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6 编辑

PS:这是好久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我觉得很好,就收下了。



我们真的懂如何教育孩子吗?
怎样教育孩子才能避免坑爹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未来的希望。教育孩子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是生命中的头等大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呢?富人希望子承父业发扬光大,穷人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成的梦想,做不成富一代,做个富一代的爸爸也不错。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总是残酷。穷人的孩子往往是继续沉沦,继续当着农二代打工二代。富二代则尽是李天一,李启铭之类的坑爹先锋。
许多人把孩子不成器归罪于社会,总觉得自己足够多的督促了孩子的学习,或者给了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怎么可能教育不好孩子呢?
不得不说,这些家长们真的错了,如果只是头悬梁,锥刺股,千金散尽便足够调教出一个成功的孩子,那家教也天简单了。更何况,很多时候,让孩子牺牲快乐和人格的成功又有何价值呢?
其实,把功利作为家教的终极目的,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古今中外,成功的家教榜样数不胜数,但是核心却从未改变,做人立志修身养德。在今天这样浮躁的年代,我们或许更该好好学下这些基本的常识,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
教育观点
1778 查看 31 收藏帖子 (5)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18:5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7 编辑

    古人家教都教什么——立德立志立行正道
     视读书为第一要务:耕田务农也要“奋志读书

      中国古代家教既有明晰的道德理想,又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全的组织制度,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长效的教育资源;虽然这种教育传统在近现代遭遇过人们的摒弃,但抚今追昔,尤其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我们确有必要重审古代家教在教化天下方面留下的历史经验。
      古代家教首先推重的是读书。但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读书归趋问题总是遭到近、现代某些人的深度曲解,以为古代读书人只能拚挤于一条“应试做官”的独木桥。对此,南宋哲学家陆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早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试观一县之间,应举者几人,而与荐者有几?至于及第,尤其稀罕”。他认为读书应以“通经知古今”为目的,这样至少能成为“孝悌忠信之人”,既有利于科举应试,也有利于“事君临民”。
      清末花隐老人甘树椿在《甘氏家训》中说:“我家自祖父以来,专以耕读为业,不干预地方公事。愿我子弟笃守家风,专务本业,奋志读书。”即便是耕田务农也要“奋志读书”,足见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人的从业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滋养之功。古代家教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力图使读书的子弟践行一种学以致用的人生哲学。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19:2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7 编辑

     凡人须先立志:志向决定成就
      古代先贤教育子女“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任得事。如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德行立于己志”,树立德行在于有自己的志向。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任得事。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志之说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志向将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如果不立志,就会丧失前进的目标,从而碌碌终生。立什么志?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
      什么样的志称得上高远?那时的人常常把读书考科举当官,获得荣耀与财富作为立志奋斗的目标。但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在家信中不希望子女都这样,而是说 “儿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就是说,好好做人,做点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的事就可以了。
      曾国藩在给兄弟的家信中曾称赞从前 婺源的汪双池,30岁以前在瓷窑上为人家打工画瓷碗。30岁以后在私塾教学到老,终身不参加科举考试,但最终著书一百多卷,成为当朝为数不多的名儒。“余所望于诸弟 ,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恆四字之外也” 曾国藩 赞扬汪双池未入仕途,一生读书写书,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立志有恆”的精神。
      现在的家长该怎样教育孩子立志呢?有的家长也对子女进行立志教育,所谓的“志”,就是要子女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往后的小日子过得美美的,这类的”志”和国家对接班人的期望,也和曾国藩等古人立志的出发点相差甚远了。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19:4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7 编辑

