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有多少世界第一 这几年有个顺口溜悄然通过网络流传:1921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979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 1991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 2008年,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
有人看了莞尔一笑,有人看了却血脉贲张,好像我们真的是救世主,好像我们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美国如何下一步再谈,现在,先看看日本有多少世界第一。
以前,曾写一篇关于日本的文章,里面提到“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日本的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日本的1/20”。有朋友看到后表示怀疑:“人均差这么多我相信,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差这么多吗?我觉得该差不多了吧!”
中日国内生产总值到底差多少并不难找。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2004年年末,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日本的1/3,但2005年12月20日“突然”达到了日本的一半。日本学者说,2005年的“突然”上升是全国经济普查修正统计方式的结果,也和汇率的变化有关。当然,我们的增长也是货真价实的。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万亿美元,中国约为2.6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日本的一半。当时,就有人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底要超过德国,名列世界第三,还有预测说201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日本。事实是,没到2012年,中国就成了世界第二。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自然是可喜可贺之事,作为中国人无疑感到自豪。然而,高兴之余还是要关注到差距,日本在许多数据方面依然领先我们很多,不可漠视。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背后的能源消耗不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6%,其一次能源消费仅占世界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5%,其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10%强。钢铁产业是耗能大户,各国生产1吨粗钢需要使用的煤炭量相差很大,中国为1.5吨,美国为1吨,而日本仅为0.6吨;另外,日本每使用1000克油当量的能源,可创造出10.5美元等额价值,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7~10倍。日本的钢铁业在产量方面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但是在高级钢材的产量方面超过中国,居世界第一,在钢材出口方面也居世界第一。
其次,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大量投资于科研。尽管近年日本综合竞争力后退,但日本的科技竞争力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科技研究开发投入的经费也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比德国、英国、法国三国的总和还要多。1990年以来,日本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的研究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每万人劳动人口的研究人员数为全球之最。
科技大军的背后是对教育的重视,这方面日本也有诸多世界第一。日本初等教育入学率为100%,达到这个水平的国家还有韩国、瑞典、英国、法国、加拿大、阿根廷和意大利;日本中等教育入学率为,居世界第一,基础教育的扎实发展,造就了平均文化素质高的日本国民,成为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日本取得这个成绩是多年努力的结果,早在1911年,6年义务教育的就学率便达到98%;1947年,日本又将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
相比而言,日本的大学教育并非世界领先,但在亚洲名列前茅。2007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有多所高校入围,但内地高校的排名略有下降。排名亚洲第一的是日本东京大学,全球排名为第17位。北京大学由2006年的第14位跌至2007年的第36位,清华大学由第28位降至第40位。另据统计,在日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
在财富方面,日本也有诸多世界第一。截至2005年年底,日本持有的净海外资产总额为180.70万亿日元,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而且远远超过位居第二的瑞士(48.85万亿日元)以及位居第三的中国香港(44.23万亿日元)。日本是全球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截至2005年6月底,日本持有6800亿美元美国国债,占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的34%;中国为2432亿美元,占12%。
除了科技、经济,日本还有其他一些世界领先之处。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日本的软实力——国家形象也是“世界第一”。2007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一项调查,27个国家不到3万民众评估12个主要国家,显示中国国家形象第五,中国继续在世界民众的心目中以适度的正面形象出现,但日本国家形象却位居世界第一,高出中国多达12个百分点。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4%,与1964年的水平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不对国内森林进行商业性采伐,木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与之相对照,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8%,低于22%的全球平均水平,而且仍在进行商业采伐并出口,其中许多出口到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2003年,日本女子的平均寿命为85.33岁,男子为78.33岁,均创下全球最高纪录。日本男女平均寿命为82岁,已经连续多年名列世界第一,而女子平均寿命从1985年以来一直名列世界第一。
日本还是世界上较为廉洁的国家之一。2004年3月,“透明国际”发布的《2004年全球反腐败年度报告》中,日本处于最清廉的前30个国家之列。另外,日本是全世界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为0.285。
无须再列举更多容易让人头晕脑涨的数据了。我去丰田、松下参观时,这些公司可以随口列举出许多它们占据的世界第一。著名民间对日索赔人士王选曾就此撰文指出,中国人讲崛起,日本人讲第一。当日本人瞄准了某个“世界第一”,就仔细考虑,制订计划,然后紧盯着那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目标,等那个“世界第一”到手之后,才开始说。对已成为自己“掌中之物”的“世界第一”,日本人说起来一点不客气,而且底气十足。在日本人看来,还没有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不能说。说了,可能招来更大的竞争风险,万一不成,还要被人笑话。
其实,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占据更多的世界第一。1979年,美国学者傅高义出版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此书伴随着日本经济崛起的背景而使傅高义名声大震,但就是在“日本模式”甚嚣尘上的时候,泡沫经济、股市和房地产暴跌,日本陷入“停滞的十年”,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此消彼长,东亚终于出现史无前例的两强并存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外炒作中国崛起之风日盛,日本媒体冲锋在前,不断夸大中国经济的增长,不断夸大日本经济的停滞,而我们自己也常常因为以往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岛国的心理促使他们居安思危,这些耀眼的数据便是明证,证明他们没有落后。其实,这些数据仅仅是日本强于我们的一部分,我记录这些绝非妄自菲薄,而是提醒自己,也提醒各位读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中日经济差距多少年?
