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30 13:46 编辑

先说说开这个帖子的缘由吧。最近看了很多巍巍的东西,激发了我对国学的热爱,在此感谢巍巍同学!哈哈!
前几天浏览帖子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妈妈提到《声律启蒙》这个典籍,下载了个电子版的,没想到看了一眼我就深深被吸引,那个韵律太朗朗上口了,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着读完记住,可是发现自己肚里的墨水太少了,很多典故根本无从知晓,于是打算在给孩子认认真真的讲解这个典籍之前,自己先好好透彻的了解一下。周五做了些功课,发现能学到的还真不少呢,于是来开这个帖子。

本人学文科,比较喜欢语文和历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学时候的东西在记忆里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了,典籍多是网上查找的,发到帖子里来呢是用了自己话加上自己的理解,如果有不准确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由于本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查找典故的时候自己扩展了很多内容,这里都列出来了。但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更新的可能会慢,望海涵!

好了,开讲!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5 贝壳 +90 理由 收起
yem + 20 非常好的分享!
xiangyalan + 10 太感谢小团团了, 真的很好的讲解~~~
bob_michel + 20 感谢你!
封疆大吏041010 + 20 好诱人哦~
qinbaoba + 20 太给力了,跟着你学这个了
86203 查看 564 收藏帖子 (849)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mamimerry

    2011-5-28 23:10:43 使用道具

    排队听课,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8 23:13:1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29 00:58 编辑

    第一讲
    作者--车万育其人
    重点词汇--科举制(进士)
    给事中(这个不知道能查到不)


    咱读人家的著作得知道写书这个人是个啥人物吧,先从作者下手。将我看到的资料用我的大白话在复述一下。

    车万育
    (1632~1705年),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云崔,湖南邵阳人。是康熙年间的进士,还是三甲八十四名的进士。中了进士自然就当官了,这个人做官做到官至兵科给事中。著有《
    声律启蒙》、《怀园集唐诗》、《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历代君臣交儆录》等。

    那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个清官还是个贪官呢?
    他是被这样描述地:性刚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
    他呀,当了这个户部给事中之后呢又升至掌印。在担任给事中的时候,他就常常直言面对皇上,专拣当务之急的事情或是别人不敢说的事情上奏。有人就为他担心,但是他却说:“进言是我职责,竭尽忠诚,哪顾个人安危?”(很有魏征的范儿啊)有人黑夜送金银托他办事,他铁面无情地说:“你不知道世上有个不爱钱的车与三吗?”  这个人啊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清官。难得难得啊,学问做的好,官也做得清廉,还很有才气!实在难得啊!

    讲个他小时候的故事吧。古代人呢都很迷信,很相信风水。他小的时候呢,他爹啊就找了个风水先生给看墓地。当时这个风水先生呢就说:”好地啊!好地!但是呢,500年后啊子孙才得以发迹.“ 好吗,一下子弄到500年后了,谁还知道你说的准不准啊。不过这个车万育啊当时就表现出了进士的潜质,他就说了“咱把500年前的祖先埋到这,咱们不就发迹了。”瞧瞧,这智商不是一般的高吧。当时风水先生就说了“这孩子日后错不了。“这话他没说错。

    这就是我理解的车万育,一个清官,一个充满才气的清官!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50 理由 收起
    巍巍 + 50 很好,哈哈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8 23:18:4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29 00:58 编辑