     家国同构:天下事亦是家事
      中国古代创立的“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务分摊到每个家庭来承担,直接把家庭这个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及人所依赖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道德教化的组织机构。《三字经》中提出的“子不教,父之过”,就是社会向家庭分摊教化任务的明证。古代家教的实质其实就是在全社会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责任制。
      唐代崔元炜的母亲说:如果听说在外面做官的儿子生活过得很清苦,就是“好消息”,如果听说他在外面过得裘马轻肥、生活奢侈,就是“坏消息”;她正告儿子做官如果“不务清洁,无以戴天覆地”。这说明为官清廉与否,不仅事关社会的祸福,也波及家庭的荣辱,这是从“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中产生出的价值取向。
      确立这种道德观念的意义还在于:进一步把家庭伦理秩序向社会进行类比和推广,要求人们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天下所有人,力图构建普天之下亲如一家的大同世界。这就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它成功实现了把家庭伦理同人际伦理、政治伦理的对接和统一。这其实也是从生命伦理的高度表现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0: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30 编辑

     重视修身: 成于困约,败于奢靡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重德修身”是各家家教家训的核心内容。古人强调通过“修身”来不断克服身上的缺点,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实现经世济民的抱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修身”的内容、途径和最终目标都有阐述。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古人把骄奢作为思想意识上的两大敌人。诗人陆游的家训中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天下的事都是因为在困难之中发奋图强而成功,也都是因为成功后产生骄傲、奢侈,萎靡不求上进而失败。一个人应常常警惕“骄奢”的思想情绪。周怡《谕儿书》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这些都是告诫我们如何时时处处保持谦逊节俭美德,防止骄傲奢侈行为。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0:2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8 编辑

     教子以德:小节不拘大德怎成?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其中更重视儿童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教给他做人的根本,使其受用一生。有古语曰:“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道德培养,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这是至今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清代大学士张英,敬信神佛,乐善好施,为官清正,对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无不言,深获康熙的信任。他写的家训《聪训斋语》中屡次提及做人要“立品”:“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他在家教中从来不主张疾言厉色,而是使用日常的浅白语言,细致耐心。
      他教导儿子张廷玉如何为人处世时,说:“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鸾凤,宝之如参苓,必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张廷玉牢记父亲教导,从小就熟读经书,待人宽厚恭俭,后任职大学士、军机大臣。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0:5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8 编辑

     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古人云:“人若无信不知其可。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孔子说:“言人而无信,其余终无可”。他认为恪守信用是一个人最基本、最起码的品德和生活的准则,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其他的品德就更成问题了。
      春秋时鲁国人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极有修养,曾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孩子哭着要跟她一起去,她就哄着小孩说:“你在家里玩,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上街回来,曾子就要抓猪来杀。妻子拦住他说:“我跟小孩是说着玩的”。曾子说:“对小孩不能说假话。小孩无知,要跟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你如今欺骗了他,就是教他欺骗。而且,母亲欺骗小孩,小孩以后就不会相信母亲,那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呢?”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1: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8 编辑

     独立自强:靠人不如靠己
      郑板桥临终之时,对其少子难以放心。对子曰:“欲尝亲蒸之馍。”老父之命难违,其子下厨逡巡。书房读书习字之人,手忙脚乱于厨房,欲蒸馍犹如临阵。几番操作,几番难成。父亲奄奄一息,积聚精力等待,终于没有等到儿子功成。郑氏之子,嚎啕大恸。痛悔平日未能学有一技,深感平凡小事学之不易,遗恨没能满足父亲于临终。亲手为父亲更衣,枕下留有纸条,上有字迹:“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心灵之震撼,终生铭记。老父临终难以瞑目,莫过于希望自强自立。
      靠人不如靠己,此乃郑板桥教子之良方。临终震撼,此乃父亲爱子之深意。或许,郑氏深知其子自立能力欠缺;或许,郑氏历经坎坷深感自立于世之关键;或许,懊悔此前没有给予有效指引;或许,这是父亲无奈之希冀。
      靠人不如靠己,此乃教育子女之真谛。郑氏子女得其真传,处世为人不辱先人,研修学问独有见地。劝君教子莫溺爱,劝君教子重自立。君不见,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古往今来奇男女,自强自立傲天地。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1:2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9 编辑