中日经济差距多少年?这是个古老的话题。2001年的时候,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关志雄先生说至少40年;我认识的一位日本经济学教授在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感慨地说:“说差距100年有些夸张,差距50年有些保守,应该差距在80年左右吧!”
作为经济学家,会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电力消费量等方面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国各行业、各地区和日本的差距大有不同。我近日参加在大阪举行的第六届中日经济研讨会,从中日企业家的言谈中亲身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
中日经济是互补的,中日的经济界人士大都喜欢用这个时髦的词汇。究竟如何互补,广汽集团老总张房有说得明白,日本有技术,中国有劳动力和资源,他骄傲地宣布“广汽已经成为本田最优秀的海外工厂”。
中日互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解决了就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双赢”,但对环境破坏的弊端日益凸显,将来需要花辛辛苦苦挣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还债。如今,资源也成了中国的短缺品,我们不再骄傲地认为自己“地大物博”,竞争力不过是廉价的劳动力。然而,一旦有其他地方,如越南,出现更为便宜的劳动力,工厂很快就会搬走,剩下一片废墟。2005年发生“涉日”游行时,日本对华投资减少,企业考虑转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此看来,中日之间的互补是不均衡的,中国是乙方。
当然,中国是“世界工厂”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中日处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两国经济界人士都非常清楚。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研究员丁敏和
我聊天时说,日本掌握的是核心技术,我们处在边缘,我们挣了打工钱。
为什么我们处在边缘,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核心的、先进的技术。
资源短缺、国土狭小的日本,发展到今天靠的是技术领先,业内人士常说,美国人掌握标准,站在最高端;日本人掌握技术,站在中间;中国人有的是力气,只好在底端做苦力。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于是采取拿来主义,最具典型的是汽车业的“以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给了人家,技术没学来。
技术方面差多少,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中国准备建造高速铁路,就引进法国的TGV还是日本的新干线而热烈讨论,可别忘了,新干线是日本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技术;吉利、奇瑞等国产汽车品牌破土而出,红红火火,但业内人士清楚,大街上的吉利豪情恐怕比不过日本60年代就已经淘汰的夏利,再想想丰田上百款车型的技术储备,差距之大不能忽视。数码产品方面,更是日本技术独步天下,热衷于抵制日货的人买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时大都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没有国货可以替代,除非你不买。
说到技术方面的差距,不由自主地想到2010年参观世博会日本馆和中国馆所受的震撼。日本馆里的高科技演示,充分展示了未来的方向:机器人排着队,给观众演奏交响乐;汽车已不再是汽车,而是“移动技术”,人可以像穿衣服一样把“汽车”穿在身上,享受自由自在移动的乐趣。而中国馆,展示的无非是老祖宗留下的古典音乐和古典家具。
在大阪的松下展示中心,有100寸的液晶电视;如果石油价格飞涨,丰田的燃料电池汽车会迅速占领市场;在神户,政府耗资上百亿日元进行基础研究,向医疗尖端领域进军。这绝不是给日本企业做广告,它们靠着技术的领先,站在产业的上游,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形成互补。按照日本企业界人士的逻辑,随着经济全球化,开展商务活动时单靠一个国家能力有限,应当以国际分工方式来提高生产能力,中国是日本最好的国际分工对象。
对这种流行已久的国际分工论、比较优势论,应该仔细分析。非洲的资源和欧美的技术应该是互补,可惜结果是资源的销售没有换来非洲的繁荣。
关于这个问题,我赞同钟庆先生《刷盘子,还是读书?》一书的观点: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气派的摩天大楼、轰鸣的制造工厂和耀眼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是根本,技术,拥有技术的人,拥有这些人的国家,才是最具竞争力的。因为高楼大厦可以被地震毁掉,海外投资随时可能撤走,工厂也可以迁移,货币更是虚妄,中国外汇储备超过一万亿,但美元贬值就意味着这笔钱的缩水。当年的日本就是在最有钱的时候,被迫签署了《广场协议》,结果经济停滞不前,长达10年。
