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则禅意故事,不由自主联想到双语养育去了,摘两则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和尚打水
有二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二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己经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达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巳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著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我们做家长的,工作已经够忙够累了,压力也很大,下班后还要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确实不容易。如果就这样过日子,孩子也会长大。但是,如果我们能象左山和尚那样,挑水之余,帮孩子再挖一口井,孩子将来就会受益无穷。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不忘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挖井。
但是,并不是哪里往下挖都能挖出甘甜的井水。有人读经,有人杜曼,有人蒙氏,有人早认字,有人早算术,有人早弹琴,百花齐放,好不热闹。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最好借助互联网,深入细致地了解你打算开挖的地方。研究的时候要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率接受一种意见,而把反对的意见自动过滤或无意忽略掉了。
骏骏出生前以及出生不久,我就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研究杜曼、读经和双语。我曾经迷恋过杜曼,下载了好几个G的杜曼素材,甚至试过几个月,但所读的反对意见终于占了上风,及时放弃了。也曾经对读经动心,把那些经典的音频都下载齐了,但一篇反对的文章说服了我,又及时放弃了。
双语的研究和实践一直没间断过,现在已到了花开满眼的季节,颇感欣慰。这口井我相信是挖对了。一来六岁前是语言发展关键期,学语言轻松随意,事半功倍;二来英语是我的专业,操作起来更容易;三来平衡的双语对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也被证明大有好处;四来在该学语言的时期早早学好英语,大大减轻将来的课业负担,空余出来的时间加强其它科目也行,发展课外兴趣也行;五来能把中英双语都学到母语级水平的人不多(英语专业的人也绝大多数都达不到),将来不管学什么专业,做哪方面的工作,都是如虎添翼,即使哪方面都没学好,凭童子功学到的语言能力,也够他一辈子有安稳饭吃了。
(二)
坦山和尚和他的侍者外出行脚,走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位漂亮的女孩子立在河边,也想过河,却无法过去。坦山说:“我背你过河吧!”于是,背着她,过了河。那女孩子千谢万谢地走了。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半天,那小和尚终于憋不住了,愤愤地说:“师父,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刚才你为什么要背那个女孩?”坦山说:“我早就放下了,你还没有放下呀!”
常听实行中英双语养育的家长说,只有家里人在的时候,说英语没问题,但有亲戚朋友在场时,或在公共场合,就不敢跟孩子讲英文。问他们有没有试过被人批评、嘲笑、指责、劝说、白眼等,基本都是没有。那他们担心些啥呢?
我曾经这样想:我跟孩子讲英文,没有任何问题,你觉得我有问题,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去解决好了。正如坦山和尚说的:“我早就放下了,你还没有放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