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不知道放哪里,如果不对,请版主转一下,谢谢!
很多学生纠结于毕业找不到工作,而很多企业纠结于招不到适用人才,这种种矛盾无疑都把矛头指向现行教育,教改已迫在眉睫。众多的教育方法令人难以选择,而作业这个必不可少的“配角”却往往被人们忽略。如何运用好它,发挥它的作用,也许正是教改成功的突破口。
看美国基础教育时,我发觉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小孩常用“projects”来指我们常说的“家庭作业”,这个词直接翻译过来是“项目”的意思。而中国孩子的作业一般被翻译为“Homework”。其实,从这两个词上,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高分低能”现象在美国比较少见。
我认为,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学生从小所做的作业,很多就是现实当中的“项目”式作业,本来就会调用很多知识技能,而不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
Homework与Projects的区别
“Homework”与"project" 虽为一字之差,但是其所指大有差异。Homework仅为在家做的“功课”(work)而已,至于这样的work以后是否能够翻译成现实的技能,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这样的work多半是为考试准备的,未必是直接给现实准备的。
在物理中,“做功”也是“work”这个词。如果不在用力的方向上做事,比如挑担子走平路,虽然很累,但从做功的角度来看则等于零。“现实”与“考试”二者理论上不应该是矛盾的,因为,理想的考试可以衡量现实的需求,可是实际上却又有着矛盾,因为考试未必能反映出现实的需要。在有所矛盾的时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怕是会得乎其下了。如果只是为了对付考试,那么学习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孩子的作业通常是知识型作业(Knowledge-based),而不是问题型作业(problem-based)或是项目型作业(project-based)。以我所在的美国大学为例,从我个人课程设计的经验上看,学校老师在知识型作业和项目型作业当中,选择大约是一半对一半。比如有的老师一门课有考试,也有课堂项目(class project),而class projects是真刀真枪,真要你去实践的。我记得以前上大学时,社会实践那是暑假的事,说明学校并不当回事,不过是教学之余的点缀。但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像盐溶于水一样,将实践纳入教学当中。
卢卡斯的教育理论
著名导演卢卡斯成立了一个卢卡斯基金会,倡导基于问题、基于现实的教育模式。他还专门为此创办了一个杂志,叫《教育乌托邦》(Edutopia)。卢卡斯上世纪50年代读书上学,据他回忆,那时学校十分传统,也很乏味,学校里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少。他个人最大的感触是,学生并没有激烈地投入学习。卢卡斯说自己是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自主权更大了,才开始对学习感兴趣。
可能是从这段沉闷而机械的教育中走出来的人,对学习的构成才有着深刻的见地。卢卡斯认为,学习一定应该是“项目型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及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学习,而这目标必须是某个现实的目标,而不是一种教科书上的编造。我很赞同这一点,因为任何教科书的编制,都会局限于学科的利益,而在现实当中,我们实际使用技能时,并非是条块样的分割,而是把各个学科的知识串起来一起用。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大地的诱惑》(Pull of the Earth),书中介绍了一次极端的教改。为了帮助一个问题小学改变其教学,教育研究人员洛瑞·索普带着她的研究助理和该校师生、员工共同开展起种植活动来,把学校变成了一个花园。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心灵、头脑和手,运用到这项学习活动中……其实,在实践教学当中,需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未必只是单纯的数学问题或是单纯的语文问题、物理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当中,将各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一次有益的实践。
问题型教学从作业开始
教育的革新,不妨以作业为突破口,把纯粹的在家操劳(Homework), 变成一个个真实的项目(authentic projects)。卢卡斯称:“问题型教学是要倡导一种综合式的学习方式,同时把多个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而据我所知,美国的一些高中,真的把这句话运用在了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去改建市内的一些被人废弃的房屋。把一幢房子收拾好、装修好,这需要调用大量的数学、经济等各学科的知识,在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在培养他们的心志,让他们在繁杂的劳动中培养耐心,发掘他们的创造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这些,什么样的考试可以取代呢?
或许我们会说,长久以来,学生在试题的“牢房”里呆久了,把他们放出来,让他们看到阳光会觉得刺眼,他们也许还希望回去。你把他们领到海上,他们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航行,他们会迷失。不过卢卡斯则持乐观的看法。他说:“你得让学生激动,让他们受激励。学生最大的长处是好奇,这是个发掘不尽的宝库,一旦他们知道了游戏的玩法,就会带着十足的热情扎进任务里头,不是去寻找具体考题的答案,而是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传统的课程中,教师常会告诉学生:“X点钟上课,学习如下XX内容,达成XX教学目标。”而卢卡斯在项目性学习里是这样阐述的:“老师可能会这样来告诉学生:‘这个项目你们四个人去做,我们来给你们分别打分,小组在一起也会打分。打分不仅要考量这一项目的学术含量,也要根据你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打分。’”这样不难想象,十几年寒窗后,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何愁难以融入社会?
3204 查看 11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lyggym

    2011-5-19 08:54:50 使用道具

    从培养人的角度看,确实很好。估计在中国很难实现!
  • tinasu

    2011-5-19 08:56:28 使用道具

    这对老师的要求也相应的高,很难啊。
  • 2003pcy

    2011-5-19 09:50:50 使用道具

    确实很难操作
  • jawhsy

    2011-5-19 12:03:05 使用道具

    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啊。
  • wangyanzx2008

    2011-5-19 12:33:14 使用道具

    难,真的很难。
  • 千眠

    2011-5-19 13:10:11 使用道具

    其实要求也不是那么高,我最近在看一本《私人生活史》,看到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的教育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趣了,罗马教育除了经典名著之外,必须学习的主课是辩论术,通常给年青人辩论的题目都十足的神秘,有趣,而且是典型的悖论;

    且看双方怎么辩论了,这完成的就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啊。谁能在悖论的辩论中获胜,谁的个人能力肯定很强大。


    列出书中的例子:假定某个地区的法律规定,受到奸污的女子可以做一个选择,她可以选择嫁给奸污她的人或者处死他;但是,一个晚上,一个男人奸污了2个女子,2位女性一个坚持要嫁给他,一个坚持要处死他;

    那么应该处死他还是让他做其中一个女子的老公呢?

    这样的主题给了人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也符合了罗马人对热闹和性的偏好(恶趣味),它给了人们因为悖论产生的快乐以及身临其境的乐趣。

    我们的教育太一本正经,太缺乏乐趣和恶趣味,刺激不出强大的创造力。

    这些啊,从远古就开始了。
  • 千眠

    2011-5-19 13:12:27 使用道具

    我觉得放争鸣版比较好
  • 依依妈妈

    2011-5-19 13:36:44 使用道具

    这个好像单靠老师也没用。
    大舆论引导才行。
  • 达达妈

    2011-5-19 21:52:30 使用道具

    中国实在难实现啊!我这辈子看不到了。
  • netan

    2011-5-19 23:51:36 使用道具

    回复 达达妈 的帖子

    看看这个学校:

    青藏高原的教育奇葩——吉美坚赞学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178jn.html
  • 达达妈

    2011-5-20 07:16:53 使用道具

    天呐!高原上竟有这样一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