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写了一篇帖子关于个人学第二语言感受的,因为没写完,所以大家不知道中心内容是什么。现在把下半篇补充完。
原帖地址:
http://www.ebama.net/thread-179562-1-1.html
其实我刚才想说的是,在小学以前,我们当时很多同学在小学以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汉语普通话的,只是学会了当地的土话——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其实在广西的农村,很多地方小孩的第一语言都是本民族的语言,汉语是在上学以后才学的。当然现在电视比较普及,孩子们在上学以前也能接触普通话,而我们那个时候,90%以上的小朋友都没见过电视的。也没有广播——70年代80年代初,收音机都算结婚大件,城里人才有的,在比较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人都没见过。
我们那时候唯一接触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就是课堂,日常生活中,既听不到普通话,也不说普通话。我们能接触到有关汉语的材料就是学校的那基本教科书,连教辅资料都没有。
但是我们那个时代,我们的同学,长大以后使用普通话交流都没什么障碍。我们可以把汉语普通话使用得跟母语一样好,虽然她只是我们的第二语言。而现在的小孩,动用了那么多资源学习英语,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是英语使用水平,却远远不及我们这样的人使用汉语的水平。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深入挖掘一下,我们那时候的人,是怎样仅仅依靠课堂就把一门语言学好的。我们的课堂到底包含了第二语言学习的那些关键要素。
结合我个人的经历和我看的书,我觉得沟通才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唯一要素,其他都是浮云。
在前面的帖子中,我说了,在课堂上,大家说普通话的机会并不多。因为一个班级四五十人,发言的机会是很少的,很多同学一天也得不到两三次发言机会。但是,说的机会不多,不代表没有沟通。我们大家对沟通可能有点误解。
沟通是什么?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日常交流对话当然是沟通,所以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目的语言跟他人交流的话,能很快学会这门语言。但是沟通不仅仅限于日常交流对话。课堂虽然主要是老师在说,学生的发言极少,但是好的课堂,仍然是一个有效沟通的过程。
回想一下当时我们的课堂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当时的老师一开始就是全部使用普通话讲课的,因为当地的土话没法用于讲课,没法把土话跟普通话一一对应。而且,有的同学是苗族的,讲苗族语言,有的同学却是瑶族的,又讲另一种,还有同学是在镇上生活的,讲桂柳话(西南方言),没法统一。这一点,跟美国双语教学研究的教学成果是一样的。美国外语教育界的实践经验也是,对于低龄学第二语言的孩子来说,直接使用目的语讲授而不使用母语解释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第二,除了语文课以外,其他科目老师讲课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教授语言”,而是在于,教会学生内容。因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不是语言学的怎么样,而是在课堂上学到多少知识。比如数学课学会了加减乘除,自然课,认识了新鲜东西。这一点,也跟美国近年提倡的,不单独开设第二语言课堂,而直接将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融入其他学科中学习,不谋而合。
所以在课堂中,学生虽然没什么机会说,但是听老师说,从老师的话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予以回应——大多数时候只是表情或者点头摇头的回应,这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
再回想一下现在孩子们的英语课堂是怎样的。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老师能有十分钟在说英语就不错了,基本上都是巴拉巴拉在那讲汉语。
看起来,我们的英语教材很注重沟通,课文设置都是对话形式的。但是通过这种“对话”我们真的沟通了吗?明明都同桌好几年了,对方姓名,恨不得连生辰八字都知道了,还被老师叫起来说,“What s your name?" ”My name is xiaoming."这叫沟通吗》,这叫表演。
现在的孩子们就是在这么表演沟通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的。实质上的英语沟通,基本不存在。如果说英语课堂有沟通的话,那都是在用汉语沟通,老师在用汉语巴拉巴拉讲语法,讲单词。
所以孩子们学出来的英语,跟学出来的数理化是一样的,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工具。而英语的属性,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知识,难怪英语应用能力都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