长,谈谈你的看法”呢?
    感觉很多同学被“什么是适应社会,请谈谈你的看法”套牢了。

    然后本帖引出了“什么是成长”的话题。

    很多同学也在摸索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相互学习。
    2楼的“ccmbrr” 说的很好“要适应性的成长”,归结了你的长篇大论。
    你说呢。
  • tenderleo

    2011-5-18 22:08:48 使用道具

    就像冯仑写的《野蛮生长》一样, 有时也是一件好事。
  • candlepeace

    2012-5-4 13:24:49 使用道具

    感谢楼主开启的这个论题,非常尖锐深刻,是难得听闻的罕见声音,十分受教。

    我认为在“成长”与“适应”问题上的不同选择或不同侧重,恰恰代表了泾渭分明的两个不同社会群体,这两个群体是尽管生活在同一时空、但却存在于截然不同的心理世界(或存在)当中。在某一社会,如果一个人的最高需求、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活下去”,或进一步的,为了满足“物质层面、功利层面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欲求”,那么最佳的或唯一的策略就是想法设法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而然的;但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最高目标是来自精神层面的,也就是内在的,那么她/他所关注的东西只可能是那个无形而最为宝贵的存在——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成长”和“自我实现”便是其生命的圭臬,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在中国社会当中,显然前者人群远远多于后者人群,甚至后者根本无法构成群体规模。
  • wjp526

    楼主 2012-5-4 13:40:10 使用道具

    candlepeace 发表于 2012-5-4 13:24
    感谢楼主开启的这个论题,非常尖锐深刻,是难得听闻的罕见声音,十分受教。

    我认为在“成长”与“适应” ...

    这看一个人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 成长是向内求,适应是向外求。“我即社会,社会有我”所以海灵格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追求自我成长的人不介意有没有群体,而相信自有同气相求之人。
  • hexingying

    2012-5-4 15:00:24 使用道具

    是不是说成长最重要,适应是副产品?一个人成长了,成熟了,自然就能适应社会。
  • wjp526

    楼主 2012-5-4 16:07:58 使用道具

    hexingying 发表于 2012-5-4 15:00
    是不是说成长最重要,适应是副产品?一个人成长了,成熟了,自然就能适应社会。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能够不断地成长,自我强大了,他可以进退自如。该扬则扬,该隐则隐,不管外界怎么变化,他都可以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