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点评:
这孩子做错几件事:首先,选专业。专业决定了人生路向。为了来香港而放弃商科,转向服装设计,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水平要求的专业,人生路向也南辕北辙。
其次,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不久前还是大专院校,专升本,跟北京大学都不在一个档次上。虽然它的录取分很高,那是因为包含了进入香港,这块敲门砖值钱。有钱人投资转身份的话,要一千万。你一分钱不花,还拿香港政府几十万,进的大学次一等,也就不能再抱怨什么了。你要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是离开中国来香港?那目的已达。还抱怨什么呢?
至于六七千元和同学分租一套月租两万元的房子,在香港人眼中,是多么地奢侈!!!大家会说,只有大陆有钱人孩子会这么干吧?学校可是优先给你们分配宿舍了呀!没钱,怎么可能去租几万元的房子。可明明,你又拿着香港人支付的奖学金。还要抱怨香港,是不是有点不道德呢?香港社会中产家庭平均月收入,也不过两万元呢。
至于今后的职业道路,你就只有自求多福了。可以再考学,再读书。香港人都是一辈子边工作边学习,我认识一位海关关长,至退休,还毅然报读大学法律系,现在天天担心毕业了找不到律师行的工作呢!我觉得好笑,心想,你也不看看自己几岁,拿出过去的工作履历,何须担心无人请呀!
大陆孩子报读香港的大学时,很多人只着眼于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惊艳,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存。没有深入研究,读什么专业,才会有前途,合不合适自己。读哪间学校,才符合自己未来发展。等等。这些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至于来香港,只要是人材,何怕无人识呢!
所以,随便地以为,只要进入香港的任何一间大学任何一个专业就可以高枕无忧,那就大错特错了。香港不是大陆,事实上,香港和大陆,只是人种相同,文字相近,但,实际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无论思想、政治、文化、习惯,都把香港人当作"外国人",才比较不容易产生摩擦。香港确实跟大陆差别很大。香港人的思想也差别很大。在香港,想要生存,找关系,走后门,你如果有幸是太子党,恭喜你,但也只能一辈子和太子党们讲着普通话,喝着老白干,常常飞回北京省亲,直至父母退休,自己不被重用,渐渐失势,无奈兼无聊。这种人其实完全不是香港人。只是在香港生活着的大陆人。
而香港社会,你必须拼命工作,努力存钱,好好学习,摆脱旧思想,以自我的独立形象出现,父母的什么忙,都不要指望他们帮。这样,你才能成为社会景仰的成功人士。在香港,所谓的成功,不是做着什么"总",而是生活自由,财务自由,精神自由,即像丁一凡这样的人,不打工,不看人脸色,有时被人央求写篇谬论,有空环游世界,到处吃喝玩乐,风花雪月......哈哈。
(星岛日报报道)香港人口老化,劳动人口下降已是不争事实,政府预期劳动人口将于二○一八年到顶,之后会逐渐萎缩。提高生育率固然是治本之方,但短期内亦要纾缓措施,有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成员认为,吸纳内地或海外尖子来港,是最快又最有效的方法。自二○○八年起,特区政府容许非本地毕业生留港一年「搵工」,希望可留住这批精英在港发展,至今已有逾二万八千人的申请获批,但当中有多少人愿意在香港落地生根?有多少人又选择飘然远去?
二十岁的Justin,来自新疆,本身是内地尖子,原先对香港充满憧憬期待,岂料来港两年后竟意兴阑珊,甚至偶尔还会后悔当初放弃北大的录取,特别是刚过去的暑假到北大交流一个月,那浓厚的学术氛围,非香港所能及。他在香港生活两年的最大感受是「香港会磨灭人的理想」。
两年前舍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只身来港入读理工大学的服装及纺织系,并获理大颁发四年全额奖学金。金融与时装,风马牛不相及,Justin说,父母一直希望他向商科发展,因为工作稳定之余,亦较体面,但他最终还是舍北大而选理大,除了因为他对时装设计的喜爱外,更是缘于五年前来港观看奥运马术比赛的惊鸿一瞥,当时他立即被香港的国际化丰姿迷倒,决心要来港读书闯天下。
放弃北大取录有点后悔
两年过去,现实的香港生活跟想象有没有区别?Justin坦言有,尤其中港学生之间,因着成长、教育背景的不同,难免有隔阂或误会,「首先是一个语言问题,因为我来自北方,我那个广东话学得比较慢一点,这个比较主要……第二个我觉得是双方缺乏了解和尊重,因为我觉得在大学,你首先就要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然后我觉得我们有时候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会比较以偏概全吧,就是说可能一、两个内地学生,或者报纸上报道那些内地游客,有一些不太文明的行为,有人就会把它想象成全部内地学生或是内地人都是这样」。
做永久居民想法动摇了
Justin说,刚来香港时,憧憬日后可留港发展,甚至索性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但到今日,这个想法已经开始动摇,偶尔还会后悔当初放弃北大的录取,「商科的话在香港发展会很好,香港是个金融城市,但我这个学时装,因为时装的主流毕竟在西方,在纽约、在伦敦、在巴黎、在米兰,所以我觉得香港面对的主要还是个零售业吧,像我现在学设计,我不是很想走一条在香港发展的路。」
事业发展受局限,加上物价高昂、生活节奏急促和住屋问题等,都令Justin却步,以红磡为例,一个六、七百呎的单位,租金要近两万元,即使三个人分租,每人都要约六千元,对刚毕业的学生而言,绝对是沉重的负担。他又形容:「我现在还算是个比较理想化的人吧,但我觉得在香港,有时候会磨灭人的理想,因为香港是一个比较商业化的社会,所以很多事情就比较追求现实的利益,然后会让人变得比较现实」。他坦言,偶尔会后悔当初放弃北大的录取,尤其刚过去的暑假到北大交流一个月,那浓厚的学术氛围,非香港所能及。
连曾经如此迷恋香港的Justin,最后也落得意兴阑珊打算离开,究竟如何才能留得住人才在港发展?Justin认为,首先要有不排斥的环境,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都以香港为家,「有时候你会觉得一部分,不管是在校的学生,或是在路上遇到的人,他们好像还是对内地的认识有点偏见,缺乏了解,感觉好像我们香港人不欢迎你们」。足够的工作机会亦是关键,Justin直言香港商业主导,「在其它方面,确实不像内地的工作机会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