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3-10-25 08:51 编辑

前不久的这个热帖,坛友跟帖发言很踊跃,表示自己家孩子有相类似状况的不少,结合自己家走过的路给出一些建议的也不少,特别是萧愚老师还从教学法角度另开了专帖做点评,非常有启发。
今天早上我去儿子学校参加“英语学习者父母委员会”的会议,第三年当选了委员会的主席(哈哈,纯粹义工啦)。会上,学校校长给了一些怎样帮助这类孩子学英语的建议,其中有一条是:自己完全不会英语的父母一定要坚持在家里多用自己的母语跟孩子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会促进孩子大脑跟语言相关部分的发育,进而也会帮助到他们英语的进步!结合校长的这一条建议,我把针对上面两个热帖的一些思考整理了几条分享在这里。

第一,碰到这样的情况,大人该沮丧还是该等待?

沮丧肯定是不必要的,孩子一生的路长着呢,当然要充满勇气乐观地走下去。不少跟帖主张等待,不过这个等待只能是对于不要沮丧的一种宽慰,却不是外语学习的有效手段。从接触外语的第一天起,就不应该采取等待的做法。



人类语言的核心是交际。在外语课堂里,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是要随时观察学生反应的,借以判断是否有效完成了交际。回到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做父母的也是在不停地观察孩子对周围事物反应的,所以在孩子还不会说话以前,大人也能很容易判断出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而在母语成长这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反应就更细了,随时会判断孩子有没有在听话、听到没有、听懂没有,对于孩子刚刚开始出现的简单语言,更是抱着无比的激情在听的。所以,如果决定自己在家中开始教孩子英语,就一定要明白,需要有效地观察孩子的反应。静静地等,一定不是高效的办法。如果观察到了孩子对于某一个方法没有什么积极反应,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第二,是不是改为可理解输入就解决问题了?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这个“可理解输入”却是没法操作的。第二语言的“输入假说”源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克拉申博士,在中国父母中比较流行,可是这个假说自身是否成立,却不好说。如果输入和输出之间隔的是一个水桶,灌满了就出来,没问题。可是中间隔了一个大脑,就出现了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灌呀灌呀,就是不见输出,另一个是学习者会生成出来没有听过、读过的句子,就好像灌了水进去,流出了油一样,让人怀疑是否需要什么都要有输入。为了回应这些质疑,克拉申博士把假说修正了一下,提出了“可理解输入”。问题就在于,说一个孩子输入不够,解决办法就可以是拼命加大输入。可是如果拼命加大了以后还不见效怎么办?说你的输入不是可理解输入,他就自圆其说了。

克拉申博士和他的追随者在他们编写的教材里严格地执行了可理解输入的原则,其实也就是一个系统地循序渐进的原则。博士本人也因为拿到加州等州政府的重要教材订单成了第二语言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富翁。这里又要顺便再提一句经久不衰的《新概念》教材,它的特色也是在语言结构上(词汇句型方面、不是交际和理解环节)采用了严格的循序渐进和高重复率的安排。再结合到萧愚老师的点评里认为的从输入到输出的激发机制是教学这个论点,要想处理好“可理解输入”的问题,跟随系统教学步骤去走可能还是效率更高的选择。


第三,是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更有效?

大家对于传统教育不满意,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传统方法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只淘汰里面不好的地方。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从根本上扼杀了语言的交际性,剩下的事情,去背吧、去考吧,就等着累死苦死了。从许多的跟帖建议来看,提到了朗读、跟读、对照字幕、用闪卡学习词汇等等办法,其实这些做法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听说读写的共同使用。如果只看传统方法的这个层面,是没有半点问题的。目前第二语言的教学的主流做法就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互相促进,再用上一条实际交际的主线串起来。从美国小学开始的针对非英语母语孩子的英语教学来看,就是很明显地用“直接可以用英语上课学习”这条交际主线,同时串起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如果在采用听力这一条腿走得不顺畅的时候,转为的听说读写一起上的传统方法,会是一个更为高效的做法。
      