从“二战”的废墟中恢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走出“失去的十年”,经济再度升温,日本除了政府各项政策,根本还在于技术优势。携技术优势,日本钢铁、建筑机械、海洋运输、家用电器以及电子零部件生产厂家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回到开头的问题,中日经济到底差距多少年。我认为至少50年,因为技术差距至少50年。技术的差距,就意味着经济的差距;技术水平赶不上去,就难免处于给人“打工”的地位。比如说,在技术含量较低的服装领域,表面上看,日本的衣服80%以上都是中国制造;实际情况是,中国购买日本的布料,用日本的机器进行加工,然后返销到日本或其他国家,通过这种分工实现双赢;结果是,中国在赚取加工费的同时,替日本戴上了出口大国的帽子,被欧美指责。
对此,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一些企业也意识到加强研发的重要性。日本 eAccess株式会社首席执行官千本倖夫在2006年中日经济研讨会上,对华为公司大加赞赏,认为他们的技术要超过朗讯和摩托罗拉,并介绍了他们公司使用华为公司提供的技术的例子,令在座的许多日本人感到吃惊。
日本的电信公司使用了中国的技术,海尔的广告牌在银座耀眼地宣布它的存在,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借技术优势收购日本最大光伏制造商MSK进军日本市场……这些练好内功后走出国门的企业,在日本技术占优、向中国投资的大环境下杀出一条希望之路。
3、中日差距从幼儿园开始
前文讲到中日差距大,个中原因自然多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育上的差距。
把许多事情归根于教育,是受前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的影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聊天时和我强调,中东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如果你教育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当炸弹,仇恨其他人,他长大了就会这样。”
关于教育,我自己也遇到了麻烦。孩子也快三岁了,开始关注附近的幼儿园,给一家以爱和自由为理念的幼儿园打电话咨询,一个女老师以温柔的声音告诉我,对不起,已经报名到2011年了,可以到我们另外一个分园试试看,或许还有2010年的名额。看来要立即报名,为第二个孩子上幼儿园作准备呢。
以前,还曾带孩子去参加小区附近某双语幼儿园的开放日,问起收费情况着实吓了一跳。老师笑着说:“每年赞助费3万元,每个月伙食费1500元,其他也就是园服、书本费啥的,每个月也就是几百块钱。”算下来,每个月要5000元,一个普通白领的月工资,当真是让腰包吃紧的人望尘莫及。
中国的幼儿园如此,我们近邻日本却是截然相反。我的一位朋友在日本当驻站,按照账面上的工资收入,在当地算是低收入,这倒让他捡了个便宜,政府照顾低收入人群,孩子免费入幼儿园,还可以享受免费午餐。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差距,刚刚解决温饱的中国,贵族幼儿园层出不穷,公立幼儿园也费用攀升,可相对更加富裕的日本,在幼儿教育方面却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对弱势人群子女的保护。
我曾访问过东京附近的至诚学园。幼儿园收留无家可归的儿童,由政府出资读书,其中的一个黑人小姑娘引起我的兴趣。老师解释说,法律规定适龄儿童要上学,没有规定是哪国的儿童,因此,他们一视同仁。
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差距,对孩子的平等,不因为种族和肤色有所差别。而我们的幼儿园,仅仅因为孩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拒绝入园接受教育,逼得孩子的父母无奈之下向妇联写信求助。这种事情在日本是不会发生的,因为他们不会在孩子入学之前检查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我的朋友在日本生活了10年,没有听说过因为携带乙肝病毒就拒绝入学和工作的事情。
第一点差距,我还可以理解,因为贵族幼儿园总会有人上,好歹还有公立的幼儿园可供父母选择;第二点差距则让我心痛,因为遗传来的、可能潜伏数十年不发作的病毒,一个正常的孩子就要从小忍受歧视,这是多大的不公,这会对他造成多大的扭曲?一个从小就被社会抛弃的孩子,他会以怎样的姿态回报社会?很多悲剧是我们人为制造的。
再说第三点差距,这是让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却又无法改变的。
一位朋友时常给幼儿园老师送点礼物,每次老师都坦然、毫不客气地收下。投桃报李,她的孩子也受到了一些照顾。后来,她忙于工作,有一段时间没顾得上给老师送礼,某天孩子放学后很委屈地对她说:“妈妈,老师现在对我不好了。”她听了心里难受,赶紧买了礼物给老师送去,随之她的孩子受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待遇。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在日本上幼儿园,老师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从北京回日本时,顺便给老师带了一点茶叶,可老师说什么也不收,告诉他,照顾孩子是她的工作,心意领了,礼物坚决不能收,态度之坚决,让我的朋友感动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