    古人如何行家教——讲“素质教育”善用“多媒体”
     古人也讲快乐教育:因才施教 忌死读书
      每一个孩子都有存在年龄个性、兴趣味爱好的差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注重根据学生个性需要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教育。在《论语先进》载,冉有与子路都问:“闻斯行诸”?由于冉有个性过办事不果断,犹豫不决,他就设法以“进之”。让他马上实行,而子路个性过于“兼人”,即胆大果断,他就设法以“ 之”。让他先请示父兄。
      古人也并未如今人臆测一样,只会死记硬背,相反,还很注意兴趣培养,注重学习的乐趣。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马上就去学《诗》。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马上又去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1:4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9 编辑

     善用“多媒体”:教子手段多样
      古人教子方法不但讲求乐趣,也讲求利用各种载体,全方位进行教育,追求多样性的教育方法。诸如教子联,家训,书信甚至遗嘱,时时,处处不忘对子女的尊尊教诲。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训子联”最感人肺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这首绝笔联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与岳母给岳飞刺背上刺:“精忠报国”相映成辉。
      清代诗人蒋心余则把对后代的殷切希望寄托在家训之中,他留训曰:“宝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读书。”要子孙孙永远记取不忘。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在弥留之际,给后世留下遗嘱。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这些情真意切的教诲,底蕴厚重韵味长,或提导为人处事,或勉励勤奋求学,或促其养德积善,皆给后人树立了典范。少年儿童天真自然,犹如一张白纸,染于黑则黑,染于红则红。这话值得人们认真深思和细细品味。”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2:0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udumoumou 于 2013-10-18 16:29 编辑

     终生家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古代家教是有一整套组织制度的终身教育。据宋代司马光《家训》记载:唐代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每天像老师给学生布置功课和检查作业一样严肃认真,一直坚持二十余年。
      宋代宰相赵鼎在《家训笔录》中明确规定:“子孙所为不肖,败坏家风,仰主家者集诸位子弟堂前训饬,俾其改过,甚者影堂前庭训,再犯再庭训。”即使到了元代,曾经创有十世同居佳话的郑氏家族,仍然保持着在每天早晨举行全家聚会和每月朔望进行祭祀聚会的习俗,在聚会中宣讲家训,并通过在祠堂设立奖罚牌对全体家庭人员的操守行为进行督查和奖惩。
      延至明代,山西副使王演畴的家族仍然坚持在每月决朔望两会中,召集家众举办以宣讲《孝经》、《小学》和《大学》为主要内容的家训活动,其规格和气氛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毫无二致。到了清代,监察御史蒋伊的家族仍然坚持朔望两会的习俗,并在《蒋氏家训》中明文规定:子孙如果“有败类不率教者,父兄诫谕之。谕而不从,则公集家庙责之。责之而犹不改,甘为不肖,则告庙换之,终身不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形成和传承的过程在古代家教的运行机制中可见一斑。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2:30 使用道具

     李世民:遇物必有诲,是以史为鉴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教子也有方。特别是当太子承乾由于深居宫中,腐化堕落,被废为庶人,更引起了他对后代教育的重视。
      唐太宗亲自教诲儿子,做到见物指喻 ,“遇物则诲”,随事寓教 。“遇物则诲”的教子方法,符合家庭教育的特点,也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实际上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情境教育法”。这种传统的教育法由于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可以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孩子感悟做人道理的好方法。
      贞观十八年,有一次唐太宗和太子李治一起吃饭,他指着饭菜问李治,“你知道这饭是怎么来的吗?”李治回答:“不知道。”他说:“这饭是通过农民艰苦劳动得来的。要不误农时,按时耕耘播种,才能打下粮食,有饭吃。”
      太子骑马时,唐太宗就问:“你知道怎样爱护马吗?”太子回答;“不知道。”唐太宗就耐心地对太子说:“马能代人分担劳苦。所以对马要爱护,要时时注意让它休息,不要用尽它的气力。这样才能使马经常替人代劳。”
      太子在树下乘凉时,唐太宗就指着树木说:“锯木头利用绳墨才能锯直,做太子善于听取进谏,才能圣明。”在太子乘船时,唐太宗就说:“水可以使船漂浮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老百姓如水,天子有如船。”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2:53 使用道具

