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3-8-19 12:39 编辑
跟着前一个帖子“孩子学外语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什么?”说下来,孩子学外语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我个人给出的定义是:在高中或大学的年龄段,在托福、雅思等专门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设计的水平考试中取得英语国家大学入学认可的相应成绩。
我在这个目标里提到赴英语国家留学,并不是说每个学习者都要瞄着去留学,而是在用托福雅思考试和英语国家大学入学水平作为学习者第二语言水平的评判依据。在中国特色的应试英语教育里,最大的死穴是高考中考这样考试里英语考试的设计。这些国内考试设计的立足点是把英语作为了知识,然后去跟母语使用的标准用法去比对。设计中完全没有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系统偏误(errors)纳入视野,那些反复考的内容本来就是中国学生很多年头都无法习得的内容。结果,这样的考试比的就只是短期记忆,所有的学习者不过就是在考了忘、忘了考的怪圈里循环而已。这样的考试不说对于学生的英语进步没有益处,本身也无法为学生的语言水平评估提出有效依据。而横向比较国外针对非英语母语学生设计的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它们是遵循了学习者中介语(Interlanguage)发展过程这条主线在判断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所在,进而判断这名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具有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的能力,还包括在没有达到入学能力的水平时,判断学生应该是在哪个级别、还需要进行多少英语学习或是说要在语言学校过渡多久才能转为正常学习。还是要特别提醒一点,托福雅思所判断的英语水平,只是英语非母语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不是SAT、GRE这些针对英语母语学生的“语文”水平。
我把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定在托福雅思成绩够进英语国家大学学习这个位置,实际上包括语言水平和年龄两重考虑。我们平时常常提到学外语要“用”,这个用得是实实在在地用。一个有一定教育背景、思维能力的高中生、大学生可以在英语国家大学学习了,真正意义上的“用”才开始。外语不学到能真正用的程度,会忘。青春期之前学的外语,也会忘。所以这个目标的设定,就如同登陆作战建立一个纵深的滩头阵地一样,进可攻、退可守,才能站得住脚。在到达这个目标之前,稍不留意就会沉到水里再也冒不出头来了,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也就一起跟着打了水漂。所以对于孩子的外语目标,视野一定要够开阔,一定要看到高中大学的年龄段,要看到可以真正使用的语言水平。
如果托福雅思考到了英语国家大学可接受的水平,国内的英语学习就功德圆满了。在国内,要做个导游空乘之类英语要求比较高的职业,稍微有点职业方面的英语培训也就够了。如果是阅读专业文献,实事求是地说,理解水平取于个人的专业能力,而不是外语能力。再坦率一些说,真正在国内的人用外语做的“专业”阅读,也就是能在国内“举几个例证就能下结论”的论文写作模式中,加上几个一般同行没有进入视野的例证而已,要想有系统、有高度地看问题,怕是不现实的。换言之,达到了这个终极目标,从在国内就业的角度看,英语水平也就差不多了。这是退可守。
另一方面,托福雅思通过以后真出国学习了,最重头的英语学习才刚刚开始。在出国后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调整,听说环节就可以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效生存下来,再经过国外大学三到五年的学习之后,读写能力能够基本达到美国大学毕业水平,可以在美国职场求职成功并且生存了。有心人可以遍访所有留学后留在海外进入职场的友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痕迹是抹不掉的,他们的成功还要靠个人其他方面的魅力。之所以要提到以进入美国职场为目标,也是一个外语学习的目标问题,没有明确的可实行的目标,留学若干年英语水平也未必能够过硬。现在“小海归”多了,他们中英语水平不过硬的并不在少数,道理就在此。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不出国的人,如果对语言学习有兴趣、生活工作中用得到,外语水平的质变和腾飞也是要在完成了这个终极目标之后才真正开始。这是进可攻。
都说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孩子的成长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孩子的英语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长远目标,要看到整个第二语言的发展过程,还要横向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过程。即使从母语角度来看,随着孩子心智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建立,在青春期阶段阅读理解的进步才是最大的。非要强调孩子在很小的年龄认识了多少字,能读什么级别的书,未必能给孩子打下坚实的语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先看清路,再往前走,会走得更远、更轻松。
终极目标摆出来了,怎样去达到这个目标,孩子的英语学习应该走什么样的路,这就真正是中国孩子的英语线路图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