第四,音频视频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从学外语的角度来说,音频视频显然只是辅助、是工具,而且如萧愚老师的点评指出的,跟教材这样的辅助工具比,还不是按照“可理解输入”的原则来编写的。当然,如果孩子听一个故事、看一个动画,懂了,这也是完成了交际。在完成交际的前提下,语言学习的效率就会很高,可以说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可是如果根本不去关心孩子能不能听懂,只是作为“输入”去灌,这样的收效可能就很低了。

我有一篇新浪博文(揭示英语早教全部秘密的视频)详细分析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库尔博士的一篇TED演讲,里面提到一个实验,就是在婴儿形成母语辨音能力的关键时期,8-10个月这个阶段,让美国的婴儿到她的实验室接受她的助手给的一些中文输入,就好像孩子身边有个台湾来的亲戚一样,结果发现美国婴儿也能发展出中文的辨音能力。可是在对比组,一组只到实验室玩、一组只看中文教学视频的孩子,都没有发展出相应的辨音能力。这个实验也在说明,没有交际意义的“输入”是无效的。

最后就回到了我早上听到儿子校长的话了,对于新移民来说,如果家里没有说英语的能力,用自己的母语多跟孩子沟通都对英语进步有帮助。我非常赞同亲子英语,主要是里面的亲子阅读和亲子游戏,利用国外丰富而又科学的图书、教具、音像资料跟孩子沟通,这样能充分帮助孩子发展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也构筑了一种新型的亲子感情。沟通进行得成功,孩子自然就能够得到所需要的英语熏陶,毕竟学前的年龄段和大多数家庭的情况都还不适宜系统地展开外语学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反复说过父母自身的英语水平不是问题,比起亲子感情和沟通来,可以忽略不计,“子不嫌母丑”嘛。可是如果一味要追求“英语”,把交际环节完全割裂,要定时定量地让孩子去“听英语”,这个做法的效率,可能比不上同样割裂交际、但是听说读写同时进行的传统方法,而且可能还不如实实在在地跟孩子用汉语做有效沟通呢。


该贴已经同步到 王青博士的微博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110 理由 收起
爱因思果 + 30 博士的用专业角度肯定了大多数家长的努力是.
high5 + 80 感谢分享专业的观点!
6415 查看 72 收藏帖子 (2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米小山

    2013-10-25 08:54:31 使用道具

    认真学习一下!
  • 晓月雨田

    2013-10-25 08:58:25 使用道具

    前排就坐,说得很好!
  • 灿祥07

    2013-10-25 08:58:49 使用道具

    单纯的不可以理解的灌耳朵,可能是发生短路了,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不是真输入.没真正的灌入那个桶里.要提高输入的效率.
  • snail913

    2013-10-25 08:59:37 使用道具

    偶尔发一篇针对个案的文,讲的还是不对头。她孩子根本就没问题,只需要调整可理解输入,以及输入的时间就够了。亲子时间是不能算进去的,如果剔除,顶多300小时输入量,要求输出是不现实的,必须等。
  • mmchz0707

    2013-10-25 09:01:11 使用道具

    还得再看一遍!
  • adachi123

    2013-10-25 09:09:33 使用道具

    应用语言学博士啊,赞一个
  • liuyuqiao

    2013-10-25 09:09:46 使用道具

    认真学习一下
  • 兔子星星妈

    2013-10-25 09:11:23 使用道具

    要仔细看多几遍
  • huachun

    2013-10-25 09:11:41 使用道具

    孩子和孩子不一样, 必须找出对自己有用的方法。
  • 大山不言

    2013-10-25 09:13:32 使用道具

    仔细看 认真学
    不断调整 找到最适合自家的有效学习方法
    {:soso_e130:}
  • purjoy

    2013-10-25 09:17:42 使用道具

    很多经验值得学习,以前只顾着给儿子看很多原版动画了,单词会说的也不少,但是他不会自己说句子……
  • bakyyy

    2013-10-25 09:26:51 使用道具

    还得再看一遍
  • jintracy2000

    2013-10-25 09:27:14 使用道具

    非常赞同~~~
  • 多多多宝

    2013-10-25 09:33:46 使用道具

    宝贝也是刚开始启蒙,很高兴就看到这些文章,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 andy1278

