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使用道具
wjp526

2011-05-30

[启智启蒙] 在家教育学什么

本帖最后由 wjp526 于 2011-5-30 22:08 编辑

最近总有一些网友博客给我留言,讲他们也有意让孩子接受在家教育。但是他们的疑问是:自己教不了孩子那么多的东西,怎么办?问我每天是不是备课量很大,能应付得过来吗?

这里,我想说的是童年生活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快乐地生活、自然地成长。快乐、自然的童年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

在家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孩子可以自然地生活,面对真实真正的生活。正如蒙特梭利所言:“即使是对那些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的,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因此,在家教育的立足点是生活,生活即教育。  古人初入学亦是以扫洒应对为先。以教育闻名于当今世界的芬兰,小学课程里面也多是缝纫、做菜这种跟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这些活动既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又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热爱生活。

0-6岁的孩子是通过与照顾者建立关系来认知自己。这阶段的孩子的认知特点是感受,  是通过照顾者的反映以及自己的感受来认识自己的,一个孩子的需求得以满足,她感觉良好,她便认为自己是好的,是可爱的,成人以后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高,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他对生活的感受是不快乐的,对自己的认同就是“我是不好的”,成人以后的表现是自我价值低。因此让一个孩子快乐意味着这个孩子会自尊、自爱,从而尊重别人、爱别人,这样其实就拥有了良好的自我价值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些人将满足孩子的需求与溺爱等同起来,其实溺爱满足的并非孩子的需求,溺爱满足的是父母自己的需求。比如,给孩子喂饭,孩子一岁多的时候他真正的需求是自己吃饭,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让他自己吃饭,随便他怎么弄。而父母烦孩子自己吃饭会弄得到处都是,于是便主动承担喂孩子吃饭的工作。父母喂孩子吃饭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喂孩子吃饭父母可以掌握主动权、控制权。被溺爱的孩子是很痛苦的,他被剥夺了许多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成长的愿望和成长的能力。

2-6岁是孩子情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中情商的基础,因此这个阶段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处理情绪。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经历到许多负面的情绪,如敌意、狂怒、破坏性、生气、仇恨等。如果这些情绪的表达未被接受,他们可能会抑制自己的怒气以免失去父母的爱。当愤怒无法得到认可或表现时,它会变成有害的毒素,并以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否认愤怒的后果之一就是孩子逐渐对包括喜悦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变得麻木。他们可能日后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各种情绪。  我们成人也难以承认自己的“不良”情绪,就是因为我们在两三岁是曾表现的这些情绪不被接受。成人后的情绪病、精神病,心理医生都要追溯到0-6岁这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个阶段孩子与亲密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因此,认识情绪、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帮助孩子学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比学习知识重要多了。

致于学习,孩子本身就是学习的大师,我们重要的是提供环境,给孩子榜样。孩子本身就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的重要的是不要功利,不要人为地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比如反复性、专注力等天然的学习能力)。不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意味着不要什么事情都跟学习挂钩,不要孩子的活动跟学习有关系的,你就鼓励,跟学习没关系的你就阻止,而是让孩子充分地自由地玩。玩的过程中孩子便有很多的亲身体验,这些体验会储存在潜意识里面,成为孩子日后学习的坚实地基。夏山学校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符合老子“无为而治”的学校,他们的孩子可以完全自由地生活,而在有“志于学”之时,他们仅用2-3年时间就可以把“应试课程”应付掉。而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能力却非一般学校的孩子所能比拟。

在家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像传统学习一样被动式的学习。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要克制自己去教孩子的欲望,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这需要家长对孩子有充分的信任,相信学习是孩子的天性,相信孩子是有能力自己学习的。然后要耐心地等待时机。这里想起《列子》里面的一个故事:纪昌跟老师飞卫学射箭,飞卫要他先学“不瞬”然后学“视小如大,视微如著”, 但飞卫并不具体教他怎么去学,而是让他自己动脑筋去想。美国一个叫Dr. Arthur Robinson 的博士,七个孩子都是在家教育而成, 他的观点也是"teach them to teach themselves." 学习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只有孩子自己愿意用心,智慧才能透出来。自己不肯用心的,学死了都没用!