     司马光:重视细节 言传身教  孩子在家里与父母接触最多,因此,父母的行为也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中国人讲究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的意义在于家长并非仅仅只通过语言即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成为孩子的榜样,从而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人追求真理,注重品德和操守,不仅要求自己躬身力行,也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德行”培养。这种言传身教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正直坦荡,为官俭廉,平生未有不可对人言之事。他教儿子司马康“以俭为美德”,一次,司马光看到儿子随意用手翻书看,就教导他说:“君子喜读圣贤书,首先要爱护书藉。读书前,先要把手洗干净,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的端端正正,态度要恭敬,静心学习不走神儿。为人要质朴,做事要踏实,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潜心读书,修真养性,并以俭朴自律,后来历任校书朗、著作朗等,在为人、治学方面酷似其父。当时,京洛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可为人师表者,司马父子也。”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3:18 使用道具

     古人打孩子吗?打是为了最终的不打 
     说起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的楷模,梁母,即梁启超之母,她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今人借鉴,梁母教子最可取处,是除了教儿子要懂得读书外,更注重教儿子怎么处世做人。梁家有一个严厉的家规,那就是孩子犯错皆可原谅,惟对说谎不可饶恕。对此,梁启超是有刻骨铭心体会的。他曾回忆道:“我六岁时,不记因何事,忽说谎一句。所说云何,亦已忘却,但记不久即为我母发觉。”于是,盛怒之下的母亲边打边教训他。
      母亲教育他说,一个人从小说谎,或者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怕人指责,所以谎说自己没做;或者是应该做的事没做,同样怕人指责,所以谎说自己做了。其实一个人做错了什么,无论是自己意识到还是经他人指出,改正就可以了。而说谎则“不惟明知故犯,且自欺欺人,而自以为得计也”。这样做“则与窃盗之性质何异?天下万恶,皆起于是矣。说谎话之人也,则无人信之。既无人信,则不至成为乞丐焉而不止也”。在梁母看来,一个人从小就学会说谎,长大后就不可能取信于他人,也就不会被社会接纳。一个不被社会和他人接纳的人又怎么能够立足、生存?十有八九这样的人最后不是沦为盗窃犯,就是做乞丐。
      很多父母娇惯孩子,最终的结果是管束不了自己的孩子,看着孩子肆意妄为,往往死的心都有。但从古人的理念上看,正可谓打是为了最终的不打。毕淑敏说过,只有不懂事的孩童和懂事的孩子才可以不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打不是溺爱,而是让孩子远离那些肮脏丑陋的品质。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3:57 使用道具

    西方人如何教育孩子——快乐独立比成功更重要
     不要求孩子“考第一” 也不需要孩子“孝顺”
      中国人养孩子是一种投资行为,而西方人养孩子纯粹是一种消费行为。因此在中国,往往把孩子长大以后是否孝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把孩子成年以后所得到的职位和金钱当作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而西方人呢?却把孩子自身的幸福和快乐放在第一位,同时根据西方人的价值观,看孩子成年以后是否能受到周围人的尊重,一般来说一个良好的社会,受人尊重以后地位和金钱才会接踵而来。
      我们理清楚这种因果关系以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人会出现“虎妈”和“狼爸”现象,因为中国人觉得只有上了哈佛和北大才算是成功的,而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厉的管制使一些传统观念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目中,成年以后会遵从很多戒规,孝顺就是其中的一条。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认为,有了地位和金钱自然会有幸福感,才会感到快乐,为了地位和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地扭曲自己。
      西方人的逻辑正好相反,西方人觉得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才会非常投入地去做,投入以后才能做得好,做得出色便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尊重以后地位和金钱才会到来。因此西方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少会逼着孩子去考一个好成绩,更不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好恶来教育孩子,这也是中国人经常能看到的,国外的家长不是特别管孩子的原因。西方人的方式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孩子提供自由的条件。给孩子自由并不是说就不管孩子了,中国人所看到的不管其实是不干涉,但是给孩子提供方便这一条上来看,西方人爱孩子的程度根本不亚于中国的家长。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4:26 使用道具