    2013-10-25 09:38:57 使用道具

    赞同,认真学习一下
  • woshiyun

    2013-10-25 09:39:00 使用道具

    什么是可理解输入?
  • hedan

    2013-10-25 09:45:45 使用道具

    慢慢学,效果一点点就出来了吧
  • 花无语

    2013-10-25 09:50:16 使用道具

    仔细研究,发现我们缺少的可能是交际线。
  • 米莱523

    2013-10-25 10:45:32 使用道具

    理论派Vs实战派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3-10-25 12:45:27 使用道具

    就小孩语言的沉默期来讲,应该是宏观的,比如某一段时间相对比较沉默。对于教学层面来说,是不应该存在沉默期的。设想,我们去上外语课,都沉默上2个月,这个老师怎么办呢?
  • high5

    2013-10-25 13:03:31 使用道具

    想请教王青博士,
    您在您孩子的学校担任“英语学习者父母委员会”的主席, 您有第一手资料可以了解这些ESL的孩子的情况。
    据您的了解,一般一个英语零基础(国内过去的,或是其他国家)的孩子在ESL的班级里面呆几年的时间才能出站?
    需要呆多长的时间可以开口说英语(不是老师要求说,而是平时能自发自愿地进行简单的交流)
    需要多长时间,能达到较为流利说的水平呢?
    谢谢
  • seawind

    2013-10-25 13:24:47 使用道具

    好像没有进到点子上
  • 瑞希妈

    2013-10-25 13:26:08 使用道具

    进来学习下
  • 叮叮当铃

    2013-10-25 14:09:02 使用道具

    我的记忆当中,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英语课。
    老师讲讲讲,学生记记记(记笔记)
    然后,听一遍课文读音(录音机放磁带)
    老师带着读一遍或两遍。
    第二节课,老师先抽学习好的两三个学生读一遍上节课的课文。
    继续讲讲讲。
    我高中三年英语课,真没有开过多少口,不只我,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开过多少口。
    初中好一些,老师会让大部分同学跟着读读(只要愿意读都会让读,不愿意读的学生,老师也不会强迫要求开口)

    现在的英语课不清楚哈。
    所以看到王博士说:上外语课,学生沉默两个月,老师怎么办?
    我无语啦。
  • wuyaneba

    2013-10-26 04:23:17 使用道具

    high5 发表于 2013-10-25 13:03
    想请教王青博士,
    您在您孩子的学校担任“英语学习者父母委员会”的主席, 您有第一手资料可以了解这些ESL ...

    我看过的文章里有提过美国这方面的研究, 12岁以下的孩子, 一般7-8个月可以开始简单的会话, 比如 你要不还给我球,下次我就不合你玩 之类的. 2年时间可以完全跟上周围同学的口语水平. 而且好像提到(有点记不起了),ESL班级的孩子在口语成长水平不如进入普通班级的学生快.
  • Rexhuang

    2013-10-26 09:50:02 使用道具

    唉,博士的风格也变了,开始用一二三四了。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3-10-26 10:31:40 使用道具

    Rexhuang 发表于 2013-10-26 09:50
    唉,博士的风格也变了,开始用一二三四了。

    没吧,都说1234是我的代表风格。其实这一篇写起来顾虑颇多,没能一气呵成,我自己也不是太满意。估计您感觉到风格变了,在这个地方。
  • luarnzh

    2013-10-26 10:40:40 使用道具

    早点输入包括儿歌和动画的输入是有帮助的,感觉一直就是这样子看看动画片,也上了一些培训机构,感觉孩子在英语培训班里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这个家庭过程中输入很有关系。但是也一直在担忧,在努力着不能错失英语的敏感期,明显感觉对于故事来说孩子更加喜欢听中文的。所以,也在焦虑着,不敢有所松懈。。
  • 哈哈宝

    2013-10-26 10:53:43 使用道具

    现在还停留在给孩子多听的阶段  因为孩子还小 为了可以还孩子交际 努力备课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