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改变永远是自己”,这是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行动纲领。这个章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家长学习,是来调心的,不是来调嘴的”,这是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核心目的,      五句话放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
    1、实质:孩子是读心的,不是读嘴的;(嘴上功夫再好,孩子也不会买账)
    2、误区:想学方法的家长都不是好家长;(想学方法的家长,都是心急的家长,心态没有改变,孩子也不会买账。)
    3、原则:家长来学习,是来调心的,不是来调嘴的;(嘴上功夫的改变,心态不改变,孩子不会买账,更加会觉得家长虚伪,这不就是标准的说一套做一套吗?)
    4、关键:老师不是给我们洗脑的,而是给我们洗心的
    5、状态: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调心调到什么程度?自己的内心缓慢而优雅,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有为无欲”,表现形式是“身快心慢”。)
     要用“心”生活,而不仅仅用“脑”来生活,要用“心”来思考,不仅仅用“脑”来思考,心是感知,是洞察,是觉悟,脑是认知、是知识,是逻辑,脑子常常会欺骗我们的内心,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了让脑子欺骗我们自己的内心,即使我们知道我们很多时候,嘴上表达的并不是我们内心所感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不可以用“心里是一套,嘴上是一套”来形容自己呢?生活如此,家长教育孩子亦如此,我们要“用心”生活,不要“用脑”,更不要“用力”生活,我们要“用心”教育孩子,不要“用脑”教育孩子,更不要“用力”教育孩子,越累的父母越不是好父母。
   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的教育都是“心的感知在前,脑的逻辑在中,身体的行动在后”,这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心口合一”,“身心合一”,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写下来,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先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用笔和纸记录下来自己真实的内心;
   第二步:悦纳它,告诉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只有敢于面对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好;(很多时候,你可能根本不能面对你真实的内心,这一步可以给你带来“震撼”的人生体验);
   第三步:为什么,根据自己所写的“真实”内心,开始“用脑”,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内心?这个时候可以翻一翻我们的笔记,知识点,寻找答案;
   第四步:怎么办,找到原因后,根据我们的笔记、知识点,寻找解决方法1-2-3-4-5,所有的解决方法都要“有步骤,可操作”,1-2-3-4-5就代表“有步骤,可操作”;
   第五步:去行动,这就是“身体的行动在最后”,只有做才会有效果;在做的过程中,实在想不明白的就去问您的老师;
   第六步:用心悟,在整个行动过程中,用心感悟、觉察,并不断进行第一步而形成循环;
   生活如此,家庭教育也如此“心在前、脑在中、身在后”,调心最慢因为是修行,用脑次之因为是学习,越是没脑子的人身体就越发达,总是在行动,盲目行动还不如不行动。尽管我说的很详细,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这可能就是人与人的区别吧。
    如果你认同“教育孩子就是成人教育自己的过程”这句话,你就会明白,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自我修行的过程”,当我们从内心改变自己的话,我们对待爱人和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就会改变,当我们从内心改变自己的话,我们的爱人和孩子必须要适应我们的改变他们也就会随之改变。我们要改变和修行的是什么呢?是我们自己的“心”。
为什么说学习家庭教育“调心不调嘴”
    在我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与家庭教育相互印证的内容,总在惊喜之余,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怀有一种敬畏之情。过去的圣贤者早就已经把各种道理讲明白了,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内容上几乎没有创新,只是重复前人所讲的原则和道理,而教育形式却在不断的翻新花样。其实教育只要抓住本质问题,使用最朴实的方式和方法,再加上爱心、耐心和时间,等待那“突然一天”的到来,一切足矣!
    我们常常对家长说:“家庭教育的学习,重要的不是你对孩子说的话改变了,而是你从内心里真正改变了自己,也就是调心不调嘴。”大家看看《乐记》中的这段文字,就会发现为什么“调心”才是根本,才能够解决本质问题。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这段话的意思是,“乐”是由“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因此当哀伤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急促而抑郁的;当欢乐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宽阔而舒缓的;当喜悦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开朗而自由的;当愤怒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严厉的;当虔诚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刚直而廉正的;当爱慕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和美而温柔的。
刚开始学习的家长大多数都是“找方法”,一般提问的句式为“我的孩子今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我该如何跟Ta说,才能让Ta如何如何?”或者“我的孩子有什么什么缺点,怎么让他改掉?”这个时候的家长内心里是觉得,我说的话可能不管用,那我就去寻找一种管用的话来说给孩子听,孩子就能变好了。那么到底是否存在这种“管用的话”呢?
    《乐记》的这段话明白的告诉我们,内心的状态决定了说出的话给人什么感觉,也就是内心的状态决定了你说出的话是否“管用”。家长抱着“解决孩子问题”的目的一般是什么心态?焦虑、不满、抱怨、痛苦、小心翼翼……这样的内心,不管说出什么话,就算是耐着性子让自己心平气和的说,给孩子的感觉都多半是指责、要求、压力、郁闷。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交流,因为Ta知道你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要求Ta,控制Ta,不能让Ta有兴趣,有快乐。
    有效的家庭教育,真正学习的是家长本人,是家长修行自己,改变自己的过程。如果家长能够不再把眼光全都盯在孩子身上,收回一些用来回观自己的内心,每天反省自己的不足去改正,发现孩子的优点去欣赏,这个时候是什么心态?我相信一定是平和、愉悦、包容、优雅……这样的内心,不管说出什么话,就算是在某些方面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的感觉也是温柔、帮助、暖暖的爱,孩子会不断增强自信和上进,越来越优秀。而家长自己呢,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走在“止于至善”的道路上,难道还不足够获得美好的体验和感受吗?
    “调心”是根本,心变了,也许说出来的话并没有变,但给人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古人早已把这一点讲的明明白白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努力往这个方向去做。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态是:缓慢而优雅,不急于求成,等待“突然一天”的到来吧。
今天的分享至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互动,明天见!

教育观点
671 查看 9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Elva妈

    2013-10-17 09:24:23 使用道具

    学子中,有道理
  • 语萱

    2013-10-17 09:35:56 使用道具

    很有深度的文章
  • crystal81

    2013-10-17 13:38:25 使用道具

    这个系列什么时候粗线的?相见恨晚阿,学习学习再学习!
  • dreamairship

    2013-10-17 14:16:04 使用道具

    学习一下~~~
  • lily_orange

    2013-10-17 18:48:36 使用道具

    说的太好了,要用心!
  • qiqi2010

    2013-10-22 14:59:51 使用道具

    进来学习借鉴一下来自: iPhone客户端
  • qiqi2010

    2013-10-22 17:07:16 使用道具

    近来学习学习。来自: iPhone客户端
  • lanny524

    2013-10-24 21:59:35 使用道具

    看了你的系列文章,非常好。我以前凡是都想找方法,对结果很在乎,过程中就很难淡定。后来受高人指点,读道德经,要求不理解,只诵读,说我用脑太多,有违天道。读了整整一年,我豁然开朗。才明白 要用“心”生活,而不仅仅用“脑”来生活。现在少想多做,不去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就有心发现平凡事中处处有乐趣。育儿也变得简单有趣,生机盎然。
  • 杜杜狼

    2014-3-13 15:49:15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