     重视独立和担责:不喜欢对孩子说“不”
      在美国,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做什么,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做的事情。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喝。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
      美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所以,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比如说生日、毕业典礼。他们认为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会的标志和起点,所以在这些日子里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的聚会,每个学生大约有十几位包括家长在内的亲友来参加这些聚会。比如说,毕业典礼。家长不仅要去学校观礼,每个家庭还要在学校的毕业典礼后,组织Party来庆贺孩子高中毕业和长大成人,送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物。让孩子明白和记住:他成人了,要对自己完全负责了。在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后,实现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
      西方人一般不会在孩子想做什么时急于说“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于电视机,父母也不会发怒。因为完全可以买些旧货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当孩子看人家开飞车,自己也想试试时,父母明明不赞成,也会请专业赛国车手来教。让孩子慢慢明白飞车不光是开得快,还有体能、耐力的艰苦训练。既满足孩子的愿望,又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哪些该做、可做或相反。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由此可见,首先是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愿望,然后才考虑怎样去尊重和鼓励。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为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程度不同,把握这点有些困难,但一定要尽力去了解。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其实能力达不到,这更需要父母的帮助。这种场合仍然要维持孩子的兴致,容许他们试仟并犯错误。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4:50 使用道具

     富人的孩子早当家:理想比财富更重要
      和中国人,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相反,美国人尤其是富人更喜欢“穷养”孩子。在他们看来,钱不是最重要的,即便你再有钱也不能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这是美国富二代们接受的“穷养”教育核心。国外有不少富豪的后代不屑以家族为靠山,生活在父辈的光芒之下,因而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比尔·盖茨就曾说过:“我告诉子女们,他们不会从我这儿得到财富。早在生儿育女前我就信奉大多数财富都应该回馈社会。越早让子女了解世界的不平等,越早鼓励子女到贫穷国家去接触当地人,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帮助。”
      美国的很多富二代在年少时都有兼差打工的经历,或者是做义工。这种穷养教育方式有很多好处,不但锻炼了自己、增加了社会经验,同时也让富二代们知道了财富积累的不易,明白工作首先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次才是赚钱。
      在财富与理想的抉择中,乔治娜·布隆伯格是个典型的例子。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纽约市市长、“彭博资讯”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今年26岁的乔治娜,是布隆伯格最小的女儿。2003年她在北美青年马术锦标赛上夺得人生第一块个人金牌,并准备进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乔治娜多数时候和母亲住在纽约北部小镇的马场里。在那里她苦心练习马术,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背部受伤,锁骨两处骨折,还曾摔得脑震荡。她的自立顽强让她荣登福布斯“最迷人的亿万富豪千金”排行榜。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5:15 使用道具

     敬重规则,总统的女儿也不例外
      同中国人喜欢挑战规则,寻找规则漏洞相反,西方人对规则更敬重的多,家长们从小就对孩子灌输规则观念。即使是万人之上的美国总统,也不会让孩子们有“我爸是总统”这样的念头。在这方面,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做法便值得许多中国人思考。
      奥巴马夫妇一直教育女儿要心中有他人。在父母的指导下,马莉娅和萨沙志愿帮助穷人,并选择以尊重他人、社区服务为教学理念的希德威尔友谊学校就读。
      奥巴马夫妇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女儿尽享童年时光的同时避免被宠坏,明确并且始终如一的规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区分对错。
      马莉娅和萨沙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不能越界。奥巴马夫妇允许她们与青少年乐坛偶像“乔纳斯兄弟”见面,但拒绝让她们参演风靡全美的少儿电视剧《汉娜•蒙塔纳》;可以使用iPod音乐播放器、照相机和电脑,但不能违反学校规定把手机带到课堂。不过,规矩固然重要,但家长有时也可适当“通融”。这种事情通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喜欢做的。例如,马莉娅和萨沙的外祖母有时会允许她们20时30分以后上床睡觉、多看一会电视或者多吃几块点心。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5:37 使用道具