    2. 科举制

    说到这个车万育就提到了进士,说到进士呢咱就不得不提提这个大名鼎鼎的”科举制“
    啥是科举制?我理解就是古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话说啊中国古代这些皇帝,为了选拔人才也是煞费苦心啊,人家也不容易,要在茫茫人海挑出那么几个头头脑脑来,想起来脑袋都大啊。这里咱不说别的选拔人才制度,就说这个沿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第一,它是隋朝开始实施的。别看隋朝的历史不到40年,但是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不说这个科举制,单说他结束了之前中国分裂的局面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跑题了)接着说科举。
    第二,唐代武则天开始才有了殿试(殿试就是皇帝亲自出题亲自面试)这个女人很了不起吧。
    第三,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
    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后面还会提到
    第四,明朝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也是老朱家弄出来八股文。
    第五,科举制到了清朝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之后就结束了。估计那时候很多读书人的梦就破碎了,不知道有没有因为这事自杀的呢?
    这个科举制啊,是把读书/考试和当官给联系在一起了。什么意思?就是你得先读书,书读好了才能应考脱颖而出,然后经过层层考试最终你pk掉众多竞争对手的时候你就能当官了。但是这个一个漫长而又难耐的过程。
    上图!

    不知道是哪位人才做了这么个示意图,一目了然,基本不用我废话。左边是需要参加的考试,右边是的考试脱颖而出的人才称呼以及每种类型第一名的叫法,请各位熟记,以显示你渊博的国学与历史学功底。有图了我就不多做解释了。提个醒,看这个图就能理解什么是“连中三元”了吧?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00:25:2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29 00:59 编辑

    3.进士
    此进士非彼“近视”,哈哈!
    上面提到了车万育是三甲的84名,这个三甲又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进士,参加了殿试不算进士,要通过殿试才能被称为进士。这个很好理解,参加了高考的人只能算是个参与者,只有通过考试了被录取了才能被叫做什么大学生啊之类的(大概这个意思理解吧)。过和没过还是有明确区别的。过了和很优秀的通过也是有区别的。好比高考你分数高了可以报考一本,中等的报个普本,不好的报个专科之类的(这段属于胡说,为了辅助理解)
    这个通过殿试的进士待遇和称呼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通过殿试的进士被分为3等,就是所谓的三甲:一甲只有3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车万育就是进士里的最后的那个三甲。
    这个是称呼不同,再来说说待遇。
    一甲这三个同志啊直接就可以当官去了,当的是个六品官。其余的二甲/三甲啊还得在翰林院接受3年的岗前培训才行,官级呢也随之递减,正七品和正八品。

    最后啊说说这个“进士”这个词的来历和两个数据
    “进士”始见于《礼记·王制》,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将近10万吧。又据统计呢,连中三元的人呢至少有16个。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00:30:3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30 13:12 编辑

    【卷上】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注释】
    ·三尺剑︰《汉书》高祖黥布流矢所中,医曰︰『可治』。高祖曰︰『吾提三尺剑取天下,非命乎?命在天虽扁鹊何益』?︰古肉刑。《汉》六人,坐法黥,因称黥布。《黥布见︰辞海1563页「黥布条」。1131「英布条」》流矢︰乱箭也。
    ·六钧弓:古时三十斤叫「钧」,六钧弓指的是拉力较强的一种弓。《左传》定公侵齐,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传观之。
    ·清暑殿:宫殿名,在洛阳宫中有清暑殿。
    ·广寒宫:《天宝遗事》唐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青虚之府”。



    以上是百度上搜到的,下面是我将要提到的内容
    1. 两个度量衡
    2. 三尺剑
    知识点:
    (1)三尺剑的典故
    (2)三尺剑里提到的大人物刘邦
    (3)三尺剑里提到的黥布
    (4)由“黥”想到的中国古代刑罚
    3. 六钧弓
    (1)来历
    4. 清暑殿
    (1)来历
    (2)洛阳宫
    5.广寒宫
    (1)来历
    (2)嫦娥的传说

  • 巍巍

    2011-5-29 00:51:1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5-29 00:53 编辑

    红楼梦 中贾母称凤姐为她的 给事中 ,按照清朝的官职来想:事中是京官。京官包括:

    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官员——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皆设尚书为长官,左、右侍郎为副长官,俱满、汉各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3、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官员——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官员——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6、詹士府——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在4中有事中的官职介绍。。。

    如果还继续追本溯源的话,应该是:

