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3-11-11 08:05 编辑
中国人学外语比较喜欢背,这显然是沿袭老祖宗在私塾里背四书五经的传统而来的。背书学外语效果怎么样,暂且按下不表。可是为什么要背《新概念》呢?一部1967年诞生在英国的教材,怎么在中国就会如此经久不衰呢?不但好多老师推荐背,而且怎么背的方法是一套一套的,还配合有许许多多衍生出来的练习材料和视频。就连我们这样一个关心育儿的论坛,前不久都出现了孩子背新概念学成英语的励志传奇。这部《新概念》怎么这么吸引中国人呢?
(网络图片)
话要稍微扯得远一点,到上个世纪前半叶的美国,当时有数千种印第安语言正在快速亡消(到了好莱坞大片《风语战士》里,有些部落的语言在二战中就直接被当军事密码用了),美国的语言学界一心想尽可能详尽地记录下每一种语言,这样使得注重描写语言细节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在美国达到鼎盛。随着二战的来临,美国军方大量开设外语强化班,通过对外语听和说的培训来迅速、大量地培养军用外语人才。这时,擅长描写语言结构的语言学家就把要学的外语和母语做了详尽对比,并依据对比中出现的语言要点编写教材,希望通过这样严格的语言控制来减少或避免学生的外语出现错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当时,占据了心理学领域统治地位的是行为主义,它主张语言是一种行为习惯,不能作为知识来学习,而要通过反复的外部刺激来达到熟练、形成习惯。按照行为主义所信奉的条件反射理论,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做出正确反应时应该得到及时鼓励,做出错误的反应时要得到立即惩罚,直到最终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这样,上面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点的详细对比和描写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复练习以形成习惯这个两个基本点正好形成绝配,二者形成的结晶就是紧紧抓住具体语言点反复操练的“听说法”。
听说法显示出了典型的美国教育风格,背后有美国政府因为二战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所赋予的支持,拥有大范围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科研成果,形成了非常详尽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出版了大量配套的教材、视听材料和教师用书学生用书等教辅。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以这样的架势出现,颇有一点谁与争锋的味道,自然就完全挤开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了50-60年代完全占据了美国外语教学的统治地位。
听说法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要学习的外语内容以对话形式出现,教学中反复操练句型结构,希望通过句型操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以此来帮助学生主动大胆地开口说话。语法不专门抽出来教、词汇全部来自于课文并严格控制。教师可以用母语讲解,但是对于学生提倡尽量不使用母语、而是直接使用外语。语言技巧按照听、说、读、写的严格顺序进行,在初级阶段有一个较长的阅读滞后期。在反复操练中强调巩固正确的表达,立即纠正不正确的表达。
就在美国的外语教学逐步被听说法所垄断的同时,欧洲也产生了一个它的近亲流派,叫做“情景教学法”。情景法也是起步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英国,时间上跟美国的听说法差不多,而且它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以这个方法的早期被称作“口语法”,几乎就被看做美国的听说法的欧洲版,不过二者其实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情景法的一个明显不同点就是把要学的外语放在交际情景里、而不是放在对话中来展现,后来也正是因为这个突出特点而得名。情景法在60年代走向成熟并被英国政府正式采纳,成为了60-70年代主导英国的外语教学法。
情景法在不把语法单独拿出来讲解、强化正确的表达、严格纠正错误、希望建立语言“习惯”这样一些基本操作上跟听说法完全一致,不过它还发展出了两个独有的重要特点。一个是形成了一套系统的“PPP”教学流程,就是一堂外语教学课由“演示(Presentation)”开始、然后进行大量“练习(Practice)”、最终达到“使用 (Production)”的目的,这个流程的三个阶段的英文术语的首字母都是P。这样的课堂模式似乎很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一直到今天,它不光在中国,也不光在外语教学课堂都还在被广泛地应用着,虽然它本身所依据的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都已经退出了核心舞台,而且在外语教学中的效率也并不是很明显。
情景法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教材中对语言的严格控制。它在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严格控制词汇,同时还最先把针对词汇出现频率的研究结果应用到教材编写里去,严格使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来编写教材。作为跟词汇控制平行的概念,语法控制也同时被采用,精心研究和统计语法句型的使用频率,选择最常用的语法句型依序编写教材,大量的教材里甚至还像列生词表一样列出了句型表。
对语言内容包括词汇和句型的数量、使用频率、出现的顺序进行严格控制,然后通过具有情景的故事和文字展现出来,这是最经典的结构主义风格。这样的教材编写模式很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就算到了今天明白了语言不能当做知识去学,严格控制了的语言内容的教材也还是让大多数人感觉到更踏实、更有“依靠感”。至于通过反复操练、纠正错误、形成正确习惯的做法就更有市场了,恨不得就是过去私塾时代拿着戒尺打手心、逼小孩子背课文做法的现代版。包括像PPP这样的课堂操作模式、不排斥教师用母语讲解等做法,也都特别对中国老师的胃口。正因为这样,情景法的代表作《新概念英语》,就在中国多年来经久不衰,甚至于有些卖书的介绍就直接把新概念当做背诵用的教材在宣传了。哪怕是在它之前的听说法代表作《英语900句》和之后同样是亚历山大主创的交际法代表作《跟我学》,在中国红过一时,却也怎么都赶不上《新概念》的风光。
后来,听说法在美国彻底被“扬弃”,情景法在欧洲也进化成了交际法。他们退出外语教学法的核心舞台,还不是说又诞生了一个多了不起的方法取代了它们,而是当初使得它们无比强大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被彻底摧毁了。语言并不是习惯,靠背诵、纠错、最终形成习惯并不是习得外语的正路。
该贴已经同步到 王青博士的微博
博士的沙发哦 {:soso_e121:}坐了再看
背新概念的过程中要是体会出“功夫在诗外”的意境大概就算不得乱背了。背诵新概念的最大好处大概得益于英文写作的进步。写作功夫的提升字词语法上背诵的东西更加容易纠正错误,也许比依赖老师批改更有效。