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6 编辑
PS:这是好久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我觉得很好,就收下了。
我们真的懂如何教育孩子吗?
序
怎样教育孩子才能避免“坑爹”?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未来的希望。教育孩子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是生命中的头等大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呢?富人希望子承父业发扬光大,穷人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成的梦想,做不成富一代,做个富一代的爸爸也不错。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总是残酷。穷人的孩子往往是继续沉沦,继续当着“农二代”,“打工二代”。富二代则尽是李天一,李启铭之类的“坑爹”先锋。
许多人把孩子不成器归罪于社会,总觉得自己足够多的督促了孩子的学习,或者给了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怎么可能教育不好孩子呢?
不得不说,这些家长们真的错了,如果只是头悬梁,锥刺股,千金散尽便足够调教出一个“成功”的孩子,那家教也天简单了。更何况,很多时候,让孩子牺牲快乐和人格的成功又有何价值呢?
其实,把功利作为家教的终极目的,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古今中外,成功的家教榜样数不胜数,但是核心却从未改变,做人立志修身养德。在今天这样浮躁的年代,我们或许更该好好学下这些基本的常识,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
古人家教都教什么——立德立志立行正道
视读书为第一要务:耕田务农也要“奋志读书”
中国古代家教既有明晰的道德理想,又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全的组织制度,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长效的教育资源;虽然这种教育传统在近现代遭遇过人们的摒弃,但抚今追昔,尤其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我们确有必要重审古代家教在教化天下方面留下的历史经验。
古代家教首先推重的是读书。但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读书归趋问题总是遭到近、现代某些人的深度曲解,以为古代读书人只能拚挤于一条“应试做官”的独木桥。对此,南宋哲学家陆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早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试观一县之间,应举者几人,而与荐者有几?至于及第,尤其稀罕”。他认为读书应以“通经知古今”为目的,这样至少能成为“孝悌忠信之人”,既有利于科举应试,也有利于“事君临民”。
清末花隐老人甘树椿在《甘氏家训》中说:“我家自祖父以来,专以耕读为业,不干预地方公事。愿我子弟笃守家风,专务本业,奋志读书。”即便是耕田务农也要“奋志读书”,足见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人的从业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滋养之功。古代家教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力图使读书的子弟践行一种学以致用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