    给事中,官名。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唐一度改称“东台舍人”,旋复旧称。元代废门下省,给事中又兼修起居注,明沿宋给事中分六房之制,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1人,左、右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抄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颇重。清代只设“六科掌印给事中”、“给事中”,隶属于都察院,与御史之职权无别。


  • fionafanfan

    2011-5-29 07:52:04 使用道具

    收藏了,一起学习。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13:27:0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29 13:40 编辑

    1. 度量衡--尺&弓
    三尺剑,六钧弓 里面提到了两个度量衡
    尺和弓
    是长度单位。古代的这个尺啊和现在的长度不是一样的。自商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尺的长度也不一致,具体如下: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这么看来,古代的这个“尺”没有现在的“尺”长,所以古籍里提到某人身高七尺/八尺也不足为怪了。

    是重量单位。一钧=15千克,也就是30斤。 6钧的弓也就是180斤啊

    这里再说一嘴这个“度量衡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物体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这三个字分别有各自的含义:
    ——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13:27:2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29 14:26 编辑

    三尺剑后面有注解,但是里面隐藏的历史故事啊,人物关系都不是很了解。对注解也无法透彻理解。包括大夫说的话刘邦的反应也有点费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后还真就弄清楚了这个”三尺剑“的故事。

    先简单交代一下人物关系:
    男一号刘邦--这个不用多说,汉朝的开国皇帝,御驾亲征的一个皇帝。这个流失也就是在他御驾亲征的途中中的。
    男二号黥布--秦末农民起义的一个领袖,后投奔项羽,后又转投刘邦,最后竟成为逆臣贼子,于高祖11年造反.

    好了,弄清楚了两个人的关系这个流失的故事也好解释了。在黥布成为”逆臣“之后,刘邦御驾亲征铲平英布。这场战役中刘邦获胜,但是他却中箭了,而正是这一箭之伤要了汉高祖的命。
    话说这位皇帝凯旋回朝之后,这箭伤反倒愈发严重。于是他的媳妇吕皇后(吕雉)找来了名医,名医就说了注释里面的话,这话说的没毛病,能治。但是这位戎马一生的皇帝还是听出了大夫的弦外之音(命不久矣啊,这大夫也不傻,好歹不能当着皇帝面说他不行了)于是,刘邦才有了注解里的:“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但是皇帝还是大方之人,给了这个大夫五十金让他走人。
    黥布造反是高祖11年,刘邦中箭伤是高祖12年,薨于高祖12年。可见这要命的箭伤。

    这前前后后就好理解了吧。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13:27:2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30 10:28 编辑

    这个人物大家基本都很熟悉,汉朝的开国皇帝。沛县人,故称沛公。起义之前是个小亭长,亭长是乡官,很小很小的官(我的理解跟学校班级里的小组长差不多吧。哈哈,纯属个人胡说八道)

    一个开国皇帝要说的东西太多太多,实在无从下笔啊。
    刘邦最出名的是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将所有人都看好的种子选手项羽淘汰出局,建立大汉王朝。
    这个人最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善于用人,将天下群雄汇集门下,为他出生入死。这是刘邦相当高明的地方。不过,当了皇帝的人,尤其是开国皇帝,登基之后就担心的也是这些打天下的人,刘邦也不例外。韩信是最好的例子。这里不多说了。

    顺带一嘴,这个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文采也是不错的。《大风歌》就是他的杰作。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大风歌》啊就是他平定黥布叛乱后所作的。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13:27:3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29 15:07 编辑

    汉高祖家喻户晓,上面就很简略且粗浅的说了一嘴。下面隆重出场的是这个男二号--黥布

    说实话,这个黥(qing,音情)布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可见才疏学浅啊。在注解里看到的,一顿搜索啊,终于搞定了。