孩子是以榜样来学习的,而不是听别人的“说教”来学习的,因此家长的举止言行对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家长的学习。在家教育要求家长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终生的学习者、研究者,家长通过对教育、心理、哲学的学习加深对孩子、对人生的认识,通过自己修心养性,自我成长来促成孩子的成长。象我们,主要的精力不是教孩子。在我们眼里孩子是天然的大师,我们没有能力也没资格去教孩子。我们的精力主要用于自我成长,修心养性。因为我们的童年并不是在良好的养育关系中成长,因此,现在的我们不过是个“成年小孩”,成长中错误的关系,被错误的对待给我们造成了现在身心上的很多问题和痛苦,我们利用与孩子一起的机会,以孩子为师,给自己内在孩子一个重新成长的机会,从而重新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而孩子也从健康快乐的我们身上得以良好的成长,这就是我们在家教育的关键。

学龄前、学龄期的孩子重点学习的内容是感官体验,“听了就忘了,做了就记住了。”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习特点是通过看、摸、做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听、说来完成的。象美术类的启蒙,给孩子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让孩子自由创作就是最好的学习了。如果过早去教孩子技能性的东西,也许出来的作品能满足家长的虚荣心,但是对孩子的创造力却是一种破坏。音乐舞蹈也是如此,你可以给孩子听各种各样的音乐,随意地跟着她一起舞蹈。有条件的话给她一些乐器,让她随意演奏,没有条件的家里的锅碗瓢盆也是孩子喜欢的乐器。这个阶段自由体验是重点,技巧性的东西8、9岁后学都不晚。孩子的这些体验会留在他的潜意识里面,生活、体验才是创作的源泉。吴冠中老先生十几岁才开始学画,最终成大家。吴冠中说:“笔墨为零”意思是技巧为零,如果你没有生活体验,再好的技巧也出不来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品。

在家教育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教室可以在自然中、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美术馆。孩子跟自然人文有更多的接触,活动范围更为广阔。     

在家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孩子更自然地生活,更自然的成长,不破坏孩子自然的心性。  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如果在家教育的重点还是在知识的追求上,那也不过是传统学校的缩影,不过是比传统学校更有效率的学习而已。而目标的集中也许反而会让在家教育的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3474 查看 12 收藏帖子 (6)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wangjinghugh

    2011-5-30 20:24:54 使用道具

    "象美术类的启蒙,给孩子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让孩子自由创作就是最好的学习了。如果过早去教孩子技能性的东西,也许出来的作品能满足家长的虚荣心,但是对孩子的创造力却是一种破坏。音乐舞蹈也是如此,你可以给孩子听各种各样的音乐,随意地跟着她一起舞蹈。有条件的话给她一些乐器,让她随意演奏,没有条件的家里的锅碗瓢盆也是孩子喜欢的乐器。这个阶段自由体验是重点,技巧性的东西8、9岁后学都不晚。孩子的这些体验会留在他的潜意识里面,生活、体验才是创作的源泉"
    喜欢这些话!和您观点一致,行动一致!
  • lyggym

    2011-5-30 20:30:07 使用道具

    楼主说的非常好,很赞同!
  • 娃爱的墨墨

    2011-5-30 21:03:03 使用道具

    同意楼主的观点 要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快乐的童年
  • growingtree

    2011-5-30 21:57:08 使用道具

    这位邻居的文章不错啊,做个记号有空好好品品
  • 1219hy

    2011-5-30 21:58:34 使用道具

    不要过分干涉宝宝的行动,我也赞同
  • yifangguo

    2011-5-30 22:04:29 使用道具

    在家教育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教室可以在自然中、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美术馆。孩子跟自然人文有更多的接触,活动范围更为广阔。”非常赞成在家教育的优势的观点。现在自己的孩子5岁半了,也是在家教育已近半年。但是对于“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这点上,感觉做得不太好。能否请楼主在这点上稍加详细地举例说明?十分感谢!

  • 新妈

    2011-5-31 07:58:22 使用道具

    楼主分析的很好。我已经去你博客看了。呵呵。
  • 奥奥

    2011-6-3 10:38:16 使用道具

    “teach them to teach themselves”,嗯,很有道理。
  • kellyan

    2011-6-3 14:13:28 使用道具

    很同意体验的重要性,每次孩子出去旅游回来都感觉有所不同
  • 若叶时代

    2011-6-3 15:40:42 使用道具

    的确,0~6岁最好的老师就是妈妈。可是真想让孩子在家待到上小学的年龄还是很犹豫的,尤其是在家无拘无束习惯了,到了小学收约束会很不适应的。
  • 若叶时代

    2011-6-3 16:11:33 使用道具

    我说的不大好,其实是提问。就是想知道孩子上了小学后会不会不适应。
  • lauchinleung

    2011-6-4 13:28:15 使用道具

    學習了, 謝謝 {:soso_e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