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剑桥少儿英语到剑桥通用英语五级到雅思这套英语水平测试体系,首先轮不着我们来认可,因为它早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一套从低级别到高级别的、被学术界、学校、机构、企业、移民局广泛认可的英语水平测量标准,有极高的效度和信度,这就意味着它确实能够引导一个正确有序的学习过程,靠应试技巧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其他很多出版社按照这一标准研发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仍然在不断更新。有标准(考试大纲)、有考试、有证书、有课程(教材),从零起点到雅思9.0分,是一套严谨的学习体系。
当然,我对剑桥体系的了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儿子。他完成了20万字英语小说以后,按说已经很有英语实力了吧,但是也意味着他的英语到了一个坎,听说读写都没有太大困难了,他出现了原地踏步的情况,再多读些原版又怎样?再写20万字英文小说又怎样?不能凭借这些申请英国大学,也不能凭借这些考上理想的高中。
所以,我让他参加了CAE(剑桥五级的第四个级别课程)的学习,他有了方向,就是学术英语能力和更多的词汇量的要求,而且是梳理性的学习,而不是像读原版小说那样杂乱无章。比如,学到Don’t Blame the Media(不要抱怨传媒)这一单元,从网络到电视到报纸到电台,现代传媒方式引发的思考(比如真人秀的道德问题,微博类工具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各类传媒在人们生活的作用等)和相关的词汇集中出现,传媒中常用的Reported Speech(间接引语)语法的强化,在现实生活中无序的英语输入是无法带来如此高效的学习的。更不要说在阅读策略、口语对话技巧(如果发起、如何让对方参与、如何表达观点、如何让对话持续等)、写作技巧(如何写Proposal建议书,用什么样的句型可以让建议书更加persuasive具有说服力)上的训练。这些,皆因为CAE考试大纲中对考生的能力做出了这样的要求,而依据大纲开发的课程忠实地设计了相应能力的训练。
所以,学CAE以来,我觉得儿子的英语进步非常明显。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作文在用词、构句和逻辑上都显出了专业性。
一言以蔽之,高质量的测评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方向感以及顺序和条理,更带来对教学效果的第三方可信度高的评估。
mily���0!xȾ�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的过程是以题海战术、猜题押题为主,而不是提高实力,达到标准要求。北外青少的课程体系完全不同于以上两种做法,所以,不能理解为“
应试”
教育。
但确实,北外青少的体系又少不了“考试”(again,我还是喜欢“测评”这个概念)这个环节,无论是美国核心系列课程对接的麦克劳希尔教育测评中心的英语诊断测评,还是英国核心系列课程对接的剑桥大学外语考试部的英语水平证书考试,虽然不强制参加,但我们的每个学习阶段都是以这两个体系的各层级目标来确定的,每完成一个级别,我们是鼓励孩子去参加这些测评的,我们也需要这些测评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且了解孩子的强项和弱项,以便调整我们的课程方案,让后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对课程设计的理解是这样的:先有标准的界定,然后有基于标准的测评体系(没有测评,无法检验标准是否到达),最后才有基于以上两者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反过来,先有课程,才有标准或测评,甚至只有课程,没有标准或者测评。三者不可相互替代,也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的契合度是对专业性最严格的考验。
如果一个体系化的课程(教材)在设计时不基于任何标准或者测评体系,那它要么是经过实践上的充分论证(一般的老师不可能获取足够的数据来支撑这样的研究成果),要么就是瞄准很小很直接的一个目标(比如10天内会读五个故事,但这不算是体系化课程),要么就是误人子弟。昨天有一个家长拿给我看她孩子所上的培训机构的教材,问我教材是否合适,我一翻,教材必备的版权页、介绍和封底的简介完全缺失(应该是盗版),我说,没有这些信息,我除非一页一页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评估,否则我很难做出任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