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萧愚 于 2013-10-18 15:07 编辑
上次写了《警惕过度阅读》,因为仓促没有展开谈。
实际上这个话题很有价值,今天展开谈一下。
有句话说,读书这件事,最容易骗的是别人,最难骗的是自己。此话怎讲?
一个只把《红楼梦》打开,一目十行草草看一遍的人,也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曾经读过《红楼梦》。
对这样的人,你毫无办法,人家真的已经读过了啊。曾经有个家长跟我说,我的孩子10岁前,已经读过1000来本书了。我必须要承认,很大程度此言非虚。
但是,读书不是表演,不是作秀,真读和假读,有质的差别。比如《红楼梦》我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了。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假读,做样子的。因为怕别人攻击我,你念了北大中文系,连《红楼梦》都没读过吗?
后来因为结缘蒋勋,我再读《红楼梦》,我感觉,这次我是真的读过了。
真读和假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里我想打个比方。你把油倒入水里,油还是油,水还是水。这就是假读。虽然书上的字都跑到你脑子里去了,但是,没有跟你的脑神经产生牢固的黏连,没有跟你的人生经验发生交集,没有与你的心理情感产生共情,没有增加你实践的能力,没有优化你的心智模式,没有丰富你的活的知识库……这一切都说明,你在假读。
真读呢?你把一块方糖放进咖啡里。很快糖和咖啡融为一体。祝贺你,你这是在真读了,你吸收了。
有些家长经常问我,我的孩子读书飞快,这是怎么回事?他究竟吸收了吗?首先,那些快餐书本来就需要读的飞快的。快餐书本来的作用就是消磨时间,激发一些浅层次的快感,很难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这些书,读的慢反而是浪费时间。
但孩子的生活中,必须要有一些值得精读、细读的书。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精读只是实现真读的一种方式。
如果精读操作不当,也达不到真读的效果。
中国有些不大负责任的阅读推广人。经常给家长灌输错误的理念。说什么孩子读书就要由着兴趣。不需要精读和细读。这个观点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西方孩子的精读与细读,在课堂上就完成了。中国的语文课堂大部分照本宣科,精读细读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且为了应付考试,多半变成字词的学习,应试的操练。读书本来具有的启迪思维,陶冶性情的价值没有了。
这个时候,你还由着孩子的兴趣自由读,试问,孩子的思维与性情,将以何种媒介来提升?
家长的另外一个误区。是误以为,把一些思维型的,情商类的书籍丢给孩子就可以了。把一些获奖的绘本丢给孩子就可以了。把一些经典和名著丢给孩子就可以了。结果呢?就是自己被孩子骗了也不知道。孩子会告诉你一个个好消息,今天读了这个,明天读了那个,可实际上,都是油和水的关系,浪费时间而已。这种阅读甚至不如让孩子读快餐书,起码孩子可以得到不少乐趣。
这个世界上每天产生大量的阅读,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低效的,欺骗别人或者自欺欺人的假阅读。这也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却始终无法在能力上突破的根本原因。
另外的弊病,就是假的阅读还可能产生一种十分可怕的心理病毒。因为这种阅读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觉得自己已经很有知识和本领,从而失去了最宝贵的谦卑之心。
同样是读书,有人越读越谦卑,越读越深入。有人则越读越自大,越读越觉得读书无用。
学会读书,学会真正的阅读。是许多人需要补的一课。你学会了真读,才知道孩子是不是应付你,敷衍你。才知道你是不是在无效灌输。才知道教育的魅力与读书的乐趣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