    黥布,原姓英,英雄的英。秦末农民起义的一个领袖,后来跟着项羽,又转投刘邦,后因谋反罪被杀。韩信大家都知道吧,他与韩信/彭越号称汉初三大名将。

    那这个好好的英布怎么被叫成了黥布呢?
    “黥”啊,是古代的一种刑罚,颇受皇帝青睐。就是用刀或针(宋代后用针刺)在犯人面部或其他身体部位刺字,然后用墨或是炭涂黑,终身洗之不去。英布因为受过黥刑,所以亦称之为黥布。
    英布年幼之时,一位相士就说,这孩子啊以后受刑之后必称王。终于,英布等到了受刑之日,他受到的刑罚就是黥刑。按常理受刑之人必定难过,这个黥布却并非如此。他深深记得当年的相士所言,于是受刑期间,他结交的均是监狱里的“头头脑脑”之“风云人物”,之后与这群人逃走做了群盗。
    之后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他也加入。后跟着项羽又被刘邦拢去,成为汉初三大名将。但是这三大名将却都落了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先是韩信,第二年是彭越被剁成肉酱,紧接着轮到黥布。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是是非非谁也说不清,有难同当容易,有福同享却很难啊。

    over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13:27:3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30 13:39 编辑

    上面提到了“黥”这种刑罚,它属于上古五刑之一,顺便捎带着把古代的刑罚也看了一下。
    先说说是这个上古五刑吧。墨(即黥)、劓、剕(刖)、宫、辟
    墨不用说了,说说这个劓(yi,音意)。
    “劓”这个字带个“鼻”,就是割掉鼻子的意思。
    “剕”(fei,音费),剁掉脚。
    “宫”刑多数人都知道,就是弄太监的那个刑罚,对于女子实施的时候就是打其腹部,让其子宫脱垂,不能生育。
    “辟”即死刑,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车裂(商鞅死于此法),还有死后剁成肉酱(前面提到的汗出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死于此刑),还有剖腹等等,不能再往下说了,越说越瘆人。

    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这些刑罚逐渐被废弃,改为笞、杖、徒、流、死五刑,二者以汉代为分界线。但是有些刑罚如这个黥刑还是很受皇帝青睐的,并没有彻底废弃。
    笞、杖都是用刑具打人身体的,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五十大板之类的,属于此刑范畴之内。
    “徒”是剥夺犯人的自由让他服苦役。
    “流”是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
    “死”还是死刑,但已改为以绞刑和斩头为主的行刑方式。绞刑较之砍头又轻一些,因为好歹能有个全尸。

    虽然都是刑罚,但是很明显的区别在于从肉刑为主的形式中走出来了。记着前两年去殷墟遗址参观的时候,导游提到中国的殉葬制度从最开始的活人殉葬到秦始皇改为兵马俑下葬,是对人明显的尊重与重视。至今还能记得殷墟里殉葬后剩下的骨头呢。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13:27:4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30 13:15 编辑

    这个注解里面说的比较详细,查了一下颜高这个人。说是此人乃孔子的弟子,七十二圣之一。不知道此颜高是否乃彼颜高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13:27:4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30 13:14 编辑

    注释里说了,清暑殿是洛阳宫的一个宫殿。就相当于故宫里面有太和殿一样。
    这个洛阳宫呢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个时候叫做紫微城。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才改名为洛阳宫。武则天称帝后,又改名为太初宫。
    武则天登基就是在这个洛阳宫的则天门进行的。不过这个则天门的命名跟武则天是一点关系没有,这个名字也是隋朝时候叫的。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为了避讳改成了应天门,后又称神龙门、五风楼。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13:27:5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5-30 13:13 编辑

    广寒宫这个大家都熟悉,古代好多诗词歌赋里也提到这个广寒宫,但是具体出处没有查到。

    嫦娥就住在这广寒宫里,与玉兔为伴。嫦娥是大名鼎鼎的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后羿在人间得到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仙丹(一说求得王母所赠,一说盗得仙丹),后羿将仙丹交给嫦娥保管。他的一个叫做逢蒙的徒弟对仙丹起了歹意,趁着后羿外出之时前来盗丹,嫦娥无奈只得吞服此丹飞上天宫。