     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更可贵的是,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也颇有成就。大女儿伊雷娜于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艾芙日后成为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作为普通的母亲,居里夫人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女儿的呢?
      当伊雷娜和艾芙还在幼年时期,居里夫人就不许女儿怕黑,不许雷声轰隆时把头藏在枕头下,不许怕贼与流行病,从小培养她们勇敢而有主见的独立人格。为了发掘孩子的天赋,当女儿刚上学时,居里夫人让她们每天进行一小时的智力工作。当姐妹俩入中学后,她就让女儿每天放学后再上一节“特殊教育课”,即在索文本的实验室里,请人教姐妹俩化学、数学、文学、历史、雕塑、绘画及自然科学。
      居里夫人将所有的财产都捐献给了国家,一点儿也没有留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她说:“贫困固然不大好受,但是富裕却也没有必要,甚至是很讨厌的。”她要求自己的孩子用勤劳的双手去开拓自己的生活道路。她给孩子们留下的是独立不羁的精神和鄙视功利的高尚品德。这样的精神财富,将使两个孩子受益终身。
  • dudumoumou

    楼主 2013-10-18 16:26:04 使用道具

     结语:要想孩子不“坑爹” 成人先学会做人
      在中国,做孩子,做父母都挺苦的。孩子苦,自不用说,学校里经历的是填鸭教育,回到家里,多半不是苦口婆心把自己当小皇帝的父母,便是绷着脸的“狼爸狼妈”。教育的中心只有一个,“功利”,一定要成功。
      学校教育这一环早已沦落失守,成为“填鸭流水线”,本应成为孩子人格塑造最重要一环的家庭,如今也成了另一个把孩子畸形化的学校。
      我们的家长们还沉浸在“望子成龙”的美梦中时,早已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推向反面。这也不能过多怪家长们,毕竟,他们大多数人也是这么过来的。那些塑造人性,修身养德的许多基本道理他们也不懂。所以,为了孩子能真正成长为一个人,为了孩子能不“坑爹”,成人们才真正该补好家教这堂课,学会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常识
      子不教,父之过。一切孩子的过错追根到底都是因为成年人。在埋怨孩子越来越坑爹无理不懂道理前,成年人们更应学会怎样做人。
  • swuteresa

    2013-10-18 18:16:16 使用道具

    感谢分享长文
  • 我就是lalala

    2013-10-18 18:39:26 使用道具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然后用爱让孩子自然快乐健康的成长就好。与其想尽办法教育孩子,不如从自我做起,尽量让自己快乐,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如果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不应该强求孩子去做,这是没有道理的。
  • bluejiemo

    2013-10-18 19:17:31 使用道具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坦坦妈

    2013-10-18 19:29:33 使用道具

    真的很不错的美文,收藏了。
  • flygaofei0371

    2013-10-18 19:39:47 使用道具

    值得看看,
  • 开心的爸妈

    2013-10-18 19:52:09 使用道具

    真的很不错的美文,收藏了。
  • fztfzt

    2013-10-19 12:40:20 使用道具

    庞引博证了不少的典故
  • 南山浮云

    2013-10-21 12:00:35 使用道具

    收藏了,谢谢!!
  • 温暖的心2010

    2013-10-21 13:59:01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好长的文章......
  • qiqi2010

    2013-10-22 14:59:14 使用道具

    多谢楼主分享。来自: iPhone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