    以上是一种说法。还有种说法是嫦娥耐不住人家寂寞,趁着后羿外出的时候自己偷服仙丹上了天。我印象中自己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画报是这个版本的。

    东的第一部分自此结束
  • 小团团

    楼主 2011-5-29 13:28:0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6-15 12:54 编辑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
    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
    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知识点:
    1.基础知识-- 沿、革, 白叟黄童,冀北、辽东
    2.颜回其人
    3.阮籍其人(竹林七贤)
    4.濯足水、打头风
    5.同泰寺、未央宫


  • 安安妈叶子

    2011-6-3 07:58:08 使用道具

    收藏了,每天来学习,很感兴趣,谢谢
  • dnsxc

    2011-6-3 13:00:0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nsxc 于 2011-6-3 13:01 编辑

    进来学习,充实自己。给老师献{: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
  • 微笑下去的微博

    2011-6-13 21:45:20 使用道具

    已收藏,学习!
  • 小团团

    楼主 2011-6-15 12:55:2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6-15 12:58 编辑

    沿为沿袭之意,革为改革之意

    白叟黄童:老人小孩,这里的白和黄均指头发的颜色而言。

    冀北:古幽都地
    辽东:《广舆记》:辽东,契丹东胡旧地,后号盛京,又曰辽东
  • 小团团

    楼主 2011-6-15 12:59:1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小团团 于 2011-6-15 15:45 编辑

    颜巷陋说的是颜回居住在陋巷之中。那这个颜回是何许人也?

    熟读论语的小朋友可曾记得否下面的话?
    为政第二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公冶长第五     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这里的这个回就是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字子渊,也叫颜渊。这回清楚了吧。他呀还是七十二贤之首呢! 这七十二贤呢就是孔子三千弟子里最最优秀的72人,你想想3000人里有这么72个人,72个人中间颜回又居首,可见这个人不一般吧。这个颜回啊素以德行著称,做人这个“德”相当重要的!

    他14岁就拜师于孔子,后来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没当过什么官,但是后代君王和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都很敬重,唐、宋、元、明朝历代的皇帝的都给他追加过谥号。不过很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据说他40岁的时候就驾鹤西归了,那个时候孔子他老人家还活的好好的呢。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吃的喝的住的都不怎么样,但是人家还是快快乐乐的活着,这是一种境界。

    据我的统计啊,论语里提到这个人的次数有21次(不知道准不准确)但是足可以见得这个人的分量。包括他的死在《论语》里也提到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然然妈妈

    2011-6-15 14:09:32 使用道具

    我也在读 声律启蒙
  • lande

    2011-6-23 08:46:35 使用道具

    非常好的帖子,谢谢了,准备一直跟着学习
  • yangtth

    2011-6-23 09:04:20 使用道具

    我们读了几章,没继续读。孩子更愿意读这个,那些典故不知道就先去网上搜一下,然后没事的时候讲几句给她听,加深印像。现在好了,跟着后面捡便宜。
  • 弯弯月亮船

    2011-6-23 09:23:18 使用道具

    这帖一定要收藏
  • milkrabbit

    2011-6-23 09:43:30 使用道具

    太好了。不过我家读的是《笠翁对韵》,有些内容蛮相似的
  • 然然妈妈

    2011-6-23 11:53:23 使用道具

    我在给孩子读这个,他还小我也不解释,照着读,赫赫
  • sunel

    2011-6-23 13:36:4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unel 于 2011-6-23 13:37 编辑

    宝宝还小,我只是给他机械的读.希望他长大了,主动去追寻里面的典故.
  • buke

    2011-6-27 07:43:21 使用道具

    真没想到《声律启蒙》还有这些小典故和小知识,有了这个铺垫,孩子读起来应该会更有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